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课堂促进“长时探究”教学
2024-01-05胡国伟孔洪剑
胡国伟 孔洪剑
〔摘 要〕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建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本文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一课为例,创境环节,让学生扮演糖画小师傅;熬糖环节,让学生担当探究小达人;研讨环节,让学生成为交流小主人。深入阐述让学生长时间收集证据、基于实证意识展开深入研讨、在质疑与辨析中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长时探究”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情境;“长时探究”;自主研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2 007-009
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課程标准》建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然而,现实科学课堂还是存在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小实验的现象,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学生缺乏主体意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自主探究呢?本文以《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一课为例,阐述让学生长时间收集证据,基于实证意识展开深入研讨、在质疑与辨析中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创境:糖画小师傅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及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自发探究。
教学片段1
出示糖画图片。
师:吃过这个吗?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糖画。
师:糖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它的原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糖。
(出示糖画制作的一般流程:选糖—熬糖—设计图形—绘制糖画。)
师:决定糖画好吃与否的关键步骤是什么?为什么?
生:熬糖。因为在家里东西烧过头会焦掉。
师:他的生活经验让他有了这个合理的猜想。其实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很多变化,产生很多不同于白糖的新物质。你想化身为“糖画小师傅”,去看看到底产生了什么新物质吗?
用蜡烛加热白糖的实验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状态、颜色、气味等特征的变化,从而认识到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也存在物理变化。本节课的观察重点应放在“白糖”上。在聚焦环节,教师采用了“糖画制作”这一真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糖画小师傅”这一角色,让学生在后续的探究中,更有代入感,更好地聚焦探究主题“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二、熬糖:探究小达人
“长时探究”是指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通过长时间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经历“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
(一)精准指导
由于部分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思考不够全面,往往会对探究活动的进程缺乏全局观,对探究活动的细节思考得不够周全。这很容易导致实验不能实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在科学探究开始前,教师要开展必要的实验指导。
教学片段2
出示实验材料。
师:你会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做加热白糖实验?
生1:用勺子取一些白糖装在玻璃皿中,用火柴点燃蜡烛,对它进行加热。
师:他选择玻璃皿作为加热容器。有更好的选择吗?
生2:我觉得可以在勺子中直接加热,这样不容易被烫到。
师:表扬!考虑了实验的安全性。确实如此,用勺子作为加热容器更合适,玻璃皿一般用来盛装加热过的物品,如点燃后的火柴等。
师: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生:把蜡烛放在蜡托里,防止蜡液流淌;戴上橡胶手套,可以防烫……
首先,教师展示全部实验器材,通过材料提示法让学生全面考虑实验步骤,初步制订小组实验计划。其次,教师借助演示视频进行“手握勺柄最外端”“勺子平放”“外焰加热”等细节动作的示范,并以图片方式呈现实验中的关键动作,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细节,确保学生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二)给足时间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问:“要想知道一种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借助哪些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白可通过多感官、全方位观察,同时也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白糖的状态、颜色、气味等。课中通过活动整合,将原本教材中的“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和“加热白糖产生新物质”两个探究活动整合为一个“熬糖”的大活动,学生的探究时间足足有15分钟。让学生经历一个连续不中断的探究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将白糖加热至最后的“黑色物质”阶段,直到不再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细致地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以亲历亲见的“长时探究”为后期研讨积累充足、准确的直观证据。
(三)改进记录
教师详细指导白糖的观察记录,让学生明确包括加热前、过一会儿等四个重点观察时间点,知道除了观察状态、颜色、气味外,还可以观察其他,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教师创新设计了“按顺序涂抹加热过程中不同阶段白糖变化的新样态”。通过这一留痕记录,变原本连续的动态实验为静态对比观察实验,让证据不再停留于文字,以实际加热的状态留存于记录单。将证据可视化,能在交流环节作为更充分的实验证据直接质疑或肯定观察结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又暗含了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
本课进行了活动整合,让学生经历一个15分钟左右的“长时探究”。学生会更多地去关注白糖的变化,但蜡烛、火柴等物质的变化亦需要学生去发现。为了确保“长时探究”的不间断进行,教师采用留白记录的方式,以留白指导学生关注白糖以外的物质,让学生自主地去关注、寻找更多物质变化的证据。事实上,学生不仅能关注到蜡烛的熔化,还能发现蜡托底部蜡液的凝固、火柴梗的变黑、勺子底部锡纸的变黑等其他现象。这些现象中很多都将成为新物质产生的证据。
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在试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记录时,记录单上“产生的新物质”一栏填写的小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在研讨之后的補充记录。这样的记录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科学记录应该既是对实验探究过程和效果的呈现,更是实验探究过程中思维可视化的载体,留下现象证据的同时,更该留下学生思维活动的证据痕迹。
在设计记录单时,变“产生的新物质”为“你的猜想或疑惑”,让学生思考变化中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课堂实践发现,这样的引导式记录更能留下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有颜色的物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味产生?从而引发学生对大概念——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思考。
三、研讨:交流小主人
如何科学地解释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现象,交流研讨就显得格外重要。研讨内容是否有的放矢,研讨程度是否鞭辟入里,将直接决定科学概念的建构,是影响学生深度思维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实教学中,交流研讨往往形式重于实质,常因时间原因,多以师生一问一答方式进行。有些教师甚至暗示性地提问:“白糖加热后的新物质还是白糖吗?”在“还是”两个字上加重并延长声音,导致学生投其所好,说出“白糖加热产生了新物质”这一流于表面的实验结论。本课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内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如下图:
通过生生交流的形式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现象、得出探究结论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彼此质疑时规范学生表述的科学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通过学生彼此间的答疑解惑,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加强学生实证意识。在交流研讨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而教师则退居一旁做引导者:“证据呢?”“你的依据是什么?”“谁有办法?”在研讨过程中,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同步投屏展示学生实验的一些实证照片、补充百度百科资料和“倒扣烧杯”“溶解实验”等实验验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研讨中动态生成,对探究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思维加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建构科学观念并表达,从中落实学生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就是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向大概念的“长时探究”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为学生搜集准确有效、客观全面的证据提供了可能。让学生在搜证环节有条不紊,在研讨环节由表及里,依靠“长时探究及研讨”,建构科学概念,提升科学思维,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邵锋星.长时探究:涵义、价值与实施策略[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1(5):44-47.
[3]胡国伟.从交流走向研讨:以《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