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为例

2024-01-05马中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冈观测点教学质量

马中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的“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被摆在首位。湖北作为制造业大省,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产业为5 个万亿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根据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武汉支柱产业人才白皮书》显示,“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疫情下逆势增长,整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产业人才需求占武汉市支柱产业总体招聘需求的40.89%,位列第一,对人工智能专业群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及要求急剧增加。目前,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群培养的毕业生,存在复合型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满足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另外,根据2022 年12 月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鄂教职成办函〔2022〕19 号《关于公布首批对接服务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职业院校及专业(群)名单的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中核心骨干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重点服务20 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鉴于以上情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提高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内高职院校开展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下面就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为例[1],从研究现状、指标体系、考评情况三个方面阐述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输入“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关键词进行搜索,截止到2023 年4 月,共查到《数字时代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的适应性探索》等13 篇相关论文,并且涉及的主要是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如何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如何对接产业链、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等问题。

同时,通过中国知网可以了解到,目前数字经济的时代发展,要求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专业建设中“单打独斗”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专业和产业布局的脱钩,教育资源的同质化建设及满足不了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现象。

因此,高职院校把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群,可以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同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适应市场的优势、专业间形成合力和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等[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9 年下半年,由传统方式的专业建设转向专业集群建设,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和岗位群上,并启动了高水平专业群的遴选和重点建设[3]。其中,人工智能专业群为校级高水平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武汉光谷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立足黄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武汉1+8 及周边城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下游,面向人工智能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维等岗位群,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1 年,学校从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监控和培养质量评价三个维度构建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践。

二、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涵盖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六个专业。根据《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学校深入武汉“1+8”及周边城市区域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构建了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包括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监控和培养质量评价三个维度。

(一)教学资源共享

人工智能专业群对接武汉“1+8”及周边城市区域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下游,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资源,服务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4]。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学校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结构化教学团队、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型实验实训条件、生产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管理机制五个部分,具体指标内涵及标准如表1 所示。

表1 教学资源共享具体指标内涵及标准

(二)教学过程监控

人工智能专业群积极开展教学过程监控,运用SWOT 分析法明确专业群年度工作任务,以“8 字螺旋”运行单元开展即时性、周期性和专题性诊改,持续提高人工智能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反馈和教学诊改三部分,具体指标内涵及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教学过程监控具体指标内涵及标准

(三)培养质量评价

人工智能专业群成立专业群质量建设评价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由学校领导,行业企业专家,教务处、质量管理处、校企合作处、招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负责人组成,主要从就业率、起薪线、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创业率、“三通一专”过关率、就业黄冈、实习黄冈、学生竞赛获奖率和双证书获取率等十一个部分进行培养质量评价,具体指标内涵及标准如表3 所示。

表3 培养质量指标内涵及标准

三、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考评情况

根据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学校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和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对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进行了考核评价,总体效果良好,具体如下。

(一)教学资源共享高

根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21 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学校对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的16 个观测点进行了考核评价,其结果是12 个观测点为优秀等次,2 个观测点为良好等次,2 个观测点为合格等次。其中,12 个优秀等次的观测点情况为专业群专任教师双师型比率83.33%,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率41.33%,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比率68%,行业兼职教师比率42.48%,校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45 门,在线开放课程共享比率6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3110.30 元,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19,实训室至少三个专业共享比率89.00%,教学化校外基地数量55 个,毕业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就业比率32.64%和专业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完善,教学组织实施和评价制度有效。

(二)教学过程监控严

根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21 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21 年诊改简报,学校对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过程监控的12 个观测点进行了考核评价,其结果是10 个观测点为优秀等次,1个观测点为良好等次,1 个观测点为合格等次。其中10 个优秀等次观测点情况为课程标准完备率100%,专业教学进程计划的异动为0,规划教材选用合格率100%,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完成率100%,专业社团学生参与率91.10%,校内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参与率92.13%,顶岗实习参与率100%,顶岗实习参加保险率100%,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90%及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诊改率100%。

(三)培养质量有提高

根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报告、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21 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9 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测评分析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实习黄冈汇总表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外学生竞赛获奖统计表,学校对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过程监控的11 个观测点进行了考核评价,其结果是9 个观测点为优秀等次,1 个观测点为良好等次,1 个观测点为合格等次。其中9 个优秀等次观测点情况为专业群学生就业率95.97%,起薪线5620.40 元,专业对口率92.15%,学生就业满意度92.63%,用人单位满意度97.84%,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过关率98.50%,学生实习黄冈率40.95%,学生双证书获取率95.89%和学生创业率1.51%。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应用正在深入到各行各业,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具有持续性、长期性,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部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5]。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和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为支撑,从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监控和培养质量评价三个维度,来研究如何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国内高职院校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黄冈观测点教学质量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速公路网连续式交通量调查观测点布设方法研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代表性观测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