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3-02-19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陶行知劳动大学生

郑 腾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1],是人类存续与发展的历史起点与现实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意味着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各学段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教育明确提出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劳动教育至关重要。陶行知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始终怀揣救国救民的教育理想,在他创办和主持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和重庆育才学校等教育实践中,其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也逐渐形成,至今仍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陶行知极其重视劳动教育,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反思以及持续完善,形成了符合教育规律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教育思想。

(一)劳动教育之目的:手脑相长,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提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3]115由此可见,他认为劳动教育之目的包括三层内涵,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

首先,是通过劳动教育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进而能够“在劳力上劳心”[4]。在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劳力者受治于劳心者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由,他指出中国教育存在弊端,即“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3]589,因此二者最终皆是一无所能。换言之,教育脱离了生产劳动,造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既导致只能培养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工人农民,又导致知识分子远离劳动人民。结合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他提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教劳心者劳力,又要教劳力者劳心;既教读书的人做工,又教做工的人读书,从而培养健全国民。

其次,是在手脑相长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劳动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国民获得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自立的意识和能力,成为能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正如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所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5]。同时,他认为“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6],劳动教育正是帮助学生获得实用技能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劳动的过程就是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知”,而且有助于学以致用,进而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贡献于社会。

最后,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实际劳动中切身体会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不易以及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激发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旧教育扭曲了教育的初衷,将劳动和劳动人民排斥在外,培养出的读书人以追名逐利为目的,他们远离甚至看不起工人农民。而劳动教育能够还原其本来面目,让知识分子融入劳动人民之中,将学校和社会相联系,教育和生活相联系。出于对平民大众的深沉感情以及救国救命的教育情怀,陶行知指出要以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为教育目的,实现“万物之真理都可一一探获,人间之阶级都可一一化除”[3]45。学生应通过体验劳动生活、接受劳动教育来感悟劳动的伟大,从而树立以劳动为荣的正确观念,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并强化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劳动教育之内容:教劳结合,全面发展

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陶行知认为学生需掌握各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他将其称之为“常能”。在育才学校中,他对学生在技能上提出基本要求,并为其制定了二十三条“常能”,涵盖生活知识与技能教育、农业生产技术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等内容,包括十六条“初级常能”和七条“高级常能”。

“初级常能”主要是指当下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生存技能,涉及衣食住行、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既包括会烧饭做菜、洗衣补衣、管理账目、布置场所等常识方面的技能,也包括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高级常能”则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人能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技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技能,如要求学生会驾驶汽车、打字速记、担任翻译等内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具备这类高级常能的人才屈指可数,而陶行知在初级常能的基础上提出高级常能,充分体现了其劳动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在陶行知看来,“育才二十三常能”可作为实现学生拥有“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3]110的途径。他十分重视学生常能之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期望学生能够动手用脑、全面发展,既能够自食其力,成为自立之人,又能凭借自身力量帮助他人,成为立人之人。

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下的中国社会,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亟需培养自立的国民,即能够为国家做贡献的生产者、建设者、创造者、发明者,而非“吃饭不做事的书呆子”[3]295。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劳动生产生活融入教育之中,让国民在学习、掌握并运用多种技能的过程中,锻炼手和脑的协调性,通晓科学知识,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够手脑并用,实现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他结合实际曾提议将孔子的大学之道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7],认为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旨归。因此,为平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劳动教育之方法: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8],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应以做为中心,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

首先,“教学做”要结合实际,劳动教育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他认为“做要用书本,即学要用书本,教要用书本”[9]。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应考虑“做”的实际情况,结合实践与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教学。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是应学习相关劳动知识与技能,“以教人者教己”[3]47,即在自己已掌握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学也不能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如学生要学习劳作就应在田野中进行教学,通过真实的劳动体验来获得这项劳动技能。

其次,陶行知根据生活教育理论及山海工学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穷国办教育的小先生制,可通过小先生制这一普及教育的方法来普及劳动教育。面对小孩能否做先生的质疑,他坚持认为“小孩的本领是无可怀疑的”[3]638。他之所以倡导小先生制,不仅因为小孩人数之多、发动之易、本领之大,可节省教育资金,还因为他们能够攻破普及教育的诸多难关,指出“在小先生手里,知识是变成空气,人人得而呼吸;知识是变成甘霖,处处得其润泽;知识是变成太阳光,照着广大的群众向前进行”[3]768。其积极作用对于劳动教育同样适用,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艺友制同样可为劳动教育的方法之一。陶行知指出“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3]234。因艺友制提倡教师与精通劳动技能和工艺技术的师傅交友,以亦师亦友的方式进行交往和教学,所以劳动教育者的规模得以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得以触及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一方式不仅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亲密,还拉近了知识分子与农业、工业及手工业者的距离,且更能够让学习者获得源于实际生活的真才实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劳动教育中实现教学做合一。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0]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未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树立正确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而且有助于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开创高校人才培养新局面。

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当代高校学生而言,是获育人之德并成为有德之人的实践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1],怀揣着远大理想与成长成才愿望的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实际劳动来实现个人梦想。“劳动最光荣”是全社会范围内达成的共识,艰苦奋斗是中华传统美德,劳动教育具有重要且独特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大学生身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12],立德是育人根本,树人是育才核心。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劳动认知,坚定理想信念,养成美好品德,克服惰性习惯,还能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助力个人成长成才。

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当代高校办学而言,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日益突显,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要求与关键环节。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在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劳动教育的淡化与缺位,包括劳动中缺乏教育与教育中缺乏劳动两种情形,致使高校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缺失,基本劳动知识与技能未能得到掌握,高校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频出,同时劳动活动中教育目的不明确,劳动价值与意义未能得以明晰,高校学生中重智轻劳人数众多;另一方面是劳动教育的异化与错位,劳动教育被窄化为专项技能练习,被矮化为体力劳作,甚至被错化为惩罚手段。因此在高校中树立正确劳动教育观念意义重大,通过劳动教育能够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遵循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使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树德、启智、健体和育美的作用,从而形成综合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其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完善育人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我国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当代社会在为大学生激发潜能、发挥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与更加多元的途径的同时,人才竞争也愈发激烈,对大学生的劳动素质设定了更新标准。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正是社会所需,他们能够在解决现有的以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恰好正在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转变为主力军,在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下即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劳动教育方面需对其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应注重实践性,在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注重其社会性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已获得一定知识储备并初步形成人生观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身社会化发展,为未来适应社会生活并奉献社会奠基。另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发挥导向性,不仅承担教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能力与劳动情感等基础性任务,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实现劳动价值观的升华,认识到个人要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做贡献的责任担当,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实际劳动创造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努力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素质旨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劳动教育地位逐渐升高,劳动人才得到重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得以确立。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得以拓展,加强劳动教育成为全面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点。劳动教育能够有效造就人才并造福社会,“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3],因此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在全面教育体系构建中,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具有统摄与融合各育的作用。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既相互区别,各自拥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五育并举”育人格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形成更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使命要求,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我国加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完善育人体系,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助力。

(三)引领社会主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充分发挥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的作用,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4],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15],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6]。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从知识与技能、创造与创新等层面提供有力支撑,大学生群体即是未来高素质劳动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劳动教育,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反对好逸恶劳的错误思想,坚决抵制不劳而获的不良行为;以新时代的劳动形式、劳动内涵与劳动关系为实践背景,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和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大学生处于从学校迈向社会的人生关键时期,是广大青年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群体,被全社会重点关注且寄予厚望。于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乐于劳动的积极劳动态度和善于劳动的良好劳动素养,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既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劳动意志、培养坚韧品格、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勤奋劳动获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又能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助力。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通过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劳动情怀,引导他们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等方面逐渐找到最佳平衡点[17],使其成为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国家发展同行,在赓续努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源于救国救民的教育理想,是结合中西教育思想理论并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距今虽已久远但仍具现实意义,其思想精髓对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仍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现实可行性。针对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相关内容,深刻体会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可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劳力与劳心并举,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125,陶行知将“行”置于“知”之前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以“劳动”为前提,同样应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实际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他认为“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18],以此作为劳动教育的原则,既要求劳心者劳力,又要求劳力者劳心,将其改造为手脑并用的劳动者。然而在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着高校对劳动教育之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虚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仍将其视为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的补充,导致了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将“劳动”与“教育”割裂,混淆了劳动教育的目的与手段,“以劳代教”与“以教代劳”的现象层出不穷,这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导致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狭隘化。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启示着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将劳力与劳心并举,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即消弭将劳动教育视为单纯的体力活或重复的技能练习的谬误,还原劳动教育的本质,真正实现以“做”为中心,在劳力上劳心。《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0],同样强调劳动教育中手脑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灌输式的理论知识传授无异于纸上谈兵,劳动教育是帮助其将手与脑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劳动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文字知识与课程学习,大学生应深化对劳力与劳心的认识,通过劳动教育应掌握真才实学,在正确劳动观念与先进思想理论入脑入心的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

(二)教育与生活并重,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3]633,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实生活是劳动育人的实践场所,因此劳动教育须融入生活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向度。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底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这与陶行知关于劳动教育的观点相契合。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启示着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将教育与生活并重,要求既围绕生活中的素材来组织劳动教育内容,又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体现劳动教育的生活属性和教育属性从而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步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已被赋予新使命,然而在部分高校却未按新要求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包括内容空泛、形式简单、劳动重复等问题,甚至忽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在深度、广度及衔接度上均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导致劳动教育陷入简单化与碎片化的困境。

面向不再唯考试和分数至上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鲜活方式之一。要做到教育与生活并重,一方面劳动教育须以立足并融入生产生活、适应并改造现实生活、展望并创造未来生活为取向,与时俱进以满足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生活的需求。置身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方式和方法灵活多样,旨在培养手脑结合且善于实践、敢于创新,尤其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3]633,实施劳动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展开,着眼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在教育内容上选取源自大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并与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劳动与技术相结合,体现实用性与应用性,从而使劳动教育在改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焕发新机,真正将劳动教育与生活融合。

(三)学校与社会并驱,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3]27,陶行知视社会为学校,认为教育范围应从学校延展至整个社会并形成育人合力。劳动源自社会,劳动教育的起点为社会而非学校。同时,大学生终将在离开学校后步入社会,有必要以社会为背景对其进行劳动教育。因此实施劳动教育应破除学校与社会间的藩篱,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使在校师生与整个社会生活相连。当前,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并未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资源,导致学校与社会未能共同发力,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启示着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需学校与社会并驱,共同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19],劳动教育要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调动社会力量协同育人,共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进行劳动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的劳动型人才。大学生通过高校中的教育与栽培心智逐渐成熟,是即将从校园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学校作为雏形社会是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生活的场所。因此学校需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任务,既开足开好相关课程,配齐配全相关师资与设备,又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通过以趣导劳、以学促劳、以境乐劳、以研助劳、以赛励劳、以制督劳等方式,不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高校内部,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统筹管理与顶层设计,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多方助力、多管齐下以取得显著成效。陶行知终生致力于将教育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领域打成一片,这为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可循思路。社会应主动配合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联合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机会与多元实践平台,使其在踏实劳动与良性评比中收获劳动体验并形成劳动风尚。同时劳动教育应积极面向社会,从社会中获取有益资源与有力支持,构建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四)外驱与内化并行,强化劳动教育实效

陶行知在践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重言传更重身教,提倡“手到心到躬亲实行”[3]235,并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将劳动之雨露撒向学生心间。同时,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活的电线”[3]29,具备明辨是非与自食其力的能力,在学校管理中他十分重视学生自治,并将其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主张学生自我教育。随着劳动教育被明确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取得与其他四育并列的重要地位,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新时代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在逐步落实。然而,当代大学生主要在东亚教育模式下成长,深受“学而优则仕”与“惟有读书高”等传统教育观念和错误劳动观念的桎梏,作为思维较为活跃的个体在熟练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风气的侵蚀。因此,探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外在实用价值与内在育人价值至关重要。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启示着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外驱与内化并行,从而强化劳动教育实效。

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仍属薄弱环节,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亟待强化。其一,高校要从加强师资建设与完善课程体系入手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由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组织开展相关学习与实践,将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同时,高校需全力打造尊重劳动、积极劳动、崇敬劳动的校园文化,弘扬尊崇劳动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劳动精神。如邀请社会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开展讲座、微信推文、微博推荐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途径,线上线下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与引导强度,让广大学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20]其二,社会是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应从加强舆论引导与打造劳动风尚入手塑造劳动教育价值观。社会相关部门与网络舆论媒体要极力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乱象,应致力于肃清社会风气、讲好劳动故事、赞美劳动精神。如传播正能量劳动事迹、宣扬正向劳动观念、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等。其三,大学生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其身份正在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作为客观世界中的独立个体应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觉自动、自主自为地进行自我劳动教育。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直接对象,也是个人发展与自身命运的决定者,在此期间要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审视并完善自身以养成健全人格,通过培养自觉性、奠定自律性、发挥自主性来源源不断地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行至实则知愈深,知至切则行愈效;行而不知则悖,知而不行则废。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集其思想与实践之大成,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篇章中浓墨重彩之笔和国民素质改造历程中承前启后之思。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也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育人铸魂的使命所在[17]。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其时、适得其势,应当深入学习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号召,方能劳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效,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劳动观念的“人中人”和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

猜你喜欢

陶行知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