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促进学情分析例谈
2024-01-05杨靓李娜
杨靓 李娜
【作者简介】杨靓,一级教师;李娜,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2年重点规划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英语课堂表现性评价研究”(B/2022/03/245);江苏省教研课题“单元统整下的小学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实践研究”(2021JY14-L393)
【课堂聚焦·课堂新探】
【摘 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它是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统整的基础,还是教学实践的导向。教师对学情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流程的顺畅度和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除了依据学生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展开学情分析外,还可以通过作业设计这种显性任务来完成学情分析。作业不仅指课后练习,还包含课前导学练習和课中活动练习。文章通过例析一节课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作业设计,精准预判学生的学习起点,体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学情分析;预判学情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开展基于学情的精准教学,即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和学习需求,把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生活经历、能力层次和语言水平,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1]76。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生有效学的有力保障。
当前研究对“学情分析”的内涵理解尚未形成共识。钟祖荣认为,学情分析是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包括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动机、兴趣、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2]。郑明江认为,学情分析是对学生某一时间段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展开分析,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可知性特征[3]。周一贯认为,学情分析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展开分析[4]。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学情分析更多的是被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学生可能具备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等基本情况展开分析。然而,基于这些情况分析开展的课堂教学会存在不断重复学生早已掌握的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学生真正的兴趣点或难点不能被很好地重视和解决。这一困境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从学情分析角度看,主要源于教师对“学生学”的忽视,即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学情的观察和应对,缺乏对学生学习结束后所生成学情的评估和反思,导致学生的学情得不到深度分析与有效转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发意识到:教学的本质在于“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实效的表达者和实现者是学生,因此我们应不断丰富与延展学情分析的内涵与外沿。本文认为,学情分析的内涵应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本节课前教师“想教什么”,即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分析学生的基础与需要,为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做准备。第二个层面,本节课中教师实际“教了什么”,即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展开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活动参与度是否高,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任务时是否经历了“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等。第三个层面,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即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如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和易错问题是什么。日常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情是常用的方式之一。
二、作业设计在学情分析中的作用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布置有效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能“促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还能“促教”,帮助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对形成生长性学情展开分析,从而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学情分析”和“作业设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从“学”的角度设计课前导学作业能够预判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学生“想学”的内容;设计课中活动作业能够体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明确学生“能学”的内容;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明晰下一阶段学生“需要学”的内容。
1.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依据学情准确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好作业的内容、难度。因为,基于学情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避免偏离靶心而做无用功学习。
2.调整学生学习的路线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制订的学习路线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风向标或蓝图,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不断修正、补充、删减、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特征。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课堂作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并基于动态学情不断修正教学路线,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弥补学生学习不足,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改良学生学习的方式
小组讨论、同伴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一线课堂随处可见。学生学习方式虽然改变了,但学习效果并没有显著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忽视课堂上的动态学情或把握不准学情变化,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或问题没有因势利导。作业设计能够将小组讨论、同伴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可视化,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检验自身学习效果,发现、诊断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通过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寻找学生学习发展点。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跟踪评价时,教师也能够关注到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养成。
三、基于作业设计落实学情分析的案例评析
《新课标》指出,作业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和诊断学生学习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1]57。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属于“人与自然”范畴下“自然生态”主题群,子主题是“季节与生活”,语言功能是感受大自然的美,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生动描绘美好生活的画卷。笔者以本单元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三个阶段性作业设计为例,评析作业设计在学情分析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前导学作业,预判学生学习起点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课前都能从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新旧知识间的关联等方面展开学情分析,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很深入,但他们往往是从“教”的角度,即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进行判断。当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教师经验”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状态”。教师主观臆断下的“学情”分析常会导致学习起点过高或过低,不够准确。课前导学作业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通过表格填写或问题回答等方式帮助教师调查了解、准确预判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学生已经知道或拥有哪些学习起点;学生进入学习系统后必须习得哪些知识和技能。
Story time板块呈现了Mike和弟弟Tim在公园里一边看风景,一边画画的情景。对话中,Mike询问Tim在公园里看到的事物并追问Tim是否能画出来,弟弟Tim对此做出相应的回答。话题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单词、句型(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尝试用书面语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评价,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课前导学作业】图1是公园中的一处景色。看图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1:在横线上写出圈中景物的英文。
任务2:根据以下情境,完成下列问题。
1.你想询问在公园里你能看到什么,可以这样说:
2.你想表达你能在公园里看到一艘小船,可以这样说:
3.你想知道在公园里是否能看到小山,可以这样说:
4.你想在公园里画出一幅不错的作品,会这样做:
【诊断学情】教师基于课前导学作业完成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征等角度重新做了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拼写park、flower、boat、tree,但容易把river写成lake,说明学生不了解river和lake之间的区别,成为学习难点;能够较好运用“I can... Can you...?”句型表达,但对于“What can you see...?”的表达不够准确;能够较为丰富地进行内容表达,具备一定的语言规律概括能力,但表达角度单一。
根据学生对park、flower、boat、tree单词掌握良好的学情,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语音迁移;区别river和lake,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启发学生观察、对比,找出两者的不同,或将学生带到本地湖泊和运河实景中区别运用,增强语言学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hill发音是难点,需要学生反复操练。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是运用“I can see...”句型描述公园里的事物,与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句型“I can... Can you...?”关联;学习难点句型“What can you see...?”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语序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同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将新旧知识形成关联,调动学生多模态感官意识(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在真实具体情境中描述常见景物,并在小组合作中展开评价。
(二)课中活动作业,体察学生学习状态
《新课标》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践行学思结合,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提倡学创结合,在迁移创新活动中联系自身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项目化、任务型、活动式作业,增强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作业,体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
【课中活动作业1】学习理解类:阅读Story time板块的对话,完成歌谣。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 Theyre/Its
事物:flowers,trees,a bird,grass,a river...
颜色:blue,green,red,yellow...
地点:in the tree,on the river,on the grass...
形容词:beautiful,colourful,nice...
……
【诊断学情】学生通过完成歌谣的方式操练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能够激活已有知识体系,连接本课时内、本单元内、本册教材内和跨年段的同类或相关联的知识,建构知识内部逻辑结构,实现语言框架的多维和螺旋上升,形成知识结构链。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语言操练过程中的状态,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便于进一步糾正和强化。
【课中活动作业2】应用实践类:阅读Story time板块的对话,展开想象完成思维导图。
【诊断学情】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比较差,很多空格不会填写。基于课堂活动作业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绘本、听音、观看视频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感官渠道,增加学生对主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完成listen时,播放小鸟的叽喳声、河流的哗哗声等,以听的方式帮助学生生成tweet、splash等;在完成smell时,拿出实物花、青草等,让学生闻一闻,生成sweet、nice等;在完成feel时,以教室课桌为例,让学生摸一摸,感受物品的软硬程度,启发学生生成soft、hard等。
【课中活动作业3】迁移创新类:看图(图略,可呈现四幅中西方不同风格的风景绘画图),四人一组,拼一拼、说一说。
I can see . Its/Theyre .
I can smell . I can hear .
I can .
【诊断学情】整个活动中,学生能够欣赏、感受、品味中西方绘画,并尝试运用所学句子进行描述,初步具备观察、识别、比较中西文化的意识,增强对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认同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有个学生非常激动地举手表示,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画画了。教师可将之后的教学环节“画一画”提前,让学生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共同创作。这一教学内容的拓展在课前教案设计中是留白的,其调整完全是依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而实施的。此刻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度、兴趣点、思考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教和学的效果远比照着教案一步步实施要好很多。
(三)课后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学习结果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除了要布置抄写、跟读等复习巩固类作业,更要适当布置综合实践类作业,及时有效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进而调整本课时的学情分析,并作为下一课时学情分析的重要基础,让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
【课后实践作业】阅读绘本,完成以下任务。
Farm Animlas
I am a duck. I have a yellow bill. My baby is called a duck. I waddle and swim in the pond. I eat vegetables and worms. I say quack!quack!I am a hen. I am small and brown. My baby is called chick. I give you eggs. My home is called a chicken coop. I eat worms and grains. I say cluck!cluck!I am a sheep. I am big and white. My baby is called a lamb. I give you wool. Wool can be made into clothing. I graze on fresh grass. I say baa!baa!I am a pig. I am fat and pink. My baby is called a piglet. I like rolling in the mud. I use my shout to search for food. I live in a sty. I say oink!oink!
任务1:听绘本录音,阅读绘本,完成自我评价表。
任务2:根据绘本内容,改编歌曲,唱一唱。(注:歌曲选自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48页)
On the farm
on the farm go“ , ”. on the farm go“ , ”. on the farm go“ , , ”. on the farm go“ , , ”.
任务3:周末和父母去农场,画一画农场的景物。下节课把画带来与同伴分享。
【诊断学情】课后综合实践类的三个任务兼顾了听、说、读、写、看等学习技能的培养,地点从公园转到农场体现了对本单元话题的迁移与运用。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出作业的梯度和弹性,能够多方位评价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社会综合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作业。教师依据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展开全面、客观、有效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作为下一课时教学导入的素材。这样不仅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与前一节课无缝衔接,还能精准找到学生新的生长点,为后面系列教学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学活动更契合学生的认知。
四、结语
学情分析的目的在于转变课堂评价视角,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到“为了学习的评价”和“作为学习的评价”[5]。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情分析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连续体。教师对作业设计在学情分析中价值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的重视:通过课前导学作业设计,预判学生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已有的静态学情;通过课中活动作业设计,体察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的动态学情;通过课后实践作业设计,评估学生学习结果,分析学生可能的发展学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如知识经验、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等)、学习心理、特殊学生群体或个体的需求等维度,适时转换不同的身份,从执教者、观课者、学习者等角度分析学生,进而准确掌握学情。只有基于学情、尊重学情、顺应学情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教学,也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钟祖荣. 学习指导概论[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3]郑明江. 构建“学情理论”全面关注学情[J]. 小学语文教学,2005(5):6-7.
[4]周一贯. “学情”: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J]. 语文教学通讯,2003(6):13-14.
[5]CHENG L. Assessm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teachers supporting student learning[M].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7.
(責任编辑: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