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高校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研究

2024-01-05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参训篮球运动总分

罗 丹

篮球是一项强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具有快速、激烈且受伤率高的特点.篮球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一旦经受运动创伤,轻则无法正常比赛或训练,重则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健康.为最大程度降低篮球运动损伤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早期预防干预.认知行为干预就是一种较好的运动损伤早期预防干预措施,通过对运动员情绪、行为和认知等的干预训练,引导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更好控制身体和情感,最大程度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 相关理论概述

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高效率的运动损伤早期防控训练方法,该方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强调采取情绪调整、行为调控和认知重构等训练措施,引导篮球运动员更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身体状态,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1].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谈话疗法,用于帮助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其理论基础为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感受方式(情感)和行动方式(行为)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2].具体来说,就是人们的思想决定人们的感受和行为,消极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并导致问题.其核心思想源泉是美国心理学家ELLIS 提出的ABC 理论,该理论阐释了认知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诱发事件A(antecedent)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belief)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consequence)的更直接的原因,详细如图1 所示.

图1 ABC 基本原理示意图

篮球是一项以空间立体攻防对抗为主的活动性游戏,具有强对抗、浓趣味性等运动特点.在激烈的球权争夺和得分战中,篮球运动员在受限制的场地内迅速移动难免会造成运动损伤[3].就高校篮球运动员而言,篮球运动损伤是困扰运动员参训和参赛最顾虑的心理障碍之一.这种心理屏障不能得到有效干预,势必影响其参与篮球训练的积极性,甚至加重运动损伤发生概率,给高校篮球运动员生活和学习造成不便[4].

鉴于ABC 理论支撑,该文结合当前篮球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恐惧焦虑心理状态现状,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高校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研究.其核心理论观点为:高校篮球运动员高频率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与参加篮球训练或比赛有关,还与篮球运动员对运动损伤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错误非理性情绪有关.即:篮球运动员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必须介入到损伤行为的内部对话中,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评估自己的行为.

2 研究过程及结果

2.1 研究对象

以认知行为干预对高校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实验过程中,选取XX 大学各院系试训期健康无运动损伤的篮球运动员206 名,经“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J)”(叶平等人编制)测试遴选对运动伤害存在焦虑心理的篮球运动员100 名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实验.

2.2 研究过程

将遴选的100 名篮球运动员自由分组,A 组为干预组,B 组为对照组,每组各50 名运动员.

A 组进行12 周的认知行为干预,之后正常参训篮球年度训练计划安排.

B 组直接参训篮球年度训练计划安排,不安排认知行为干预.

A 组、B 组训练强度同等水平、参赛年度/季度比赛同数场次.

2.3 研究方法

2.3.1 认知行为干预实验

认知行为干预,旨在影响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方式和习惯,进而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5].干预内容包括情感调整、认知重构、行为调控等等,根据测试实验需要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2 周的认知行为干预.

具体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主要包括如下几项工作:

(1)信息收集.与50 名实验对象沟通,了解其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的具体情况,汇总分类统计形成个案干预概念化.

(2)干预目标及计划制定.与受试对象共同商讨干预目标,探讨运动伤害后形成焦虑的情绪状态,做好相关负面情绪的自动识别和评价工作.探讨负面情绪背后的信念支撑,做好不合理信念的矫正和调整工作[6].

与受试对象探讨自我肯定清单练习、运动伤害预防知识学习、篮球训练技巧等等,并引导受试对象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干预目标.

(3)干预实施.具体到识别、评价、检验、矫正功能失调性自动思维、负性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等等,实践到设置家庭作业、完成自我肯定清单等一系列技术方法的应用.

(4)巩固干预效果,预防反复.梳理在干预过程中所学到的各种技术和工具,模拟50名受试者最害怕的易运动损伤情境,直到受试群体在模拟情境中能处理各种运动伤害意外,并在心理上感到“不那么容易受伤”.

上述工作具体到认知行为干预实施全过程,并不断的更新循环,螺旋进行.

2.3.2 双盲随机对照实验

此法在对照实验中最为常用,50 名受认知行为干预的运动员在实验后被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参训篮球年度训练计划.参训过程中,各组教练不知道同组别中哪位运动员接受认知行为干预,这样能确保研究结果不受个体主观偏见的影响,进而确保本次研究的可靠性.

2.3.3 数据收集和分析

认知行为干预前后,通过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J)与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及各因子前后测数据进行比较,并以差异性统计方法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运动员焦虑心理状态的影响效果.同时,分析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序次在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得到干预对运动员焦虑心理状态具体项的影响效果.

双盲随机测试后,以量化数据统计分析参训篮球运动员的受伤情况,具体到损伤部位和总体损伤次数.

上述收集数据统一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差异,以评判认知行为干预是否能降低运动员的受伤风险.

2.4 研究结果

2.4.1 认知行为干预前后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变化

(1)认知行为干预前后“CCTAI-J”各项和“SAS”总分均分比较.为了解干预对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的变化,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运动员进行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J)与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表1为前后测统计汇总数据,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测试者后测的均数和标准差均呈降低趋势.CCTAI-J 总分均数自151.19 降低至125.09,标准差自40.91 降低至26.11.CCTAI-J 各项均数自1.54~2.07 降低至1.13~1.55,标准差自0.39~0.65 降低至0.15~0.40.SAS 总分均数自43.69 降低至40.45,标准差自7.92 降低至6.45.量表中前后测各项均数进行Z值检验,在CCTAI-J 测试各选项中,除比赛准备焦虑这一选项外,其他各项经认知行为干预后均呈显著性差异变化(P<0.01),其中以受伤焦虑、失败焦虑的差异性变化最显著(P=0.000**).

表1 前、后测均数的Z 值检验

(2)认知行为干预前后“CCTAI-J”各项和“SAS”总分序次变化.表2 是CCTAI-J 总分及各项、SAS 总分前后测各项序次变化情况,数据统计结果表明,CCTAI-J 总分序次上“变”的人数50 人,“下降”的人数50 人,占100%. SAS总分序次上“变”的人数45 人,“下降”的人数37 人,占82.2%. CCTAI-J 各项“变”的人数37~45 人不等,“下降”的人数28~40 人不等,占71.8%~88.8% 不等.CCTAI-J 测试各选项中,“受伤焦虑”的“变”的人数45 人,最多,占测试总人数90%.其中,“下降”的人数40 人,最多,占“变”人数88.8%.

表2 各项序次变化情况

2.4.2 认知行为干预后参训篮球运动员受伤情况

(1)干预组与对照组参训运动损伤情况比较.50 名运动员经认知行为干预后,混编到未经干预篮球运动员大群中,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参训篮球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结束后,筛选经认知行为干预的50 名运动员,与对照组进行数据比较分析.

表3 统计的数据表明,受伤总人数干预组25 人、对照组42 人.具体而言,两组各50 人大样本中,干预组受伤总人数25 人,对照组受伤总人数42 人.表明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后,篮球运动员参训受伤的概率更低.将这些数据经卡方检验,可以看出在不同人次的受伤方面,干预组、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表3 认知行为干预后参训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在“1 次”受伤方面,干预组17 人、对照组28 人.在“2 次”受伤方面,干预组5 人、对照组4 人.然而在“3 次及以上”受伤方面,干预组3人、对照组10 人,显然干预组在“3 次及以上”更少人次受伤.将这些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可以看出在受伤次数方面,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在“3 次及以上”受伤方面差异性最显著(P<0.05),在“1 次”“2 次”受伤方面差异性不显著(P>0.05).

(2)干预组与对照组参训运动损伤部位比较.表4 为运动员在正常参训篮球年度训练计划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总受伤次数和受伤分布的具体情况.统计汇总数据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总受伤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干预组总受伤次数较少.具体而言,干预组总受伤次数42 次,对照组总受伤次数78 次.由此可见,经认知行为干预后,随着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的调整,干预组受伤的概率更低.具体的受伤部位分布,肌肉损伤次数干预组31 次、对照组46 次,关节扭伤次数干预组7 次、对照组10 次.由此可见,经认知行为干预后,干预组在肌肉损伤、关节扭伤方面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相应的χ2值和P值差异性变化也足以支撑这一结果.

表4 认知行为干预后参训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分布情况

除此之外,关节脱位方面干预组和实验组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其中,关节脱位干预组4 次、对照组22 次,总发生率上干预组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但是,相应的χ2值和P值差异性变化不足以支持这样的观点.实际上,针对所处的样本群体,χ2值和P值这种非差异性是篮球职业病影响最直接的体现.

3 研究结论

3.1 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消除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

就干预前后CCTAI-J 总分及测试各项、SAS 总分的变化情况来看,除比赛准备焦虑这一选项外,其他各项均呈显著性差异变化,其中以受伤焦虑、失败焦虑的差异性变化最显著.干预后,各项序次变化的人数在37~45 人不等,明显多于不变的人数(5~13 人).“变”样本序列中“下降”的人数占到71.8%~88.8%不等,而在“下降”样本序列中,以“受伤焦虑”变化的人数最多,占“变”人数88.8%.由此可见,认知行为干预对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的调整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样的研究结论,通过对应各项的P值检验呈显著性差异变化得到有效认证.

3.2 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降低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受伤率

干预前后CCTAI-J 量表和SAS 量表的测试比较表明,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后的篮球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消除.随着篮球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的调整,后期的参训及比赛中受伤的概率显著减小.在受伤率方面,50 人大样本数据中,干预组受伤总人数25 人,对照组受伤总人数42 人,篮球运动员参训受伤的概率更低.通过卡方检验,干预组、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最显著的差异性还体现在“3 次及以上”受伤方面,干预组在“3 次及以上”更少人次受伤.经卡方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3.3 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预防肌肉损伤、关节扭伤等多见的篮球运动损伤

篮球运动员在正常参训篮球年度训练计划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总受伤次数和受伤分布的具体情况进行汇总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总受伤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以干预组总受伤次数最少.受伤部位的分布情况显示,干预组在肌肉损伤、关节扭伤方面的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后,篮球运动员在肌肉损伤、关节扭伤等方面的预防意识得到增强,相应的损伤率降低.此外,关节脱位方面干预组和实验组的差异性不呈显著性变化.就病理学的角度分析,关节脱位作为篮球运动损伤的“重症疾病”,其发生率与个人体质、训练习惯、练习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7].想要控制关节脱位的发生率,除了认知行为干预外,还需要科学的体能锻炼、合理的康复训练、有效的膳食安排等综合作用[8].

总之,上述研究结果与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 理论相符.即: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不能单纯归因于参加篮球训练或比赛而引发,还与篮球运动员对运动损伤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错误非理性情绪有关[9].这为认知行为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疗法涉及到自我效能、情绪调整、理念纠正等技术措施,可以引导运动员合理调整身体和情绪状态,增加运动员对自己身体保护意识的理解,保证运动员在诸多场合避免损伤,提高运动员预防受伤的能力.

4 建议

4.1 高校篮球运动降低损伤率应重视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

为确保高校篮球运动员有健康的体魄在训练和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应重视认知行为干预在高校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认知行为干预培训力度,为篮球教练和运动员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通过“手把手”现场演练的实操教学和模拟情景的损伤规避训练,引导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合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技术[10].此外,注意多媒体在线视频课程的远程培训,以多元生动形象的姿态更广泛地传播认知行为疗法.

4.2 高校篮球运动训练应重视认知行为干预的科学评估和定期检查

将认知行为干预融入篮球训练课,有助于消除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降低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受伤率.为确保认知行为干预对运动损伤影响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做好篮球训练课的定期检查和科学评估工作是发挥认知行为干预效力的重要前提[12].科学合理地检查及评估工作,应包括对运动员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的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科学评估等内容[13].通过这些检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篮球训练课中潜在的风险因子,并针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4.3 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注意与其他运动损伤预控措施的配合

降低篮球运动损伤发生率,认知行为干预同属运动损伤预控的范畴,它通过早期的情感干预、身体控制准备、情绪纠正等,以最理想的运动状态降低篮球运动损伤的发生[14].为提升认知行为干预的影响效力,建议配合训练和参赛前的预防措施更为理想.比如:穿戴运动护具、合理训练强度、充足休息时间、正确热身准备、多元化膳食管理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起到降低运动损伤的目的.

5 结语

认知行为干预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技巧,通过情绪调整、行为调控和认知重构等措施,引导运动员合理调整身体和情绪状态,增加运动员对自己身体保护意识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增强运动员预防受伤的能力.本研究同样证实上述论断,认知行为干预对降低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有正向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消除运动员运动伤害焦虑心理状态,降低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受伤率,有效预防肌肉损伤、关节扭伤等多见的篮球运动损伤.认知行为干预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运动损伤早期防控训练方法,高校应重视其在高校篮球运动降低损伤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认知疗法应用到高校运动训练中的检查及评估工作.

猜你喜欢

参训篮球运动总分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幼儿篮球运动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浅谈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初中生业余篮球运动训练策略
“师太”扛枪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