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有”字用法新探
2024-01-06盖明浩
盖明浩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在对《诗经》中“有”字的训释中,董治安先生将其分成了8类:1)与“无”相对。2)取。3)光顾;相亲善。4)犹得,受。5)犹多。6)犹用。7)有年;丰年。8)助词。用以状物状事。[5]337-340对《诗经》中所有带“有”字的诗句进行了分类,并统计了“有”字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此外还列举出“有年(丰收之年)”“有娀(古部族名)”“有邰(氏族名)”这三个带有“有”字的专有词汇。向熹先生在《诗经词典》中也对“有”字进行了以下分类:1)有(表存在);拥有。跟“无”相对。2)指富有;多。3)指丰收。4)藏。5)取;占有。6)通“友”。相亲;友爱。7)通“又”。8)通“域”。9)助词。放在名词前。一说:名词词头。10)助词。放在单音形容词前。一说:形容词词头。11)助词。放在动词前。一说:动词词头。[6]658-659在“有”字用作助词的分类上比董治安先生更为细致,此外还单独列举了“有駜”“有年”“有事”等词条。从以上可知,两位先生在总体上都把《诗经》中的“有”字分成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来训释,在具体的分类上两者差别也不大。本文首先通过典型例句对《诗经》中“有”字的用法进行分类辨析,总结出“有”字词义训释的方法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诗经》正文中所有的“有”字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并进一步分析“有”字作为实词和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明确“有”字在《诗经》时代所承载的重要文化内涵。
一、《诗经》中“有”字用法辨析与类型划分
《诗经》中“有”字的用法总体上可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本节将分别从“有”字作实词、“有”字作虚词以及“有”字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诗经》中“有”字的用法加以辨析,并从词性和词义的角度对《诗经》正文中的“有”字进行分类。
(一)“有”字作实词的情况辨析
“有”字作实词时可分为动词、通假为“友”、通假为“又”、通假为“域”、与其他字组合作专有名词以及形容词6种情况,本节会依据这6种情况,依次选取部分作实词的“有”字加以举例和辨析。
1.“有”字作动词的情况辨析“有”字在《诗经》中作动词解时可表示存在,与“无”相对,也可训作“取”“得、受”“丰收”“藏”等义,以下将对这5种情况进行分别论述。
(1)表示存在,与“无”相对
这类情况在“有”字作为动词解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共有267次,分散在256句诗中,其中“有条有梅”“有纪有堂”“有伦有脊”“有冯有翼”“有孝有德”“有物有则”“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有鳣有鲔”“有稷有黍”“有稻有秬”这11句诗中“有”字各出现2次,其余诗句中“有”字皆出现1次。这些诗句多为“有+名词”的结构,如《小雅·伐木》:“有酒湑我,无酒酤我”[7]582句,“有酒”与“无酒”相对,该句可理解为:“有酒的话我用溲箕过滤酒,没有酒的话我去买酒”。
(2)训作“取”
《诗经》中一共有4处“有”字可训为“取”,分别为“薄言有之”(《周南·芣苢》)“君子有之”“维其有之”(《小雅·裳裳者华》)“女反有之”(《大雅·瞻卬》),都为“有+代词”的结构。以“薄言有之”句为例,杨合鸣先生认为把“薄言”二字当作复语衬音助词更为贴切[8],马瑞辰引用《广雅释诂》和孔子弟子冉求的字为据,认为“有”字训作“取”,与“采”同义[9]59,此从马瑞辰说,亦把“有”字训作“取”,那么该句可理解为“采取芣苢”。
(3)训作“得、受”
此类中仅有《小雅·正月》:“是以有侮”一句,郑玄作《笺》云:“我心忧政如是,是与讹言者殊涂,故用是见侵侮也。”[7]708该句中“有”字训为“得、受”比较合理,可理解为“因此受到欺侮”。
(4)训作“丰收”
《诗经》中有两处“有”字可训作“丰收”,一处是《小雅·甫田》:“自古有年”,另一处是《鲁颂·有駜》:“岁其有”。“有年”一词在古代典籍中比较常见,如《左传·恒公三年》:“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有年。”[10]158孔颖达引《穀梁传》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10]158可见,“有年”可训作“丰收年”,“有”字为动词用作定语,训作“丰收”。“岁其有”句中的“有”字也同样训作“丰收”,该句可理解为“岁岁都丰收。”
(5)译为“藏”
“有”字训为“藏”义在《诗经》中仅有一处,为《豳风·九罭》:“是以有衮衣兮”,闻一多训“有”为“藏之也”[11]546,此从闻一多的说法,训“有”字为“藏”,作谓语,结合上下文,该句可理解为“(因为要留客)所以藏起了蓑衣。”
2.“有”字通假为“友”,作动词解《诗经》中有两处“有”字可通假为“友”,分别是《王风·葛藟》:“亦莫我有”句和《小雅·四月》:“宁莫我有”句,两句都为倒装结构,“有”字都训作“亲近、友善”义,皆可理解成“没有人亲近我”。
3.“有”字通假为“又”,作副词解这类“有”字用作状语,在《诗经》中一共出现6次,分别是“不日有曀”(《邶风·终风》)、“不宜有怒”(《邶风·谷风》)、“有虞殷自天”(《大雅·文王》)、“日有食之”(《小雅·十月之交》)、“君子有孝子”(《大雅·既醉》)、“万有千岁”(《鲁颂·閟宫》)。这些“有”字用作副词或表示肯定,或修饰动词,或表示关联。以“不日有曀”句为例,郑玄和朱熹等人都把“有”字训作“又”,如朱熹:“有,又也。不日有曀,言既曀矣,不旋日而又曀也。”[12]25所以该句可理解为“不到一日,天就又阴而有风了”,时间虽短暂,但天气却变化频繁,说明了时间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4.“有”字通假为“域”,与“九”字组合,作名词解这种情况的“有”字一共出现2次,分别为“奄有九有”(《商颂·玄鸟》)和“九有有截”(《商颂·长发》),“奄有九有”句《韩诗》作“奄有九域”,并释“九域”为“九州也”[13]1104,在“九有有截”句中,《鲁诗》《韩诗》也都把“九有”的“有”字作“域”[13]1113,所以“九有”应该通“九域”,释为“九州”。
5.“有”字与其他字组合,作专有名词解“有”字与其他字组合作专有名词的情况,在《诗经》中一共出现3次,第一次出现在《小雅·十月之交》:“择三有事”,“有事”同“有司”,为官名;第二次出现在《大雅·生民》:“既有邰家室”,“有邰”为氏族名;第三次出现在《商颂·长发》:“有娀方将”,“有娀”为古部族名。
6.“有”字作形容词的情况辨析“有”字作为形容词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5次,分别为“旨且有”“物其有矣”(《小雅·鱼丽》)、“其祁孔有”(《小雅·吉日》)、“终善且有”(《小雅·甫田》)、“爰众爰有”(《大雅·公刘》),这些“有”字用作谓语,都训为“多、丰富”。以“其祁孔有”句为例,《毛传》训“祁”为“大也。”[7]658指“原野广大”,“有”字训作“多、丰富”,这句话可理解为“原野广大物产丰富”。
(二)“有”字作虚词的情况辨析
《诗经》中“有”字作虚词的用法主要是指“有”字充当音节助词,这类“有”字无词汇意义,但可以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在词或句中用以状事状物,主要起衬足音节的作用。它们既可在形容词前作形容词的词头,也可在动词、名词的前面作动词、名词的词头。本节将分别从这三种情况入手对“有”字作虚词的情况进行介绍。
1.“有+形容词”“有+形容词”这一结构在“有”字作虚词例中最为常见,共出现131次,该结构在诗中主要用作谓语,也有一部分用作定语。《毛传》对于“有+形容词”的训释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以重言的方式来训释,如《邶风·谷风》:“有洸有溃”句,《毛传》曰:“洸洸,武也。溃溃,怒也。”[7]152可见,“有洸”“有溃”和“洸洸”“溃溃”在意思上的表达是相同的,杨合鸣认为《诗经》中的叠根词(1)叠根词属合成词,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皆为形容词[14]。这种训释方式在后来更为常见,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一书中就用形容词重言的方式来训释“有+形容词”这一结构,如在训释《周南·桃夭》“有蕡其实”句时就说道:“有,用于形容词之前的语助词,和叠词的作用相似。有蕡即蕡蕡。”[15]17第二种是以“……貌”的方式来训释,如《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句,《毛传》训“阿然,美貌。难然,盛貌。”[7]924“有阿”“有难”都为形容词作谓语,王先谦在训释该句时也说道:“经中凡累字多参用‘有’字,与累字无异。”[13]809第三种是以“……然”的方式来训释,如《毛传》训《小雅·桑扈》:“有莺其羽”句为“莺然有文章”[7]862,“有莺”作倒装谓语,该句可理解为“桑扈的羽毛有文采。”第四种是以“……也”的方式来训释,如《邶风·匏有苦叶》:“有瀰济盈,有鷕雉鸣”句,《毛传》训“瀰,深水也。”“鷕,雌雉声也。”[7]140段玉裁认为该句中“也”当作“貌”。[16]346
2.“有+名词”此类“有”字在《诗经》中一共出现41次,“有+名词”多作主语,如“有鸟高飞”句,“有鸟”就为“飞”的主语。此外《王风·大车》:“有如皦日”句,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7]270《左传》中有类似句式“有如白水”[10]414,孔颖达《正义》云:“诸言‘有如’,皆是誓辞。有如日,有如河,有如皦日,有如白水,皆取明白之义。言心之明白如日、如水也。”[10]415所以依此“有如皦日”中的“有”字作助词解更为妥当,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名词”结构中还有如“有周不显”“天监有周”“明昭有周”等“有+国名”的句式,“周”这类单字单独使用即可表示国名,而在前面加一“有”字,是因为单音不能成词,郭绍虞先生这样说道:“就发声词言,虞称‘有虞’,夏称‘有夏’,他如‘有邦’,‘有居’,‘有家’,‘有庙’之类都是由于单音不成词,于是加个发声词,使之成为双音词。”[17]475他认为此种类型的“有”字放在词头与“周”等字构成双音词,充当发音词,在诗歌中,“有”字与其他单字组合,也可以凑足诗歌音节,达到整齐四言句式的作用。
3.“有+动词”此类“有”字在《诗经》中一共出现20次。如在《鄘风·载驰》:“无我有尤”句中,郑玄《笺》云“无我有尤,无过我也。”[7]214依此,郑玄把“尤”字训为动词“过”,那么“有”字当训为助词。在《王风·君子于役》:“曷其有佸”句中,郑玄作《笺》云“行役反无日月,何时而有来会期。”[7]256可见,郑玄把“有”字训作动词,而《韩诗》则把“佸”字训为动词“至也”[13]318,那么依《韩诗》“有”字当训作助词。另外,程俊英把这两句诗中的“有”字都当作副词来理解,训为“又”。总结上述几家说法,在“无我有尤”句中,“有”字可训为助词或副词,在“曷其有佸”句中,“有”字可分别训为动词、助词或副词。其实“有”字不论是训为助词、动词,还是训作副词,在句意和语法上都说得通,但是,在“无我有尤”句中,我们认为如果诗句中“有”字自身可以疏通清楚诗句的含义,就不必再借助通假,所以在这句诗中,郑玄的解释更为合理,应把“有”字当作助词来训释。至于“曷其有佸”句,我们发现,《唐风·鸨羽》诗中有和“曷其有佸”句相似的句式,即“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三句。在这三句诗中,“所”“极”“常”三字分别当名词“处所”“尽头”“正常的生活”讲更为合理,那么“有”字当训为动词“拥有”义,依此,我们承袭郑玄的说法,把《王风·君子于役》“曷其有佸”句中的“有”字也训为动词,放在与“无”相对那一类中。
(三)“有”字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情况辨析
这种情况是指“有”字无论是用作实词还是用作虚词,在句意和语法上都是合理的,这类情况中的“有”字共出现49次。由于字的多义性和训诂方式的多样性,用单音节的字来描述事物不能保证描述得十分准确,所以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和诗句的含义,才能确定出“有”字的具体意义。如《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句,如果把“有”字当作助词,“有”字就和名词“女”共同构成主语,该句可理解为“女子春心萌动”,如果把“有”字当作动词用作谓语,那么该句可理解为“有位女子春心萌动”,可见“有”字无论是作为实词还是虚词都能疏通文本的含义,并符合语法的规则,对我们理解诗歌文本含义的结果并没有绝对的影响。而且《诗经》时代的人们在作诗时虽也遵循语言上的逻辑,但诗需要配乐演唱,语言需要随着音乐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句法结构,以符合演唱方面的要求,这时诗语言方面的逻辑性就没有诗体演唱的规则重要,诗语言的逻辑性也不必那么完整严密,所以当“有”字既可作实词解又可作虚词解时,我们认为取“有”字的虚词用法更为合适,把其当作助词来看待,依此“有女怀春”句中的“有”字理解为语助词更为合理。
二、《诗经》中“有”字的用法功能和文化内涵
“有”字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较多,仅次于“之”“不”“我”“其”字(2)此处依据董治安先生主编的《诗经词典》对《诗经》各字的数据统计得知:“之”字共出现1006次,“不”字共出现629次,“我”字共出现588次,“其”字共出现540次。,位居第五,且在十五《国风》《大雅》《小雅》以及“三颂”中都有出现,这说明“有”字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有”字用作实词时是构建诗句含义的直接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诗歌整体的诗义和诗旨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字还在衬足音节以构建诗体、配合套语的构建上有重要意义。下面从“有”字的用法功能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用法功能
1.充当诗句的句法成分充当诗句的句法成分主要指的是“有”字的实词用法。“有”字用作实词时,有21次出现在句首,占“有”字用作实词总数的7.2%,除了还有8次用于句尾外,其余都在句中出现,在句中出现的“有”字占其用作实词总数的90.1%,所以“有”字用作实词时主要出现在句中。用作实词的“有”字可用作诗句的谓语、状语、宾语和主语,其中以用作谓语时居多,一共有278次,占“有”字用作实词总数的94.9%,句式多为“名词+有+名词”结构。有的诗句其本身的句法结构是完整的,如“南有樛木”句,“南”为主语,“有”作谓语,“樛木”为宾语。有的诗句则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构成完整的句法结构,如《陈风·泽陂》:“有蒲与荷”句中就缺少主语,要与上句“彼泽之陂”相连,构成完整的句法结构。总之,“有”字用作实词主要充当的是句子的谓语成分,参与构建诗句的含义,此时的“有”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被轻易地去掉,它表达的是实在的意义,是诗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衬足音节以构建诗体在“有”字构建的诗句中,一部分“有”字用作实词,以其自身的读音和含义,配合音乐的节奏,参与诗体的构建。另一部分“有”字用作虚词,这部分带“有”字的诗句以四言句式为主,共有238句,占“有”字作为虚词总数的98.8%,夏传才先生曾统计出《诗经》中的四字句型有6591句,占百分之九十一[18]28,可见四言的句式是《诗经》中最主要的句式。郝桂敏老师认为周初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导致双音词的大量出现、周初制作礼乐所需的庄典性、《诗经》以前现存的二言体或二三四言相混用的诗歌形式、周民族的对称审美心理等都是《诗经》四言体形成的重要原因。[19]
赵敏俐先生在《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原理》一文中提出“对称音组”和“非对称音组”两个概念(3)赵敏俐先生认为“音组”是由两个或三个音节组成的诗歌声音组合形态,一个字只能算一个音节,只有两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音组,这两个音节之间如果形成一种自然的对称关系,则称之为“对称音组”,“2+2”式即为两组对称音组的组合。如果两字再加一字,便打破了原来声音的对称平衡,变成一个“非对称音组”,“2+3”式和“3+2”式即为一个对称音组和一个非对称音组的组合,“2+3”式指的是对称音组在前,非对称音组在后,“3+2”式指的是非对称音组在前,对称音组在后。,综观“有”字所在的这些四言句式中,基本都是由两个对称音组构成,如《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句,“有狐绥绥”句为主谓结构,正是“有”字与“狐”字相组合,构成一个双音词的音组,才使得“有狐”和“绥绥”可以分别构成两个对称音组,组成一个二分的节奏,并从诗句的内部构建了一个四言形式的诗体,继而与“在彼淇梁”句相连,构成对称的两行诗。如果没有“有”字,原句变为“狐绥绥”,同样为主谓结构,该句也可理解为“狐狸慢吞吞地走”,在语义表达上完全说得通,但从配乐或是诵读的角度上看,效果则大为不同。“狐绥绥”句是一个单音词和一个双音词的组合,实际上是一个非对称音组,包含三个音节,可以称之为“三音组”,赵敏俐先生认为“三音组的不对称性本身就是对节奏韵律的破坏”[20],但也认为“因为有了不对称性的存在,所以才使得音乐、语言的组合更加丰富”[20]。虽然《诗经》中也包含非对称音组,但从上述四言句式所占的比例中即可得知《诗经》的句式还是以对称音组为主,况且由于三音节“具有生动、惊挺、简劲、顿宕的表达效果”[21]198,不适用于《诗经》配乐演奏以观风俗,或是祭祀典礼等庄严场合对于诗歌句式和节奏庄典性、平衡性的需要,所以就需要借助虚词把一个非对称的三音组变成两个对称的二字音组,另外由于音乐、语言的组合具有多样性,所以也不必尽把非对称音组变为对称音组,非对称音组的存在也会给人以生鲜之感。总之,在《有狐》诗中,“有”字作为虚词充当组成对称音组的词汇,与“狐”字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对称音组,不但填充了音节、协调了音律,体现了声音对称之美,而且该诗一共三章,每章的句首都用“有狐绥绥”句起兴,使得章节之间重章叠唱,也增强了整首诗的艺术效果。此外,“有”字作为虚词时还有3句非四言句式的情况,分别是“实右序有周”“有母之尸饔”“眉寿无有害”,“实右序有周”这类“有+国名”的句式在上文已经论述,后面两句都为“有”字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的情况,所以这三句诗就不再赘言。
3.配合套语的构建《诗经》中“有”字所在的诗句中有很多相似的固定句式,这些句式只变换部分字,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具有多样性,可以看成是《诗经》中的一种语言习惯或是套语。王靖献曾提出有关《诗经》中套语的理论,他认为“所谓套语者,即由不少于三个字的一组文字所形成的一组表达清楚的语义单元,这一语义单元在相同的韵律条件下,重复出现于一首诗或数首诗中,以表达某一给定的基本意念。”[22]52《诗经》“有”字所在的诗句中,“山有X”“隰有X”句式比较典型和常见,特举以为例:
“山有榛,隰有苓。”
《邶风·简兮》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山有漆,隰有栗。”
《唐风·山有枢》
“隰有栗”“隰有杨”
《秦风·车邻》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秦风·晨风》
“隰有苌楚”
(出现3次)《桧风·隰有苌楚》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南山有栲”“北山有杻”“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小雅·南山有台》
“山有嘉卉”“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小雅·四月》
在《诗经》中,“山有X”句式(包括“南山有X”“北山有X”句式,可看成是“山有X”句式的变体)单独出现了11次,“隰有X”句式单独出现了5次,“山有X”“隰有X”两个句式同时出现共有9次,这些句式的主体部分都是相同的,“山有”“隰有”为“固定复合词”,它们和植物组合,构成一组“套语系统”。“山有”“隰有”也可分开使用,或与其他词语搭配,如在《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句中,“隰有”就和“阪有”搭配。此外,“山有X,隰有X”这一句式除了《小雅·四月》外都在《国风》中出现,民间的诗歌通过采集汇集到乐官手中,由乐官进行整理和创作。周代社会“瞽矇传诗”的现象比较普遍,《周礼》中郑玄注曰:“凡乐之歌,必使瞽矇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23]440可见,周代的乐歌为瞽矇制作,大师、小师这些乐官也为瞽矇,这些瞽矇看不见山有什么植物,隰有什么植物,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多依据口耳相传,又因为这些句式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但却有相似的结构,只是后面搭配的植物有所变换,所以这些句式是乐官等整理者或创作者根据脑海中的意象和套语结构创作出来的可能性更大。在诗歌创作的初期,“山有X,隰有X”可能是诗人对于眼前所见实景的真实记载,等到这一句式逐渐流传并成为诗句创作的原型(即套语)时,诗句中的具体景物可能就不再是诗人亲眼所见,而是诗人遵循乐曲以及诗句之间的韵律关系,将脑海中存留的意象和套语结构加以组合,进行直接创作,所以又会产生“南有X”“江有X”“墙有X”以及“南山有X”“北山有X”等类似句式结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这些句式都是依据套语创作出来的,但这些句式的相似性,已表明它们具有口头套语创作的特征,至于哪一句是最初的创作,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诗句经过采集汇集到太师、乐官手里,乐官们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和新的创作,使之遵循乐曲以及诗句之间的韵律关系是极有可能的。所以,“有”字在这类句式的构建及流传过程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经》中还有许多包含“有”字的“全行套语”(指的是“与一整句诗行同一长度的套语”[22]57),如“有美一人”“女子有行”“君子有酒”“人亦有言”等,这些带有“有”字的全行套语,有的不只出现在一首诗中,有的也不只出现在同一个地域的诗中,但无疑都配合了套语结构的构建。总之,这些句式起初经过口头流传,形成了固定的套语结构,并最终影响了《诗经》文本的书写。
(二)文化内涵
“有”字当虚词讲时主要用作音节助词,它和任意一个单音词组合,构成一个自然对称的二字音组,在诵读或演奏时形成一个“二二”的节奏,起着填充音节和协调韵律的作用。这类二字音组可以说是构建《诗经》句式的基础,从四言句式的内部构成来看,四言句式多是由两个二字音组组合而成,也正是由于这种二字音组是由词或者词组构成(包括“有+任意单音词”的形式),而不是依据一定的长短音形式或轻重音形式构成的[25],才得以形成二字的节奏,那么“有”字作为音节助词在构建诗句二字节奏以及构建“二二”节奏的四言句式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经》中四言句式的大量运用也奠定了四言句式在中国语言中的地位,影响着其他字数诗歌句式的构建,不足四言的句式通过增加虚字或叠字等方法以凑足四言,多于四言的句式通过省略人称等方式缩减成四言句式,况且三言句式是二字音组和单音词的组合,五言、六言等其他字数的句式都是在二字音组的基础上构建而成,所以像“有”字这类音节助词在构建《诗经》以及其他类诗歌句式中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
本文讨论了《诗经》中“有”字作为实词和虚词时的分类情况,并分析了“有”字的用法功能和文化内涵。对于“有”字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对诗句的理解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和结果也会不尽相同,还需结合每一诗句具体的语法成分、语义以及一些新资料的发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有”字在《诗经》中的大量运用说明“有”字本身在先秦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字以其自身实词的含义参与构建诗句的意义并配合套语的构建,表明了“有”字在先秦时期语用上的运用规律,完善了“有”字的实词意义和使用价值,后世对于“有”字实词方面的阐释也基本沿用这6种类型,这表明在先秦时期,“有”字就较为成熟地显现出其在用作实词方面含义的丰富性。另一方面,“有”字在用作虚词时,与其他字相组合构成双音词,形成音组,用来衬足音节,这既符合先秦时期语言发展由单音词为主向复音词为主过渡的规律,也展现出“有”字作为助词本身在构建诗体、协调韵律方面的重要作用。《诗经》中“有”字的语法功能和其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无疑对《诗经》中其他字词的研究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