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4-01-05徐小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培训师高校教师机构

徐小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高校教师培训设计正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培训评价成了当前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开展教学、科研、文化传播及服务社会的职能人员,其教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点。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高校教与学面临新的挑战。高校依托行业组织、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以促使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培训是培养教师的常规方法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已从制度上出台了相应政策给予大力保障。

目前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如:理论不深、制度不全、培训效率不足、针对性不够等。培训评价是审定培训有效与否的关键,培训评价的探索涵盖评估综述、单科培训和培训有效性等,但这些方面宏观层面少有研究。笔者梳理分析高校教师培训评价现状,旨在厘清和拟定培训评价的定义、特点、观测点和维度,并对培训评价的过程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高校教师培训评价内涵

(一)高校教师培训评价的有关界定

培训评价是对培训成效达成目标的判断。在实践中,教师发展、专业发展及培训理念常被混淆。潘懋元界定了高校教师发展,广义上讲是高校教师以种种方式或途径学习理论及实践,持续增进和提高水平和能力;狭义上讲指高校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自身提高和发展[1]。培训是指高校教师入职后,学校内部机构组织专项培训或教师参与校外有资质培训机构的活动。培训评价是指在理论指导下达成目标科学评价指标和维度,以问卷、访谈法,整合、分析及收集数据等方式,对评价活动检验能否达到培训效力的一系列程序[2]。开展培训和评价,对检查培训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全面促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教师培训评价的特点

智能化背景下高校在教师培训、整体发展和人才综合培养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培训评价过程中,应考虑智能化社会的特性。高校机构对教师培训评价需综合考察多种影响因素,评价呈现多样性、专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1.多样性

首先,评价主体需具备多样性;其次,评价方法需体现多样性。培训在不同主体中会出现差异性价值取向。培训评价作为多元性价值主体,评价指标不一样,培训评价成效也不一样。评价主体呈现多元性,视角也会有所不同,评价方式需与个体思想认知相适应。智能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大量使用,数据收集方式上也呈现出多样性。

2.专业性

宋文红曾提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职责就是要大力推行教师专业化训练,为教师创建多种发展和教育机会,使教师在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等多个方面水平获得不断提高,进而提升学校学术层面水平,人才整体培养质量才能保证[3]。教师专业化训练的完成可体现教师培训的专业性及培训评价的专业性。因此,实施教师培训评价需从专业角度进行设计,系统实施组织和规划,保证培训的方案、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在制定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发展性

教师培训将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参考,需阶段性分析教师群体职业发展特质相关规律,在设计和组织培训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循其规律性,结合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特点,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体现出项目的系统性、针对性。当教师处于不同阶段时,培训过程中需运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价。智能时代背景下针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置,目标在设置时需体现出合理性,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需面向未来。培训评价实施过程中,需结合教师职业具体规律和实际时代特征,以体现出评价的有效性。

二、培训评价多维度

(一)关注点

基于哪几方面针对高校教师展开培训评价,国内和国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条件

专家针对高校教师培训进行评价时,在实施过程中培训条件属于培训评价中重要关注点。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研究,张素敏提出需由教师、组织者、互动、目标认知及服务设施几项来考察培训效果[4]。由组织者和服务设施作为条件,智能化时代下课程和信息技术相互间融合较深。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中能否具备实现信息化培训专业能力和基础条件,是高校教师培训时需思考的维度。

2.过程

开展教师培训是一过程,需基于过程视角考察培训效果。教师培训应基于背景、过程、输入、产出多方面认定评价效果,体现出评价效果综合性。培训时,培训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均会对培训产生效果,应积极对其开展评价,培训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建立在层级过程基础上[5]。秦磊指出,对教师开展培训需构建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体现出培训有效性,评价体系需包括基础、过程以及结果[6]。

3.结果

近年来,部分专家提出教师培训议题之后,高校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培训中学习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能够将培训成果系统展现出来,这种形式是成果展现的重要方式,需将其纳入到培训评价当中。针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评价属于重要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有广泛和较高的关注度。关注内容在评价时不论是条件或结果,都需体现出合理性。结合国内外学者在培训评价面的考察结果,总结出教师评价内涵和具体的特点,研究认为培训评价高校教师时需关注这几个层面:第一,人的层面。指培训评价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相关的人,主要为管理者、参训者、培训师、高校以及培训机构。第二,物的层面。指培训相关的基础性资源,包括后勤保障、培训及实施基础设施,包含与培训相关的培训资源、内容、设计等。第三,管理和文化层面。主要有培训理论、培训管理、制度保障等。时代不断发展需对教师在技术方面的应用意识进行培养,这实际上是指人的层面以及文化层面。

综上所述,开展高校教师培训评价,培训基础、组织、方式、结果和培训迁移,要针对这些方面开展整体性考察,培训基础是培训开展的有效条件,培训方式和培训组织是培训工作开展顺利的重要因素,但培训迁移、培训结果能用较直接方法反馈培训目标。

(二)维度分析

由此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评价的整个过程具系统性和专业性,经专业人员设计,表现出设计的科学性,基于教师发展理论以及学习理论作用与指导,运用综合性方式,针对人、文化、物以及管理多种因素开展培训,基于培训基础、组织、方式、结果和迁移等开展系统评价。针对教师培训评价体系进行建设需体现全过程。

图1 培训评价维度图

1.基础

培训基础是教师培训实施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包含培训过程中的基本设施、培训管理者、培训师以及培训制度。就培训机构而言,需要考察的培训基础,第一是教学条件。重点是开展场地培训、扩大环境资源。第二是生活方面。重要的是食宿条件;第三是教师培训工作人员以及培训制度。其中主要是培训师、培训制度和培训管理者,培训管理者需熟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并且具备良好素质,对培训管理者可从组织结构队伍管理与综合素质、指导跟踪与多角度反馈等来考察。培训师在培训中位居重要位置,对于培训机构而言,需结合项目选择培训师,体现出培训师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多数情况下,培训师应选择和参训教师专业一致,又能是相应的工作领域,专题培训要有研究理论和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需具有一定的讲课技巧,培训师在具备上述条件基础上,才能使培训工作在实施时获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且培训整个过程都受参训教师欢迎。还需重视对培训制度和文化的构建,体现出有序的培训制度及优良的培训文化,从而促进培训工作在高效持续状态下实施。

2.组织

组织培训高校教师是培训评价内容当中的一部分,评价培训组织主要包括培训设计、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多个方面。当今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这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提出了较大挑战。高校教师主要根据培训目标来开展培训评价。有效确定培训工作及培训目标,需将教师学习与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导和作用中,将教师专业发展作核心基础和培训设计,科学选择培训内容,并重视培训管理的实施。在实施教师培训中,培训设计的有效性能为培训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并且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能激发教师自主意识,使教师积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保证培训整体成效[7]。选择培训内容过程中,需强化对学科内容及学科教学法的关注,教师培训实施内容要紧跟信息时代发展进行改革,需将信息技术知识加入实施内容中。

3.方式

传统模式下,高校培训教师时形式单一,对知识输送是单向的,多运用讲座形式开展。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对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有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 世纪高校中引入了“数字原住民”概念,加强了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融合,给学生群体实际发展需要提供保证,提倡智能化、个性化等学习方案,在教学中大力强调学习中构建共同体,选择培训方式过程中,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支持,积极开展培训评价。选择培训方式及将培训方式落实到实践过程中,需将教师发展、学习及交互理论系统综合在一起。保证培训方式设计科学性,并且体现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通过工作坊和沙龙方式培训,将日常工作嵌入到培训中。对高校教师群体组织的培训,需考虑教师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这一群体具有多元性、个性化特点,选择培训实施时运用信息化方式,构建教师信息化培训基地,培养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时能更好使学生适应自身需要。

4.结果

评价培训结果,是教师培训获取显效的首要维度,培训评价在发展中,专家对结果十分关注,并且评价指标设计方案也逐渐趋于成熟。智能时代背景下,培训结果是开展评价时的重要指标。在传统模式下培训结果主要运用于量化考察,用与对比参训者参与培训后外显的变化。评价培训结果过程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参训教师满意度,教师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等行动变化及变化倾向。在信息社会,要克服之前培训考察不全面和技术不足等缺点,要考察应用技术整体成果,如何在主动态下对新技术运用、构建学习网络等。分析智能时代具体特征,评价高校教师在参训后效果,主要体现在心得、技术、应用及知识与技术融合等多方面发生的变化。

5.迁移

学者对于培训迁移整体关注程度较高,很多专家认为,需将培训迁移积极纳入到培训评价当中。培训迁移主要是指教师在参训结束后,把参训内容有效应用于工作中,并衡量培训情境中获得态度、知识、技能的程度。培训迁移涵盖教师个人迁移、学生知识、组织影响几项。个人迁移指教师参训时学习的知识和形成的思想和意识,灵活对培训中学习的知识进行调整,用所学知识使整体课堂教学效果获显著提升,使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以学生学习知识而言,指教师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能力方面获得的提升和进步。以组织影响而言,指培训活动在实施中组织参训学生和培训工作开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参训学员彼此间分享活动,可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和改善学习气氛,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显著改进实践工作的实施。通过迁移达到培训机构自行调整及修正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培训评价过程

开展高校教师培训评价时的维度得以确定之后,下一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为培训评价实施和评价方案。

(一)培训评价实施

上述研究显示,教师培训在实施中需多方主体参与,实施时需综合性考虑多种因素。培训评价影响因素主要为组织机构、委托机构、参与培训工作人员,这些因素不仅为评价主体,会参与教师培训及培训评价当中。针对影响因素开展评价,影响因素则属于被评价对象,其他主体也可对其开展评价。通过这种互为评价以及互为被评价主体方式,形成了相互监督与相互评价的网络,可以开展有效监控,如图2:

图2 培训评价实施图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培训项目在实施时的执行单位,需参与培训执行整个过程,并且对培训最终效果有责任与义务,是有效评价培训的重要主体。组织机构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承担教师培训机构,需获得主管部门认定,通过定期方式接受高校教师培训,一类为高校内部机构,能够独立进行培训工作,其中主要为高校中建立的培训中心以及发展中心,主要对本校教师开展培训工作[8]。组织机构应对培训评价开展科学设计,并对结果开展分析与反馈。组织机构也需对指标体系进行设计,针对培训师、参训教师、委托单位开展评价,且组织机构也属于被评价对象,相关主体需针对其文化、组织多方面开展评价。

2.委托机构

参与培训教师所在高校为培训工作委托机构,委托机构属于培训受益方。机构主要包括两种,首先为高校,高校送教师到专门机构进行培训,其次为高校中的学院,学院送教师到校内机构进行培训。委托机构不同,需求与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性。委托机构需结合培训目标,基于组织机构基本条件、管理水平、培训组织等方面展开评价,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参与教师以及组织机构。委托机构将培训完成以后,会转变为被评价对象,需接受培训组织方以及参与培训教师评价,内容主要为委托机构能否引导参训教师实现培训迁移,积极为教师构建良好培养文化等。

3.培训参与人员

培训参与人员主要为高校当中教师,教师属于参训主体,为培训在实施过程中的受益者,在培训中会实现全过程参与。培训评价在实施时,培训参与者具有被评价者以及评价人双重身份。培训机构、委托机构、培训师,这几个主体需对培训参与教师学习成效展开评价,对教师参与培训后获得的成效进行考察,了解教师是否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为和态度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时培训参与教师也会被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内容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将培训获得的成果进行运用。同时培训参与教师,需对培训机构、委托机构以及培训师展开评价,并且培训参与教师需对其自身获得的成果运用效果展开评价。

4.培训师

培训工作在实施时,培训师是培训顺利进行的核心影响因子。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对教师开展培训,对培训师进行评价时,评价内容主要为授课内容、讲授方法等,考察 “教”的实际效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开展培训评价时,需关注培训师培训能力和培训参与教师获得的学习效果。培训师开展培训组织时,要激发高校参训教师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发参训教师深刻思考和推动参训教师不断发展,进而获得比较明显培训成效。高校教师培训评价中,培训师主要通过两种身份在评价中参与,首先,培训师需运用培训机构对培训指标进行设计,并对参训教师实际学习成效开展评价;其次,参训者、培训机构会基于培训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方式,以及对于高校教师学习激发等多个方面开展评价。

(二)评价方案

在开展理论以及实践探索之后,提出高校教师进行组织培训时的评价方案,培训评价需将培训机构作为主体,对培训评价进行统筹,将教师发展相关理念作为导向,然后确定具体培训目标以及培训指标,实施质性和量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培训评价。

1.将培训机构为主体,对评价目标进行明确认定

高校在开展培训工作过程中,相关培训机构需将教师发展理论以及教师教学学习理论作为主要指导,保证培训目标明确,结合培训基础、组织、方式、结果进行统筹协调。高校教师在培训主体方面具有多元化特点,且培训评价也存在多样性,组织机构、参训者、培训师都需参与评价,也需要被评价。就培训机构来讲,需和委托机构开展沟通与交流,清晰认识到委托方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时的具体需求及培训过程中的目标,加强和参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针对培训参与者需求、能力、知识等形成基本认识与了解;也需和培训师之间进行沟通,针对培训方案进行协调、运用科学培训方式,开展科学培训评价等。即不同的主体需经过共同商议,明确自身责任以及目标,进而对整个过程开展评价。

2.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细化培训指标

培训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需进行理论指导,针对培训评价具体目标以及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设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培训组织机构在培训目标作用与指导下,需积极和其他主体之间展开沟通协调,基于不同主体确定不同目标方案。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其划分为总目标以及分目标,细化成能够测量的指标,并对指标体系进行合理设计,针对难以量化的部分,设计相关访谈提纲或者是组织观察活动[9]。培训评价具有专业特征,培训目标在确定时以及指标体系在构建时,需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并高效完成。运用培训评价指导培训实践,能对教师培训进行激励。培训评价对培训目标开展检验,以考察培训各阶段效果使目标达成。高校培训在实施过程中,运用教师发展理念进行有效指导,科学设计培训评价指标以及指标体系,对于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积极作用。

3.质性与量化二者结合,开展培训评价

高校中教师群体在其特点、成长路径、工作对象、工作性质中存在特殊性,教师个体发展与学生成长的相关评价不能单纯运用量化的指标,需质性和量化二者相结合以体现综合性,进一步确定了培训评价成效。促进教师发展实施的培训评价,需积极建立定量统计和定性描述二者结合的混合性评价方法。针对教师实施培训评价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培训前中后,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调查问卷、测试、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途径展开评价。就评价形式来讲可以运用等级、分数、比例等多种形式。处于智能时代背景下,需加强对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积极构建教师评价相关档案,体现出评价的持续性、有效性[10]。

四、结语

教师培训能够拓展教师专业知识、强化教师职业能力,也能培养教师思想情怀,培训评价是高校教师参与培训的关键环节。构建培训评价多个维度,针对培训评价相关组织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能检验培训效果,激励与引导培训工作;同时运用培训评价的实施,推动培训目标得以落实;针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进而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发展。在开展培训评价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维度展开,体现出培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猜你喜欢

培训师高校教师机构
还剩几只
企业内部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实践探讨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