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建构
2024-01-05谭权洁
谭权洁
摘 要: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表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既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支持。应从时空叙事、比较叙事、方法敘事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基本结构,在叙事主体、内容、中介上精耕,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广度,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叙事体系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3.04.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3)04-0016-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重要概念。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述的转变过程,是中国由被动卷入“现代化”到主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是党和人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横向看,主要是对基本内涵、内容体系、价值旨归的研究;二是从纵向看,主要是对变迁过程、基本特征、推进路径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从话语叙事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偏少,且集中于传播学知识体系,少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大历史观视域中进行观照,进一步明晰其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并立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际,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构建的逻辑必然,探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基本结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构建的实践向度。
一、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
现代化是人类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空间上不断由点向面拓展。“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话语叙事内涵。
(一)现代化话语的历史叙事
“现代”这一概念的出场,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紧密相连。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征着历史的进步。而“现代化”在当时就是指由中世纪向现时代转变的过程,后来特指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现代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因而在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前期,“现代化”话语叙事的主题着重围绕西方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展开,表现为思想上的启蒙叙事、政治上的资本主义叙事以及经济上的发展叙事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化话语发端于阐明启蒙思想的历史叙事之中。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将当时人们的思想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启了人生而为人的历史,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学思想,在话语表述上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现代化话语发展于阐释资本主义的历史叙事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工业经济,减少政治上的阻碍,资产阶级思想家积极阐明资本主义的价值主张,这个过程也是现代化的话语叙事发展过程。再次,现代化话语在世界拓展中持续深入。为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在19世纪以后不断向全世界扩张,这使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国家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是,这种只适用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诸多问题,出现了一大批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话语,如拉美现代化模式话语叙事、东亚现代化模式话语叙事等。
(二)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叙事
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叙事是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形成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开启现代化进程。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道,主要历经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时期。
首先,在“中体西用”中开始探索本土现代化叙事话语。其主要代表是改良派和维新派,二者都是在现有体系上进行改良,如梁启超所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2],阐明的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核。其次,在全盘西化中反思与发展本土现代化叙事话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实践中发现,近代中国的问题不是仅靠改良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因此,1929年,胡适提出“中国必须充分接受现代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与民主”[3],在话语表述上体现其现代化的意图。再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逐渐深入本土现代化叙事话语。在各种方案均行不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新篇章。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现代化话语叙事提供了坚强的实践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叙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突出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主体意识。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流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中国发展目标的长远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需要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方面,这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命题,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得通且走得好的实践之路,要继续坚持这一实践方向。另一方面,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的话语阐释,不仅要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也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建构的逻辑必然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建构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建立,同样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以及现实的需要。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46。
(一)理论之维:“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呼唤现代化模式的多样可能
“历史终结论”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提出的,即“历史的终结是一种现代化理论,它关注的问题是现代化过程最终将通向何处”[5]。福山认为,现代化的终点即是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历史将终结于自由的民主制。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历史的延续性,其谬误已在西方现代化的失效中得到证明。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不可否认,西方曾是人类现代化实践探索的先行者,对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可以照搬套用到其他国家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照搬套用西方现代化理论,以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治理上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建立在资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西方式现代化难以化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下出现的“分裂的社会”“民粹主义”“堕落的精英”“互相否决的两党政治”等,让人们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弊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开始更加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二)实践之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创造了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历史主动精神,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进行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证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并非只有一条,各个国家都可以基于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
(三)现实之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优势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建构显得重要且紧迫。中国现代化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上的话语劣势之间的矛盾还未解决。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较为丰富,涵盖了多学科、多視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国际话语空间有其固有的传播特点,如何将诞生于中国的现代化本土叙事在保证内涵价值不变的情况下适应国际叙事,使其成为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国际话语,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不仅能使理论本身阐述得更明晰,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话语叙事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建构的结构形态
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结构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即从大历史观和空间视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定位,阐释其“是什么”的问题;再从世界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视域中阐明其“为什么”的问题;最后从方法论视角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办”的问题。
(一)时空叙事:纵向和横向叙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对于一个特定命题的详细描述,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坐标系和空间中,在时间和空间中阐明其基本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就是从宏大历史观视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具体而言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考察。通过上述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历史流变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开端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则是蕴含在建党以后的探索之中,经历了工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6],最终在新时代被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叙事,就是从横向维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样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叙事范围广泛,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的现代化等方方面面,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地扩展和丰富。
(二)比较叙事:普遍与特殊叙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一个命题要想被世人接受和认可,就需要让人们看到其价值。为了进一步打通对外传播途径,中国式现代化在强调中国特色时也要明确其属于世界现代化的体系之中,遵循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已经阐明清楚,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同时,它具有世界现代化所具有的一般规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一样,都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其次,强调生产力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工业化建设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属于世界现代化体系,不是站在现代化对立面的其他体系,既要看到其特殊性,也要看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比较叙事语境中,既要突出中国特色语境,又要阐明与世界其他国家交融互通的语境。
(三)方法叙事:宏观和微观叙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叙事,指向的是叙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叙述中国式现代化侧重基于宏观语境,是基于完整的历史性和整体性的自上而下阐述,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词语,宏观叙事在国内传播上极大地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权威性和话语公信力。同时,在国际传播中可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微观叙事语境,因地制宜地进行叙事,如“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语境就是很好的例证。故事可以让规范的理论“活”起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话语,可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梳理,形成鲜活的中国实践故事,并以此作为传播话语。除此以外,在进行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两种叙事方法结合起来,既不让中国式现代化落入平面化、主观化的解读而忽视了宏大叙事,也不能脱离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空谈、泛化,忽视微观叙事。
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建构的实践向度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8]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的建构作为人类的生产产品之一,需要回答好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中介等问题。
(一)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叙事,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
话语叙事是人的实践活动,叙事主体对于特定命题的阐释力度影响甚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构建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习近平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9]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学术界继续深耕研究,从不同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引领好这一命题的话语阐释,把控意识形态底线,民间也要主动地丰富和创新话语表达,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
(二)打造融通中外内容表述,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广度
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世界影响力,应着力解决自身叙事内容表述存在的不足。中国现代化已有的概念、表述未能完整解读或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共同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误差。同时,我国对外传播一定程度上存在 “自说自话”的情况,应进一步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要转变思想观念,把“我想说”和“他想听”结合起来,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的贡献结合起来,既要简洁明了,又要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有效传播。同时,要不断创新话语内容表述,通过讲故事等方法,实现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情感互通,以此促进传受双方的理解,形塑中国形象。
(三)运用媒介融合载体工具,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除了内容创新以外,传播载体和媒介也极大地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当前,媒介融合实现了媒介资源的整合,使“中国故事”在世界“破圈”成为可能。在媒介融合的对外传播中,我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2017年由中国字节跳动公司孵化的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国际版(TikTok)上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其在美国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5亿[10],受众十分广泛。这让中国自主研发的媒介平台立于世界舞台,扩展了中国技术创新叙事空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构建需要借助媒介融合的力量,客观分析传播客体较常使用的社交媒介,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走进国内和国际两个舆论场,开发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传播空间,抢占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在借助媒介融合载体传播时,需要用好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结合国内和国外目标受众的认知方式、生活习惯,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叙事表达。要培养一批各大传播媒介上的意见领袖,建成新型主流媒体,从而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力。要实时关注国际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叙事的舆论情况,及时了解各国民众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舆情发展态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处理和优化传播策略,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
[2]梁启超.人文心语录[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09.
[3]胡适.胡适全集:第36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5] [美]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4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7]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22-123.
[10]TikTok公布在美国的月活跃用户超1.5亿[EB/OL].(2023-03-21)[2023-05-16].http://www.jiemian.com/article/9100881.html.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6.
责任编辑:刘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