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2024-01-06马冬妍杨若阳
左 越 马冬妍 杨若阳
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现实需要,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竞争新优势、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1)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EB/OL].求是网,2022-01-15.中国信通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显示,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提速。总体看,2022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5个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总量为31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8%;2016~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韩5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赶超发达国家、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路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系统性加速推进,创新发展成绩斐然,我国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我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了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8%。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产业数字化基础持续夯实,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了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了77%。(2)国务院新闻办就“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举行发布会[EB/OL].中国政府网,2023-03-02.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重点领域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工业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两化融合为抓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余年来,我国两化融合从探索突破到系统推进,正加速实现由中级阶段向高级和卓越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22)》显示,2022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9.6%,同比增长3.1%。(3)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22)——两化融合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R].2023.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已步入深化应用、加速创新、引领变革的快车道,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原材料行业通过提升一体化生产管控水平实现生产工艺和能耗管理优化,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绿色化发展;装备行业通过运用各类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加快发展预测性维护、设备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附加值方向不断拓展;消费品行业通过开展基于数据的用户需求挖掘、产品研发、智能生产,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数据增值等服务创新。近年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我国工业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新型工业化对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4)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EB/OL].中共中央党校官网,2023-09-23.可以看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当前党和国家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和着力点,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新型工业化的“新”表明,现在所需要的工业化道路与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同,与我国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是一种本质上和基础上具有新内涵的发展路径。
一是新的发展形势。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增长乏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各国均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转型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握和占据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面临“断供”风险,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以往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在逐步减弱,亟须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新的发展基础。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我国是制造大国、网络大国,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从生产方式、组织管理、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等维度开展全要素变革和加快重塑,以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充分发挥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形成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最终实现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跨越。当前,工业化加快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加快从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演进,二者形成历史性交汇,推动两化融合从信息技术在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单项应用、到信息技术与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再到业务和发展模式的融合创新,正在引领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新的发展要素。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的连接对象逐渐从人延伸到机器设备、工业产品和工业服务,全球网络正在进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新时代。新入口带来新的数据源,数百亿的工业设备持续高速运转并相互连接,产生、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远大于传统计算机和人产生的数据,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工业大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开发利用水平,以及数据流、物资流和资金流协同集成能力,决定着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引领着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变革,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融合,推动了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工人乃至产业链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全面深度互联,激发出各类新模式新业态。基于平台的赢者通吃竞争模式正在加速从服务业向制造业演化,通过提高工业知识复用水平构筑工业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新体系,不断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调整、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新的发展要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畅通国内循环创造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畅通国际循环拓展全球资源配置新空间,国内国际协同共进才能推动我国产业高端化发展,这对打造平战结合、内外补充、安全稳定的强大供应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体来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受大数据应用水平不够高、产业链韧性不够强、数字技术应用不够深等制约,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存差距。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要深挖内需潜力,推动产业发展由“资源导向”向“需求导向”变革。要建设更敏捷、柔性的供应体系,迅速、及时、有效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以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激发消费新动能。只有牢牢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窗口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加快提升我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转危为机赢得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在国际竞争新赛道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转型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有待明确
部分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缺乏必要的工具和手段获取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全景,难以全面了解自身转型现状和所处的转型阶段、难以系统把握转型方向和重点、难以准确定位区域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问题和痛点难点,导致地方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未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顶层设计和相应出台契合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的相关政策。由于缺乏对转型全景的深刻认识,难以有效建立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合理预期并科学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此外,缺乏必要的理论工具,对转型的重点难点堵点进行精细化筛查,导致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无法有针对性地整合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技术链等多方面资源,难以探索构建“对症开方”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阻碍了区域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的有效落地和深入推进。
2.数据要素助力转型的价值有待深挖
我国数据确权、交易和流通增值尚未实现有效闭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数据汇聚、分析、挖掘利用的水平仍不高。虽然制造业企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人机料法环”的生产数据以及产供销的运营数据,但是由于数据标准不一、权属不明、范围不清,且缺乏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以及相应的复合型人才对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的收集、整理、分析、建模、验证,大量零散的企业数据尚不能从一堆堆“0”和“1”中变成可感、可视、可用的价值数据。大量数据仅仅是产生但并未流动,也难以通过深度挖掘成为能够对物理世界进行全面映射、准确描述、科学预测的算法模型,未能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数据尚不能通过自采集、自适应、自流转,并通过与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融合互动形成“数据—信息—知识—决策”的流通闭环,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3.工业互联网产业赋能作用有待强化
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并向产业基地、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加速渗透,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行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来看,工业互联网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仍待进一步充分发挥,深度应用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工业场景下的生产和业务流程复杂,打通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研发设计数字化和经营管理智能化等关键环节成本高、困难大。由于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老旧、类型多样,加上一些国外厂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人为造成设备接口协议和通信协议复杂、数字模块封闭、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意愿低导致平台可采集的数据量不足、类型较少、精度较低,难以为抽取工业机理模型提供必要的数据量,难以实现数据大规模融合应用。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涉及众多细分行业、专用性强,且投资回报周期长,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并找到具有普适性、可持续性的商业发展模式。
4.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研制有待完善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不足,缺乏有能力承担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平台建设、数据运营等关键任务于一体,且能够实施“总包”的第三方机构(陈素梅和李晓华,2022),导致企业“不会转”“不敢转”。由于传统行业包含细分领域较多,不同企业生产模式差异较大,数字化转型需求也呈现个性化特征,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专业化、个性化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供给不足。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数字化转型可投入的资金通常比较有限,市场上有大量软件、云计算等服务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虽大同但“小异”,企业难以辨别出不同方案的细微区别,也缺乏公立第三方机构给予科学评价。受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回报方面存在疑虑,成本也成为“能不能转”的关键考量,企业用较低的成本选择适合其自身转型需求的服务商面临诸多困难。
三、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基础和重点
(一)发展基础
1.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数字化基础持续夯实
多年来,我国围绕工业经济提质、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先机,探索出了一条信息化和工业化交叉融合、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赵岩,2023)。数字化转型是两化融合当前的主要任务,以两化融合为引领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效路径,更是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关键之举。(5)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N].中国电子报,2023-06-15.2022年,我国两化融合指数大幅提升,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8.6%、77.0%,(6)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EB/OL].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2023-05-22.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4.0个、28.2个百分点。(7)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工业向“绿”而行[N].中国工业报,2023-06-19.。随着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被不断做深做实,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核心,并通过推进数字化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全行业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2.数据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赋能作用持续凸显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驱动整个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提升的核心引擎。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和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国家治理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策源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继续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 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5%;制造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五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 3 万亿元,市场满足率超过 50%。(8)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EB/OL].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2023-05-22.
3.平台为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平台是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的底层基础设施。对政府而言,通过平台可以全方位洞察产业发展态势,从而因业施策、指导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对企业而言,数据平台支撑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项需求,通过应用数据平台,企业能够实现精细化运营,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长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企事业单位建设了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建设运营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已开发形成总平台及42个地区、行业、央企集团的分平台,并持续开展数字化转型周期性评估诊断和关键指标跟踪监测服务,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6万家;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指导建设的“长三角”基础制造业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基于平台的数据交易机制,提供解决方案资源池,实现区域内数据流通共享,并孵化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工业App/微服务,打造高效互动、协同创新的制造业数字化生态。
4.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安全底座已经初步构建
数字经济时代下,制造企业纷纷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体系优化、组织重构、竞争力提升,也逐步具备了全面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数据的能力,数据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重要资产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制造业数据涵盖设备、产品、运营、用户等各个方面,一旦被篡改或发生泄露,将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如何保障数据安全成为政府和产业界关注的重点。国家层面持续加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工业大数据安全保护,出台了《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指南》《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评估工作管理办法》等,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一些重点企业纷纷发力,聚焦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数据容灾、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积极开发各类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积累“数据资产”并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国家层面的系统推进,加上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安全底座不断夯实,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发展重点方向
立足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基础,围绕新型工业化对制造业提出的新要求,以下四个方面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发展方向。
1.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区别。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使得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可能。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牢牢把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深度应用,将融合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战略支点。通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加快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引发制造业生产方式、企业形态、运行逻辑、价值创造机制变革和重构,实现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企业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反过来又会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更多新需求,倒逼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技术进步—企业创新发展—出现更多新需求—倒逼技术进步—企业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正向循环。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当前,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经济恢复时期,我国面临着内部调整和外部挤压双重压力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为此,需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建设更加敏捷、透明、高效、柔性的供应体系,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凝聚、融合、配置我国大市场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的能力。要构建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并通过推进信息技术深入应用提升供应链可视化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通过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强化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力,为产业链各主体、要素赋能赋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供需相配、优质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高端产业链。
3.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
制造业的集聚和抱团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各自比较优势,有利于促进企业专注于自身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帮助集群内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加快专精特新特色化发展,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要推动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加快企业上云上平台步伐,打造“云上产业集群”。多措并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改造升级,实现全要素数字化。在集群内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探索完善集群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壮大集群优质企业群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锻长板优势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集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国家级集群加快向世界级水平迈进。(9)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45个国家级集群总产值突破20万亿元[EB/OL].中国政府网,2023-02-28.
4.加快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绿色和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转型的基本指导原则与重要评判标准,也是实现更可持续、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发展的应有之义。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这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仍是实现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使用及回收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绿色化,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推进企业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精益化管理,支持企业开发绿色创新产品,加快建设零碳工厂、绿色工厂、灯塔工厂,实现循环经济、规模经济、绿色经济。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探索典型应用场景,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绿色制造系统性解决方案,要鼓励行业龙头以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通过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陈素梅和李晓华,2022),推动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设计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明确方向、厘清重点、找准路径,并通过政府、产业、社会、企业共同发力。为此,需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明确两个路径。
(一)宏观层面推进路径
从政府视角出发,要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结合全国、地方、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政府引导、产业合作、社会共促,从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系统推进,带动产业沿着“政府政策支持引导—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方向持续演进(见图1),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1.政府政策支持引导—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
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引路人”,需要阶段性、持续性开展全国、区域、地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存在问题的系统性调研,准确把握转型需求,明确产业提升的转型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财政金融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通过重点专项、行动计划等给予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树立数字化意识,支持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等标准贯标,不断锻造自身数字化秉性、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优化数据汇聚和开发利用能力,为实现业务整合创新、特色发展,打造面向新型工业化需求的新型竞争力、深度参与数字经济环境下的产业分工打下坚实基础。
2.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
政府支持引导企业通过运用数字化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重点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类数字化转型领域标准贯标实现自身运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并实现数据资产的持续积累。基于自身积累的数据资产开展运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并面向上下游拓展业务范围、发展数字化增值服务,打造新型工业化环境下的数字化能力以及可持续竞争力,成为数字化转型领军企业。政府支持数字化领军企业研制产业链共性解决方案,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鼓励其提炼数字化能力并向平台化转型,建设面向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开放数字化产品、服务的获取渠道,吸引上下游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以点带面建设数字化供销体系,形成数字化产业链。
3.建设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在建设形成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之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搭建面向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积极上平台用平台,专注于行业细分领域持续深耕,积极融入核心企业生态圈。鼓励各类企业加强协作配套,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并依托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地等开展网络化协同,依托平台开展数据互通共享、探索产供销一体化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群体订单、物料、设备、产能、人力、车辆等各类资源,发展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新模式。(10)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的通知[EB/OL].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2022-11-08.优化产业共性服务,并通过政策宣贯、供需对接、咨询诊断、人才培训等各类活动,促进同类或强关联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
4.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构建数字化产业生态
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找准发展重点、创新发展、做大做优。坚持全国一盘棋,立足区域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有序流动。探索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推动区域内不同地区充分发挥优势强项,实现产业合理分工,制造业部分环节合理转移。支持区域内不同地区错位发展,结合自然禀赋、产业基础、要素环境、产业链配套需求等,以及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要求,积极承接有利于地方经济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移,差异化开展生产力布局和资源投入。支持创建集政府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上下游企业于一体的产业创新组织,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机制研究、产业资源对接、区域品牌培育、急需人才培养,构建智慧化、绿色化、可持续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二)微观层面推进路径
从企业视角出发,企业要深刻洞察数字化给自身所处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抢抓数字化转型给本企业业务优化和管理创新带来的机遇,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拥抱数字化。要深化对数字化转型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制定系统性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沿着“牢固树立数字化意识—明确数字化转型愿景—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监督数字化体系运行”的路径(见图2),推动自身转型持续深入,企业数字化能力持续提升。
图2 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
1.牢固树立数字化意识—明确数字化转型愿景
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要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与政府、行业组织、上下游组织各类外部主体联系日趋紧密,内部业务发展逻辑和商业运行逻辑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关系企业未来发展乃至生死存亡,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大量持续的资源投入,因此要明确自身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方向。企业管理者要坚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深刻理解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对已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同行或是上下游企业进行调研,学习数字化转型优秀经验,实现“知彼”。可以通过组建数字化转型团队、引入外部专家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借助公共服务工具等开展本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并积极开展行业标杆企业、同行优质企业,乃至全行业企业、相关行业企业的系统对标,精准定位数字化环境下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聚焦自身业务创新发展需求,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近期目标、长期目标、发展愿景,实现“知己”。
2.明确数字化转型愿景—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
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由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负责人牵头初步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和愿景,并积极征求各级、各部门员工代表的意见,完善形成全企业认可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愿景。推动全企业就数字化转型目标和愿景形成共识,并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员。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和愿景的指导下,全方位系统梳理企业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渠道等各类资源,综合运用专家法、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各类方法,借助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PDCA等各类技术工具,精准识别推动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约束条件与资源需求,科学评估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科学研判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风险、困难。企业管理者、转型推进过程的核心干系人、数字化转型业务负责人等协同开展战略目标拆解,将企业数字化转型愿景和中长期战略目标细化分解为具象化、可操作、可执行的任务块、任务单元,为具体任务指定责任人,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设计相应的绩效考核和任务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可阶段性考核、审查、交付。
3.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
依据所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聚焦打造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新型能力,推动企业从管理和业务两个层面开展数字化转型。管理层面,将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一号工程”,实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导负责制,投入所需的人财物资源,重组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适配的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绩效管理、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制度。定期开展数字化培训、强化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沟通协作,提升企业全员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形成转型合力。推动财务流程自动化、协同办公平台等实施应用,提升财务、办公、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业务层面,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SaaS化的轻量级软件工具,云化制造执行系统(MES)、高级计划与排程(APS)、仓库管理(WMS)、订单管理(OMS)、运输管理(TMS)等信息系统,以及无人搬运车(AGV)、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等智能硬件设备,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业务环节数字化。(11)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的通知[EB/OL].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2022-11-08.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管理、业务各环节数据综合集成和智能决策分析,实现企业生产运营优化。
4.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监督数字化体系运行
企业在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之后,需要在已经确定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愿景的指导下,按照已确定的数字化转型任务书和路线图,主动实施管理、优化数字化体系运行。对相关员工要定期开展系统性培训,让相关员工充分理解自身承担的数字化转型任务要求、主动参与,并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转型监督体系。应由企业负责人牵头、数字化转型负责人组织实施,对照企业数字化转型监督体系的要求,针对技术方案符合性、技术获取规范性、技术实现过程、技术风险应用的有效性,以及数据获取、存储、开发利用等流程的规范性,定期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情况的自评估和自诊断。按照绩效考核和任务管理体系,对打造新型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数字化转型实施过程,以及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匹配调整后的制度规范执行过程等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不符合项之后及时改进优化。通过开展适当轮次的“体系运行—评估审查—改进提升”循环,推进企业数字化进程持续深入,实现以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数据管理优化为切入点的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结构优化升级。
五、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立足新型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发力,从完善理论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安全保障、打造发展生态五方面入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目标快速实现。
(一)完善数字化转型理论体系
聚焦破解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支持国家级智库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开展研究,密切跟踪国内外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前瞻性开展战略方向研判、规律机理分析、方法路径探索等数字化转型基础理论体系研究,持续丰富并不断完善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系统架构和知识体系。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等基础技术在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产业融合创新、节能降耗降碳、产业链协同、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智慧安全等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价值的相关理论方法和研究,推进数字化转型运行监测和转型效果评价等相关理论体系完善。
(二)推进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金”为一体的多方协同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等协同攻关,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家级智库机构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双向迭代。围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模式探索,培育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新场景,(1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21-11-17.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三)健全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
聚焦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及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需求,支持第三方中立性服务机构建设贯穿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运营、产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全面涵盖战略愿景、方法工具、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服务体系。面向全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试点,基于评估诊断结果建设全国、区域、行业数据云图,为政府精准施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借鉴。推广面向企业的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帮助企业建设数据驾驶舱,持续完善面向企业的政策咨询、评估诊断、体系建设、资源对接、能力提升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
(四)强化数字化转型安全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要求,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体系化、工程化建立起数字化转型的安全防御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数据传输加密、存储加密、脱敏、水印、访问控制、审计、API接口鉴权及监控等防护技术,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鼓励企业依托数据安全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外部安全服务机构,开展数据安全分级分类和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精准预测制造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威胁,建设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构建数据安全运营的治理体系,并实现闭环优化。
(五)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生态
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行动,定期遴选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池,聚焦重点行业转型需求和转型痛点,挖掘一批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园区级等典型应用场景,依托现场会、诊断会等推动开展供需对接、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丰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动能。持续开展新型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工业绿色发展等典型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依托展会、主题论坛、专题培训、深度行等各类活动,多视角展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提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对接交流平台,有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理念传播、知识宣介、实践推广、供需对接。多措并举推进产融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