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路径探究
--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
2024-01-05田红超
田红超
(重庆邮电大学,中国 重庆 400065)
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新征程上,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大学生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把创新创业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培养具有新兴产业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科专业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能力。所以,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要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以竞赛和项目等实践过程为保障,加强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必然性
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是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融合,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符合学校卓越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明确提出,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1]。通过调查走访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追其根源在于创新创业教育未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融入和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融合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在竞赛的形式上通过结合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教学,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
(二)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需求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专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创新和创业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同时,立足“中国制造2025”等科技强国战略发展,教育部于2017 年开始全面启动并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随后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探索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热潮[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结合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下,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新工科战略进入发展态势,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主流趋势,而创新创业实践是实现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卓越人才,尤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仅有课堂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的储备,那么创新创业教育无法真正落地[3]。通过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也可以让课堂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延伸,为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为创新型人才储备后备力量。
(四)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是院系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以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学术训练和科研实践,强化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4]。在此背景下,院系和各专业应以推动学术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为目标,统筹推进科研育人的重点任务。发挥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和科研团队的作用,坚持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建立长效的机制,为学科专业建设和新工科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构建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育人体系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构建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育人体系,是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完善的融合体系,全程规划、分段落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提升院系指导能力,着力打造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为培养新工科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构建融合体系的首要任务。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把它当做“水课”,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创业课程给自身带来的重要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创新力和创业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教师通过定期的职业咨询和指导、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设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让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关键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关键所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进入企业交流、学习,加强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和经验积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包含经济、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展培训,丰富教师的知识构成,促进教师的多元化发展,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奠定基础;聘请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人等担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导师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和技巧,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与挑战,增强其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并不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创业技能。高校应健全课程考核体系,在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考核范围[5],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论文、实践操作、创业计划书、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应建立动态的课程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学分,在改变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如重庆邮电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数据工程基础实践采用基础学习和行业实践案例结合的方式,对数据工程的全流程进行初步实践学习,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阿里天池竞赛平台”参赛成绩进行课程考核成绩认定;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向学生介绍创业的流程、技巧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挑战。
(四)提升院系指导能力
教学学院和系部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优化系部教学结构、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和融合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推进科研育人的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系部的教学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格局,制定一批规章制度和奖励机制,提供创新创业建设资金保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发挥专业教师团队的优势,提高科研育人的资源配置效率效能,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开展分层分级分类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成果展示、朋辈辅导、科研项目等不同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逐级深入的创新创业训练。如重庆邮电大学依托学校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面向全日制本科生各专业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自2012 年启动以来,共立项1000 余项,吸纳4500 余名本科生参与项目实训。在此基础上,某学院组织本院教师团队开展院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保证学院90%以上学生能参加到科研训练计划和项目中来。三年来,学生参加学院立项346 余项,结题率达到98%,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重庆邮电大学某学院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开展不同组别的竞赛通道、建立“四早科研训练计划”育人模式,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早进科技竞赛”的科研训练计划,为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以“赛-训-岗”为基础,打造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育人平台
如图1 所示,以“赛训”“实训”和“岗训”为抓手,全面育人、多元协同,通过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渠道,引导大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目标,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图1 搭建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育人平台
(一)以“赛训”为抓手,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
“赛训”是指通过各类竞赛和培训,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载体。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如“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以及各学科专业类竞赛等,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比赛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竞争力;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水平;开设相关比赛培训课程,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竞赛,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流程和技巧,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如重庆邮电大学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各学院借助竞赛平台,提升科研育人体系,构建“一院一品”“一院多品”的育人新格局,如某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大赛、集成电路大赛以及其他专业类的竞赛,学生获得各类奖项的同时,部分参赛作品被应用到生产生活之中。
(二)以“实训”为对接,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渠道
“实训”是指通过实践训练,拓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渠道。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运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知识选择实践项目,如开展社会调研、设计创新产品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性;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传递创业经验和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创业环境。如重庆邮电大学某学院与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和定向人才培养,拓展时间育人基地,培养更多的国家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紧缺型人才。
(三)以“岗训”为导向,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目标
“岗训”是指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实习和实践,引导大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目标。通过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参加到实际的工作中,更好地了解职业要求和岗位职责,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明确自身的创业方向和目标;通过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为学生提供岗前培训和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切实把校企合作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行业实业专家和劳动模范等榜样的力量,现身说法,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经验、传递创业理念和方法,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拼搏。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新工科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在眉睫。从现阶段看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最重要、最根本、最现实的基地。将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竞争力为核心,以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完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工科大学生的任务。在此背景下,需要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提升院系指导能力的方式构建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育人体系;需要以“赛训”“实训”和“岗训”为抓手,拓宽创新创业渠道为目的,打造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的育人平台。以此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推进两者在融合中不断深化,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