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子化对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影响探析

2024-01-05张永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少子后备体育运动

江 波,张永龙,李 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持续提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特别是2022 年开启的人口总量负增长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3 年5 月5 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1]这也是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强调“少子化”.少子化问题不仅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导致适龄青少年运动人口基数减少.在竞技体育领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往往依赖于大量适龄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和培训.然而,随着少子化现象的出现,适龄青少年运动员的数量逐年减少,无疑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少子化加剧了竞技体育人才的竞争.在适龄青少年运动员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各个项目对于人才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不仅加大了优秀运动员的选拔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运动员的培养成本和时间.此外,少子化还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带来了结构性的问题.在少子化背景下,家庭对子女的投入不断增加,许多家长更加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忽视了体育方面的培养,导致竞技体育人才结构上的失衡,使得一些项目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政策、教育、家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了解本研究当前热点、主题与趋势.通过检索发现,虽然我国人口少子化特征明显,但是少子化问题相关研究较少,可见学界对此类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学界在少子化问题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第一是基于比较视角进行的日本案例研究,如孙成的《“少子化”背景下日本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议题、策略与启示》,温欣的《迈向整合的生育支持:日本应对少子化的政策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等.第二是基于国内少子化现状进行的研究分析,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等人的《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关系探究》,单志艳的《少子化时代家校共育的制度设计》等.在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查询中,尚未发现少子化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学术论文,这说明本研究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与前瞻性.其次,采用专家访谈法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实际情况,获得丰富的实证材料.项目组针对少子化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的诸多问题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半结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少子化对人才培养可能产生的冲击、应对冲击的改革举措等.专家们一致认为本研究选题新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最后,运用逻辑分析法针对本文所构建的观点,与项目组成员一同基于相对客观的角度展开研究工作.对我国近年来人口出生情况、三级训练体系发展现状、少子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与体育参与、校园体育竞赛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筛选,以此构建思路框架,结合专家访谈内容共同支撑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与观点,并对其逐一论证.确保论文推理过程具有严谨的思维逻辑性,研究结果真实准确.

1 我国的少子化现象

少子化是指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长时间内低于维持人口长期稳定发展的更替水平(2.1)[2-3].日本政府在1992 年的《国民生活白皮书》中,作为官方文件第一次使用“少子化”描述出生率的下降和儿童数量的减少[3].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年龄结构中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竞技体育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少子化与人口出生情况密切相关,衡量人口总体出生情况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前者为一年内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后者为生育期女性的平均生育子女数.两项指标在衡量人口出生情况方面基本保持一致,而国际上常用总生育率的指标进行人口估计和预测.笔者将对两个指标分别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分析当前的少子化现状.

由澎湃新闻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22 年人口相关数据(表1)可以看出,2012—2022 年十年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从14.57‰跌至6.77‰[3-4].2016 年,我国正式实施二孩政策,2016 年和2017 年人口出生率较2015 年有所回升,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出生率又呈断崖式下跌,其中2017 年至2022 年人口出生率更是连续六年下降.从出生人口数量上看,2016 年达到1 786 万人的小高峰后连续下跌,2019 年跌到1 465 万人,2020 年为1 200万人,2021 年为1 062 万人,2022 年仅为956万人[1].

表1 2012-2022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总和生育率自20 世纪70 年代初的5 以上的水平下降到了90 年代末的1.6 到1.8 之间的水平.近些年,总和生育率有了快速下降的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 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54,略低于2.1 的替代生育率,到2018 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降至1.46;2021 年与2022 年更是跌至1.15 和1.07,远低于国际社会通认的1.5 警戒线.2022 年我国人口发展迎来重大转折,总人口61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 年出生人口比2021 年减少106 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下降0.94 个千分点,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转变之后长期低生育率条件下的必然结果[5-7].

依据普遍推测与其他国家的经验,少子化一旦形成将很难逆转.例如,日本1995 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 以后再没有回升到该水平,新加坡的总和生育率在1.3 以下保持近20年,而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则已经连续两年跌破了1,属于极低生育水平[8].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的持续降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少子化问题已日渐突出,其导致的人口问题将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 少子化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冲击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基于金字塔型的三级训练体系,包括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形式;以体育运动学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形式;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形式[9].在拥有庞大青少年人口基数的红利期,三级训练体系可维系各层级之间的相对稳定.但在少子化的冲击下,各层级由于儿童、青少年人数的减少,将会产生自下而上的动荡,进而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遭遇重创.

项目组针对少子化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同安徽省体育局、多所体育院校的相关专家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认为少子化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冲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少子化加速三级训练体系的崩塌

长期以来三级训练体系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近些年体育竞技人才的来源却越来越匮乏.以三大球为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极度萎缩至不足万人[10].1998—2017 年我国具有运动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人数从69 247 人下降到43 115 人[11].从数据上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储量上已出现了明显下滑,少子化将加剧其下滑幅度,进而加速原有三级训练体系的崩塌.

(1)初级训练体系每况愈下.从教育的视角检视人口结构的变化,学龄人口的变动是关注焦点.少子化将导致学龄人口数量减少,据专家预测,2021—2035 年我国学龄人口总规模将从3.28 亿人持续减少至2.49 亿人,减少7 900 万人左右,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在预测期内呈下降趋势,小学至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相继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时期达到峰值后进入快速减少阶段.学龄人口结构也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12].

202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 万所,比上年减少5 610所,下降1.90%.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 627.55 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 万人,下降3.70%.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91 万所,比上年减少5 162所,下降3.35%.另有小学教学点7.69 万个,比上年减少6 690 个.小学阶段招生1 701.39 万人,比上年减少81.19 万人,下降4.55%;在校生1.07亿人,比上年减少47.88万人,下降0.44%[1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与小学已首先呈现出少子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出现了生源与学校数量上的减少.虽然中学、大学受到的冲击滞后于幼儿园和小学,近三年出生率严重下滑带来的影响尚未呈现,但可以预见的是少子化的冲击将逐步扩大到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且未来冲击的力度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模式主要依托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各代表队输送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学龄人口的快速减少将导致中小学人数减少,并且生源会流向教学条件好的学校,许多中小学面临着招不到和招不满学生,各类中小学校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在为孩子择校的过程中,首先会选择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的学校,很少会关注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提升竞争力,避免在未来的生源竞争中被淘汰,会更加注重文化课科目的投入,“忽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少子化的冲击下,体育学科将会在边缘学科的定位上进一步被弱化,后备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在初级训练体系中,最先感受少子化冲击的是小学运动队的发展.受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影响,小学在校人数也会持续减少,这将导致校园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总量上不断下降,各类运动项目在学生运动员的选拔上日趋困难,许多运动队规模会进一步缩减,部分项目可能因为人数不足面临解散的风险.除了选材范围的压缩,运动项目之间也会出现资源上的竞争,其竞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上的竞争.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经费总额是按照在校生人数拨付给学校使用的,这些财政经费主要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日常专用材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的开支.由于学生人数减少必将导致划拨到学校的财政经费总额变少,学校资金压力变大,分配到学校体育上的份额会进一步压缩,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部分项目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滞或裁减.二是运动项目之间对于运动员的需求竞争.随着少子化现象加剧,各运动项目之间的竞争会愈发激烈.运动员作为各运动项目发展的核心资源,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首先,少子化导致的学校学生数量减少直接影响到运动人才的储备.这使得各运动项目对优秀运动员的需求更加迫切,竞争也愈发激烈.其次,少子化现象使得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很多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体育特长.这导致了传统体育项目在吸引优秀运动员方面面临挑战.再次,随着科技的发展,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能和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少子化现象的影响,选拔和培养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各运动项目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加剧了各运动项目之间的竞争,各运动项目必将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优秀的运动员,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得原本在队员选拔上就捉襟见肘的各运动队陷入了长久的内耗之中.

小学体育的根基没有得到夯实,会逐步延伸至中学,人数上减少伴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中学生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会降低,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人数也会大幅下降.作为三级训练体系塔基的初级训练体系将会出现松动,这将导致向中级训练体系输送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下滑.

(2)中级训练体系加速萎缩.少子化对初级训练体系的影响将会逐层传递到中级训练体系.在严峻的少子化态势影响下,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将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量上的锐减.据统计,全国体育运动学校已由过去的5 000 多所减少到现在的2 100所[14].由于体育运动学校与学校体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其过分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培养模式一直饱受诟病.在少子化的影响下,高考录取率持续提高,家长在孩子的求学之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文化课学习更是作为首选,这将导致体育运动学校的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压缩.第二,生源匮乏.体育运动学校长期存在生源匮乏的窘迫局面,在少子化的冲击下,生源紧缺的普通中小学会与体育运动学校争抢生源,这将导致体育运动学校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第三,人才质量有待提升.为了维系生存发展,学校不得不在文化录取分数与竞技体育成绩方面降低录用标准,这将导致其生源质量进一步下滑,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又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目标难以实现.

通过专业基础训练,发现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并及时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是基层体育运动学校的主要任务.但从当下的发展和未来的预测看,其发展规模将加速萎缩,竞体人才也将出现严重的流失和分流现象,与高级训练体系之间的纵向连接会出现严重阻碍,其承接人才培养中间环节的支撑功能亦不复存在.

(3)高级训练体系后继乏人.由于初级训练体系竞技体育人才数量与质量下降,中级训练体系的加速萎缩将最终导致高级训练体系面对人才断层的紧张局面.以U19 国家足球队为例,领队邵佳一在接受采访时谈及队员选拔时无奈地指出,在这个年龄段,全国可供选择只有不到500 个人,而我们最终选出来的也就50 人,甚至不到50 个[15].在少子化的冲击下,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加剧人才储量上的不足,其可遴选的顶尖体育人才锐减,省市体工队和国家集训队将面对后继乏人和竞技水平下降的严峻局面.

在少子化的影响下,三级训练体系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衔接,这也导致遴选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变得愈加困难,加速了基于人口红利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崩塌.

2.2 少子化对青少年意志品质与体育参与产生负向影响

在少子化的家庭中,经济和情感等资源的集中投入能够为孩子创造出优越的成长环境,但超出限度的优越未必是适宜的,过度的关注与保护反而不利于孩子意志品质的健康成长[16].

(1)少子化增加了父母过度保护子女的倾向.少子化使得家庭规模变小,家中子女的数量明显减少,孩子身上承载了家中几代人的希望与梦想,常常是六个大人呵护一个孩子,“娇贵化式”育儿方式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父母和家庭给予过度保护和关注下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霸道任性、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征.而竞技体育,无论是团体项目还是个人单项运动都需要运动员不仅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还需要有妥善处理好个人与队友、教练员之间关系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训练与比赛中.同时,在训练和比赛中,也要求运动员具备不畏艰难、全力以赴的勇气去面对挫折和挑战.

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是竞技体育取得胜利的基础,体育本身是一项关乎勇气与激情的运动,在长久坚持的体育运动中,与体育精神相关的刚毅坚卓能够得到培养[17].而意志品质薄弱、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训练过程中极易产生畏难、退缩的心理和行为举动,这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发挥,也容易让许多有天赋的苗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半途而废,从而丧失从事竞技体育的信心.

(2)少子化增加了父母的育儿焦虑.父母的焦虑主要体现在:一是焦虑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学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庭培养孩子的美好期冀.在少子化环境中,父母在教育内卷、生活成本高、社会就业率低的环境下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孩子也被早早地绑定在应试教育的快车上,加之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延续至今,导致家庭主要的投资和精力都集中在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上,对孩子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较低,尤其是中学阶段,许多家长会焦虑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学习,进而限制他们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次.二是家长对参与体育运动受伤风险的焦虑.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可能存在受伤风险,这导致许多家长常常会介入并干预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带有运动损伤风险的对抗类体育项目.家长对体育运动及其存在的安全风险方面的过度担忧与考量致使学校和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会对训练的要求、强度有更多的考虑和顾虑,体育运动项目上也会尽可能选择安全指数更高的体育项目.

对于这些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机会和运动强度,导致其体质健康水平很难达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标准,从校园里筛选体育人才的选择面将进一步缩小.

(3)少子化导致家庭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度降低.由于竞技体育存在训练艰苦、培养周期长、成材率与就业率低等问题,家长对孩子从事竞技体育的支持度较低.少子化致使家长极度疼惜自己的孩子,当前社会很少有家长舍得让子女从小就开始参加艰苦的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大多数家长都是从运动健康或兴趣培养方面安排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对孩子选择竞技体育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支持度较低,这也负向影响了孩子们追求体育梦想的信心.

2.3 少子化导致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受阻

校园体育竞赛是检验与提高学生竞技水平,遴选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是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

少子化对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增大体育竞赛活动组织难度.由于学校规模与人数的减少,参赛人数与队伍也随之减少,这一现象造成学校组织、开展多项体育活动的难度增大(如校运动会这样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体育的竞争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将被弱化.二是集体项目难以开展.像青少年普遍热爱且参与度较高的足球和篮球等集体类竞赛项目,由于对人数需求较大,在选拔、组织等环节将日趋困难,学校可能因此减少组织体育比赛的次数和规模,这直接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三是诸多小众类或参与度不高的体育项目可能面临被取消的风险,因为学校认为这些活动缺少足够的学生参与或者没有竞争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理想局面可能不复存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校园体育文化,降低了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缺乏足够的比赛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许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可能因此失去锻炼与表现的机会而被埋没.

少子化对基层校园竞赛活动的影响会逐级向上传递,各层级竞赛活动的竞技水准、激烈程度、参与度都将缩水,通过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发掘、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渠道将严重受阻.

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对少子化的改革设想

3.1 体教融合、重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2020 年联合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8].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回归教育本质,也指明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未来的培养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体教融合、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少子化、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体、教系统要遵循“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统筹体育与教育两方面资源,体育部门主动融入教育部门,确立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理念.学校方面要全面更新育人观念,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强调体育与教育在功能与目标上的融合,推动儿童、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完善体教融合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助力学校体育向纵深发展.对于有运动潜力与发展前途的优秀体育人才,可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将体、教系统的力量协同起来,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竞赛、文化课学习等方面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好的训练培养条件,并为其拓宽升学渠道,打通优秀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第二,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打破原有的三级训练体系,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让青训体系回归国民教育体系,搭建由上而下的大中小学运动梯队,实现各梯队之间的无缝连接,形成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保障体育人才的高素质、高质量培育.第三,体育运动学校需服务大局,面对新环境、新需求,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发挥其专业优势.加速完成同各级中小学与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的融合与共建,将优秀的教练员、退役运动员融入教育系统,让其以体育教师、兼职教练员等身份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的教学与训练,助力构建多元化、专业型体育教师团队,夯实学校体育师资基础.

3.2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保障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社会要积极接触,共享资源,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落实,助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

首先,国家与社会需积极运用政府的号召力与媒体的影响力,提高整个社会对于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利用新媒体向家长和孩子强调并传递体育在育人和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价值,吸引并鼓励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扩大体育参与群体.其次,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学校切实发挥好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强化与家庭、社会密切沟通协作;社区与学校需重视亲职教育的重要性,定期组织亲职讲座或宣传材料,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成人教育活动,向家长提供教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培养方式对孩子进行品格与心理上的塑造,促进子女身心全面发展.最后,在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与竞赛活动开展等环节,学校要注重安全保障,不仅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上加强安全监管,还要注重对家长和孩子进行运动安全、法治意识等方面的普及,构建家庭、学校、政府三方安全防范与风险共担机制,缓解家长在孩子从事体育运动时产生的安全焦虑.在教学训练方面,教练员与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体育指导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与家长的沟通渠道畅通,注重教学与训练的科学性,关注其运动强度和频率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避免由于家长的不良反应而导致优秀竞技人才的流失.

3.3 合理布局运动项目 整合赛、训资源

在少子化背景下,合理布局运动项目和整合赛、训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布局运动项目,一方面可以减少项目之间的生源之争,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动队伍的稳定,夯实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资金上的缺口,缓解少子化带来的经费匮乏压力,集中财力布局更适合本校学生的体育项目,助力学校体育人才的高质量发展.赛、训资源的整合是近年来体教领域的一个创新方向,尤其在少子化的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它是以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为主线,通过资源整合共享,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更为系统、完善的成长环境.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优化训练效果、提升竞技水平,还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学校合并倒闭、运动队解散而导致的竞体人才流失的局面.

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方面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各级体、教主管部门应统筹资源、根据项目特色与梯队建设需要,引导各级学校在对自身规模、场地和体育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与规划体育竞赛项目.在项目布局上坚持普及与品质并重,注重学生运动员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引入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结合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系统性的训练与比赛.对于布局项目发展较好,注重课外体育训练,且在省市或县区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可以给予招生政策与财政经费上的支持,提升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二是学校可定期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宣传推广,提高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力求建立“人人都参与、班班搞活动”的校园体育模式,扩大体育参与群体规模,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三是各级体、教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校园课外体育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推进,优化区域内体育资源配置,推动各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校校”共建等模式,形成推动基层竞技体育发展的合力,部分竞赛项目可以采用跨学校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体育师资与训练场地资源共享,为优秀的运动员提供可持续发展成长的平台.在儿童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组织上,突出竞赛引领作用,各部门应加大引导、宣传与组织力度,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体、教部门要加速学校比赛与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整合,完善竞赛体系,增强比赛的竞争性,扩大比赛规模和影响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在赛事体系搭建上,要以大学体育竞赛为龙头,加速构建大、中、小各学段一体化体育竞赛体系,带动大、中、小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有效引领各级学校广泛开展体育竞赛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推进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

4 结语

少子化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少子化现象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子女数量减少,导致竞技体育人才的储备减少,选拔范围缩小,选拔难度加大.少子化不仅造成家长对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支持度降低,也造成各运动项目对优秀运动员的竞争愈发激烈.针对少子化问题,政府需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条件和保障,不断改善社会氛围和环境.

少子化在当下与未来都将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为体教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并借鉴其他早先步入少子化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以积极前瞻性的举措应对冲击,在体教融合的总方针指导下,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加速构建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2035 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筑基.

猜你喜欢

少子后备体育运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体育运动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经济学视角下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思考与启示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
少子化冲击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