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研究

2024-01-06欧阳毓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文化传播文化自信

欧阳毓

【摘 要】本文基于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文化自信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外宣路径。通过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本文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入手,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相关策略,最后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以期推进其方法和渠道的创新,为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自信;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213—06

随着国家的强大和文化的崛起,文化自信日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其中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作为江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性。然而,受限于地域和传承方式等因素,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和推广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研究应运而生,希望能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进而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作出贡献。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赣南地区是中国南方客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赣南采茶戏”“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和“兴国山歌”等,这些非物质文化是赣南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将赣南客家文化在国际上进行有效的宣传和传播,是保护和传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举措。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通过英译外宣的方式,有效地传播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研究将结合文化自信的理念,探索非物质文化英译的特殊任务,推进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赣南客家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难点

本研究主要探究文化自信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的关系,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定义文化自信的概念,文化自信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的选择;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需要考虑哪些特别的文化因素,以及如何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基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如何通过外宣渠道宣传和推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研究中也存在以下难点:在非物质文化的特质与翻译的匹配问题方面,如何找到合适的英译方案;如何在外宣过程中同时尊重并突出赣南客家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中国文化的普遍价值;如何在外宣过程中平衡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之间的关系,使赣南客家的英译外宣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概述

(一)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代表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是江西赣南地區客家人民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习俗、礼仪、文艺、技艺等。在当前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挖掘、传承和宣传这些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赣南采茶戏为例,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赣南地区一种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传统戏曲。它以描绘茶园采茶的生产场景为主题,展现了江南山水、茶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色。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快板、花鼓、顶板、板鼓等多种唱腔,擂台、板凳、花篮等多种舞蹈动作,以及各种戏剧角色和文学表述等元素均为其独特之处。

在赣南采茶戏的英译外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准确传达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能简单将其作为一种娱乐表演来宣传;(2)要尊重其历史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不能简单地进行文化输出和改编;(3)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文化符号进行宣传,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其更加适应国际化的传播环境。

赣南客家围屋也可以作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典型案例,这是江西赣南客家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为了保家卫族,客家人建造了围屋这样有完善防卫功能的居所。赣南客家围屋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稠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至2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二是花岗岩条石结构,这种围屋像欧洲的城堡,经久耐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建筑灵活随意,内外结合,透气良好,具有防风隔热、抗震抗灾等特点,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传统建筑技艺。

在进行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英译外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和建筑技艺,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民俗文化;(2)要强调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适当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知识;(3)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文化符号进行宣传,同时注重跨文化传播和融合,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兴国山歌也具有极高的英译外宣价值。兴国山歌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以纯朴的歌词、悠扬的曲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的喜爱与赞誉。其主要内容涵盖情爱、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歌曲的音乐风格各异,旋律感人、动听,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进行兴国山歌的英译外宣时,既要充分了解其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突出其民俗文化特色,又要注意翻译歌词,保证歌曲内容的准确传递。同时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文化符号进行宣传,要注重跨文化传播和融合,增强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广兴国山歌需要全方位宣传,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传播,如互联网、电视台、电台、报刊、展览等。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如演唱会、比赛等,以增强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赣南客家的非物质文化是江西赣南地方多年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非遗文化。推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具有维护本土文化和加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英译外宣方面,需要根据文化特性和本地方言特征,精选内容,深入展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从而促进其英译外宣的发展。

三、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现状分析

(一)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发展现状

目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外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包括传统歌曲、诗词、故事、传说等文体的英文版本;二是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文宣传,包括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传统剪纸等方面的英文介绍和推广。

对于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目前已有一些专业的翻译团队和机构进行翻译和出版,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英文翻译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文宣传目前已经在一些国际交流活动和旅游活动中开展,但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需要加强与国内外媒体、文化机构等的合作,广泛传播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文翻译的专业性不足,翻译能力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在进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招聘。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英译团队,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提供有力保障。其次,非物质文化传承困难。赣南客家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是口耳相传,还时常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象,这让其英译外宣工作非常受限。第三,推广渠道不畅。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需要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和高质量的文化展览等宣传渠道。然而,因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知名度不高,很难得到更多国际文化机构、媒体、旅游机构的关注和支持。最后是文化差异。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不仅需要准确表达,而且需要注重最终传达给外国读者时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因此需要对翻译的文化背景、语义、习俗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固然存在,但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视,相信这些问题和挑战最终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三)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弘扬文化的重要保证。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外宣中,更需要我们树立文化自信,让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在国际上发光发热。首先,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只有真正认识和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其英译外宣工作。这就需要鼓励支持有关部门和学者开展研究,开发和传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其次,文化自信体现在对国际间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自信。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中,我们应当正视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寻找共同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国际间不同的文化,才能让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更好地立足和发展。第三,文化自信也体现在语言翻译方面。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支持,同时还要加强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和探讨。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翻译人员的能力,不断优化翻译技术和标准,实现更高质量的英译外宣。

文化自信是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譯外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文化自信心,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在国际间赢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在今后的文化交流往来中,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同时积极开放和推广多元文化,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大家庭之中。

四、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策略

(一)树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意识和文化自信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是江西省的一大宝藏,英译外宣是让世界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方式,树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意识和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前提。第一,树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意识。大力宣传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它的独特魅力,可以通过在国内和国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研讨活动、艺术表演、宣传片等方式,提高其文化影响力。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人才与机构开展高质量的英译外宣工作,推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走向世界。第二,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推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自信地传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才能更好地展示它的价值和内涵。建立文化自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文化创造和传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国内外的人们深入了解和认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将有助于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自信程度,进而推动英译外宣工作的开展。第三,建立“中外融通”的文化交流渠道。要让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走向世界,仅靠内容的简单翻译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展开中外文化交流来推进。如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同时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中国,亲身感受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建立官方和民间交流渠道、举办文化节日等方式,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与国际文化相融合,实现文化交流和互鉴。同时还可以加强中外语言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的专业性培训和人才支持,提高英译外宣的质量和专业性。

(二)文化传播与英语文化传播的结合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于英译外宣而言是一大宝藏,在推广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与英语文化的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首先,可以通过利用英语语言媒体进行宣传,例如通过外媒的报道、国际平台的文章等方式加强宣传。大力提升赣南客家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充分展现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丰富多样的特点和内涵,吸引更多海外人士的关注。其次,可以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与英语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如在英语表演或音乐会中加入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演出元素,或者利用英语文化背景来加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效果。这样能够将语言和文化元素互相结合,扩展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覆盖面,从而推动其更加广泛的传播。最后,可结合新型媒体,例如通过社交网络发布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语宣传视频、非物质文化英文文献等,或是搭建起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网络推介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推进其文化传播的延伸。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与英语文化传播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宣传和传播的目标,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更好地面向国际舞台,着力推进英译外宣的工作。

(三)突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在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进行英译外宣的过程中,突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英译外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让国内外的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

突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就是要从其地域性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入手。赣南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如何将这些地域性的特点展示出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挖掘,如通过文化活动、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从而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特点。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也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英译外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元素,如节日、民俗、手工艺等,让受众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

总之,在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进行英译外宣的过程中,突出其地域性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加有力地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传播到国内外,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和热爱它。

(四)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加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外宣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是江西省的重要非遗文化,拥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加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外宣。

(1)建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在当下信息化的社会中,通过互联网宣传非常重要。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可以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官方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可以在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发布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介紹、图片、视频、音频等,让人们可以在不同平台上了解到非物质文化。(2)举办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文化展览和文化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举办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还可以在活动现场售卖文化产品,让参观者购买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艺术品、手工艺品等,增加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3)制作宣传短视频和纪录片。宣传短视频和纪录片可以直观地展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短视频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纪录片则可以在电视台和网络上播出。(4)开展非物质文化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技艺和工艺,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内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在海内外有更大的影响力。(5)加强与传媒的合作。和传媒合作可以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更快速地传播。可以通过与媒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媒体更好地宣传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渠道,把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五、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策略的实践

(一)英译外宣的内容选择和准备

1. 文化介绍

通过介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历史、地理、人物、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内容,让外国人了解到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但这一部分内容要贴近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同时,还要确保翻译和表述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文化产品介绍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文化产品丰富多样,包括剪纸、刺绣、陶瓷、姜汁糕等。通过介绍这些文化产品的来历、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等内容,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并吸引他们购买和传播文化产品。

3. 文化活动介绍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文化活动的支持,如展览、表演、竞赛等。通过介绍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时间、地点、内容及赛事规则等信息,可以让外国人更深入地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热闹气氛。

4. 名人故事介绍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名人和传承人物,通过介绍他们的故事、成就和贡献等信息,可以让外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物,感受到这些人物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作用。

5. 外交礼仪介绍

在外交活动中,双方的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沟通障碍。通过介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礼仪和文化传统,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增强双方合作和交流的信心和动力。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宣传需求和参考材料,综合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确保翻译和表述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通过有效的外宣内容选择和准备,可以更好地宣传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翻译技巧和应用方法的掌握

1. 翻译准确性

翻译准确性是英译外宣工作的基础,需要仔细理解源语文本的细节和意义,避免出现翻译错误。同时,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和异语词汇的准确翻译,确保翻译内容表述准确,并能让受众理解。

2. 语言通顺性

语言通顺性是英译外宣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遵循目标语的语法规则,使翻译内容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必要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使翻译内容更流畅吸引。

3. 翻译规则化

翻译规则化非常重要,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表达方式、修饰语和词汇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适当调整,使翻译内容更符合文化传统和受众的文化背景。

4. 翻译创新性

翻译创新性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创意和判断力,采用新颖的表述方式和思路。可以用生动形象、贴近常人的方式,进行翻译,吸引受众的兴趣。

5. 翻译人性化

翻译人性化是英译外宣的另一重要方面。需要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背景,尽可能减少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难理解的词汇,使翻译内容更亲切、更容易被接受,使受众更容易接受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

(三)英译外宣的策略选定和风格把控

1. 翻译策略的选定

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中,选用合适的翻译语言风格对于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传递目标文化的传承意义都非常重要。正确选择翻译语言风格可以提高翻译品质,传递原文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下面就介绍几种适应于赣南客家文化宣传的翻译风格。(1)直译风格。直译风格保留原词、原句、原意和原文结构,这种风格贴近原文,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但直译有时会导致目标语言中的差异而导致翻译不恰当,所以只适用于没有文化差异的语言和场景。(2)意译风格。意译是指在保留原文意义和信息的情况下,采用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当原文与目标语言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时,采用意译的方法可以提高翻译的可读性。意译需要翻译人员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熟悉掌握。(3)文化适应风格。文化适应指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受众的文化差异,调整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文化适应的翻译风格可以兼顾原文文化内涵和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传承意义,使得目标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外宣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标受众选择不同的翻译语言风格。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还是文化适应,都需要保持对原文文化内涵的尊重和理解,使目标读者可以充分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传承文化。

2. 原文节奏的平衡

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中,保持原文节奏的平衡非常重要。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目标语言的可读性,使得翻译文本在保持原文节奏的同时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1)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这有助于保持原文节奏的平衡并减少翻译中出现的歧义和误解。(2)保持文体特点的一致性。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有着独特的文体特点,如应景、对仗、押韵等,这些特点给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保留这些特点,以保持原文节奏的平衡。(3)合理运用转换技巧。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运用转换技巧来处理一些难以翻译的元素,如俚语、谚语、典故等。翻译人员需要准确理解这些元素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妥善运用,以保持原文节奏的平衡。

总之,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中,保持原文节奏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翻译人员需要全面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并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使得翻译文本在保留原文节奏的同时让目标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3. 目标语言的自然表达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策略是以目标语言的自然表达为基础。具体来说,使用简明易懂、充满感染力和生动有趣的语言来传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和价值。(1)保持原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将赣南客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传述,需要我们掌握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传达文化内涵。(2)准确传达文化内涵。在翻译非物质文化的外宣文案时,需要注重传达文化内涵,特别是那些难以直接翻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概念。因此,翻译人员需要进行文化解读和修辞转换,以保证目标语言的自然表达,使读者能够真正领会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3)突出翻译的生动有趣性。为了吸引目标语言读者的兴趣,翻译人员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具有生动形象的描绘,以使读者对赣南客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其深入了解和体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热情。

总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策略应当以目标语言的自然表达为基础,尽力传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并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吸引目标语言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自信于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传承和创造力。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外宣路径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角度,實现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真实传承和推广。研究结论表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的路径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文化自信。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准确传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和思想,同时要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广中华文化的辉煌和优秀之处。(2)注重受众角度。在进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英译外宣时,需要注重目标受众特征的了解,根据受众需求制定内容定位和传播路径。(3)平衡翻译的生动性与译文的准确性。只有在保证翻译文本准确传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内涵的同时,结合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运用生动有趣的表述方式,才能真正地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升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效性。

总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研究的结论是,应当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角度,注重受众角度,平衡生动性与准确性,同时关注特色元素和文化点,以达到最佳的传承和推广效果。

(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推广工作。未来,其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加强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建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研究需要相关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2)结合数字化展示技术,实现文化的立体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可以利用VR、AR等数字化展示技术,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呈现在多种形态下,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之美。(3)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具有国际化价值。在英译外宣过程中,应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和海外华人的交流,实现与世界文化的融合。(4)探索社区文化推广模式。通过建立社区文化推广站点,可以实现对居民生活的更好服务,同时也是推广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研究的未来发展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掌握新技术,开拓新思路,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在推广文化的过程中,为更多人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带来积极的效果。

七、结语

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越发重要。同时,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的机会。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作为江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赣南区域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

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的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大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让传统文化得以长久传承。其次,应积极探索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民众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最后,要注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宣传的方式和渠道,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人了解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让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在海内外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方和国家的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总之,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的实践将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也将为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建宁.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现状评估与保护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1).

[2]毛军社,邓庆环.论赣南客家节庆文化对外翻译的必要性[J].现代交际,2020(18).

[3]熊灵燕,李萍.象征主义观照下的赣南采茶戏丑角表演艺术[J].戏剧之家,2019(36).

[4]王犹建,钟志照.文化基因图谱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困境与策略[J].戏剧之家,2021(2).

[5]谷旭光,李辉,崔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综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6]张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7(3).

[7]刘碧慧.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20.

[8]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1(1).

[9]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

[10]刘晴.浅析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读韦努蒂的“翻译,社区,乌托邦”及其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

[1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產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

[12]周楠,吴俐霓.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以重庆武隆非遗外宣英译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13]魏红,单小艳.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

[14]刘碧慧.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20.

[15]樊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赣南地区为例[D].江西:赣南师范大学,2016.

[16]Samer I Mohamed.A Brief Analysis of Peter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J].In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Development,201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英译外宣路径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YG202200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文化传播文化自信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以影像为载体的河南非遗文化传播探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