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王破阵乐》缘起探微

2024-01-05张丹丹

音乐生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并州突厥鲜卑

张丹丹

《秦王破阵乐》产生于唐初战乱时期,在唐朝多次派将征讨刘武周失败的局势下,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出战并大败刘武周后,在河东军中产生并流传的一首歌颂其战绩的乐曲。待李世民即位后,命人将此曲改编为一首大型的表现帝王武功的宫廷乐舞,并多次在宴饮群臣及政权的文化交流中进行演出。本文欲对乐曲形成的相关史料进行搜集与整理,从隋唐时期河东的地理区划、政治军事和民族等多方面对该乐曲的孕育与造就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乐曲产生背后的奥秘。

一、史料中记载的《秦王破阵乐》

(一)《隋唐嘉话》中:“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后编乐府云[1]。”

(二)《旧唐书》载:“《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及即位,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2]。”

(三)《旧唐书》载:贞观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乐》之曲。太宗谓侍臣曰:“朕昔在藩,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至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七年,太宗制《破阵舞图》……更名《七德》之舞[3]。

(四)《旧唐书》载:凡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神策兵卫于东门外,如献俘常仪。……将入都口,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等四曲。……《破阵乐》:“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4]。”

从上述史料中可知,《秦王破阵乐》产生的时间是唐初,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在平刘武周之后,在河东军中流传的一首歌谣,待李世民继位后命人将其改编并置于雅乐中。乐曲在贞观元年进行首演,目的是使群臣牢记唐初李世民定天下之功绩,而后便成为每次宴会必奏曲目。贞观七年,在太宗听其臣谏言乐曲以文容的方式不足以对太宗战功进行全面的展示后,又命人制舞图,名为《七德舞》。至此,《秦王破阵乐》乐曲从起初的军中传唱提升至皇室用乐的各个重要场合;从初始以听觉传播的单一方式转变为以听觉和视觉两种方式进行乐曲的传播,给观者以更加直观和强烈的情感冲击。乐曲在强烈的君主意愿和政权的支持下,以恰适的方式进入了皇室用乐的各种重要场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军事方面战绩赫赫的太宗,将《破阵乐》引入了献俘仪式所奏乐曲中,以祭天地和先祖。至此可见乐曲所叙述的主体——李世民对其皇位获得的合理性及以武功定天下功绩的肯定和宣扬。而河东作为乐曲孕育之地,其所据的“龙兴之城”便是乐曲产生的关键因素。

二、河东的政治、军事地位分析

(一)隋唐时期“河东”地理区划

1.“河东”一词,最早见《左传》。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河东山西”条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5]。”

2.河东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地理区划,隋唐时期,河东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这在地域面积和行政管理区域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其所辖区域大概为现在的山西和少部分的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二)政治军事地位分析

1.唐朝“河东之地,以辕为襟带,与关中为表里,建都于此,可以总水陆之形势,将关河之气色[6]。”

2.唐太宗李世民谓:“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7]。”

3.并州(太原)北经代州、云州而通漠北,魏晋北朝以来一直是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匈奴、鲜卑和羯都由这里发迹或进入中原,也有氐、羌等部众迁徙至此,隋至唐初还存在着粟特人聚落,社会风俗和文化面貌有其地区特色[8]。

4.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对中原王朝最大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而朔州正处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之要冲,同时这里也是中原王朝出击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基地,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北方游牧民族如攻克朔州,可南下威胁并州,进而向南从河津或河东渡过黄河,进取关中;亦可继续南下,威胁洛阳[9]。

从上述史料的记载可看出,在政治上对河东地区掌控的得失是整个中原王朝的关键所在,因此也必然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然唐朝时期的河东并州作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城,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但在军事方面,河东北部地区作为隋唐时期防御北方势力向都城长安南侵的缓冲地带,对该地域的军事防备和建设成为中原各王朝的必然之选。而处于河东北部要塞的朔州,则是唐初割据势力刘武周的所在地,其势力的迅速崛起源于背后雄厚的突厥势力的大力支持。唐朝如果想要稳定唐初的多方割据局势,对河东地区刘武周割据势力的征讨与平定是势在必行的。

三、唐初战争局势分析

(一)隋末唐初刘武周势力分析

1.隋末唐初,多方割据势力雄起,随着战事频发,割据的政权范围在不断地变化。刘武周作为在突厥支持下的一方实力雄厚的反隋割据势力,成为了隋末唐初时河东武装势力的代表。刘武周被突厥可汗封为“定杨可汗”之号,并与突厥旗帜“战狼头纛”为号召[10]。

2.公元619年,唐朝陷入了一个危机。刘武周在太原北方大同盆地西部的马邑崭露头角,企图占领唐朝创业之地太原。唐朝迫不得已迎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次年。617年唐朝起兵时,突厥虽然援助了唐,但是619年却站在了之前授予定杨可汗这一小可汗称号的刘武周一边。具体情况不明,总之面对突厥和刘武周的联手,唐朝实际上面对着的是建国以后最大的危机[11]。

(二)唐派将征讨刘武周的概况

唐初,在多方割据势力称雄的情况下,位于河东北部且占据游牧与中原民族交通的关键之地的刘武周已僭称皇帝,在宋金刚的劝说下于武德三年发起进攻一路南下,欲取关中进而坐拥天下。如《旧唐书》所载:“先是,上谷人宋金刚有众万余人,……战败,率余众四千人奔于武周。……又说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12]。”自此,唐朝派将多次对刘武周进行征讨,但仍未阻止其南下的劲头。现根据史料将双方的征战情况进行梳理:

1.“武周授金刚西南道大行台,令率兵二万人侵并州,军黄蛇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袭破榆次县,进陷介州。高祖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率众讨之,为贼所执,一军全没。仲文后得逃还[13]。”

2.“复遣右仆射裴寂拒之,战又败绩。武周进逼,总管齐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据太原[14]。”

3.遣金刚进攻晋州,六日城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没于贼。进取浍州,属县悉下[15]。

4.夏县人吕崇茂杀县令,自号魏王,以应贼。河东贼帅王行本又密与金刚连和,关中大骇。高祖命太宗益兵进讨,屯于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永安王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不能克,军于城南。崇茂与贼将尉迟敬德袭破孝基营,诸军并陷,四将俱没[16]。

在唐朝派将与刘武周势力的四次征战中,唐朝军队均以失败告终,并惨失多名大将。刘武周势力直逼唐王朝的都城关中之地,此时的高祖欲做弃河东而守关西的决定,如史载“宋金刚之陷浍州也,兵锋甚锐。高祖以王行本尚据蒲州,吕崇茂反于夏县,晋、浍二州相继陷没,关中震骇,乃手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在这样的形势下,太宗上表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高祖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之,又幸长春宫亲送太宗[17]。于是唐军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守护河东地区的反击战。

5.敬德还浍州,太宗邀击于美良川,大破之[18]。

6.敬德与贼将寻相又援王行本于蒲州,太宗复破之于蒲州。高祖亲幸蒲津关,太宗自柏壁轻骑谒高祖于行在所。宋金刚遂围绛州。及太宗还,金刚惧而引退[19]。

7.武周复攻李仲文于浩州,频战皆败,又馈运不属,贼众大馁,于是金刚遂遁。太宗复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获辎重千余两[20]。

8:金刚走入介州,王师逼之。金刚尚有众二万,出其西门,背城而阵,太宗与诸将力战破之,金刚轻骑遁走。其骁将尉迟敬德、寻相、张万岁收其精兵,举介州及永安来降[21]。

通过对唐军与刘武周征战的相关史料梳理可知:刘武周作为唐初河东地区武装力量的代表,其军事实力之雄厚在其与唐军的多次征战结果中均可以看出。在唐将与刘武周的八次交战中,前四次是刘武周势力从河东北部直驱南下,取得节节胜利,势力范围紧逼唐王朝的政权中心——关中长安。这是初建的唐朝政权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从有关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窥见一二。当时身为唐朝开国皇帝的唐高祖李渊在刘武周势力的逼迫下,两次亲临征战所在地,第一次是李世民向高祖请旨带兵复收河东后,高祖亲去长春宫送其出征;第二次是秦王李世民领兵征讨刘武周势力获大捷后,高祖去蒲津关亲自慰问。唐朝军队在秦王李世民带领作战的情况下,才开始扭转一直以来的失败战局,振奋了颓废的军势,进而将刘武周势力一步步赶出其所侵占的范围,复收李唐王朝的王业之基——河东。刘武周势力在次次败退,并在得力大将投靠唐军的情况下,仓皇出逃至其所倚靠的势力突厥之地。如史载:“武周大惧,率五百骑弃并州北走,自乾烛谷亡奔突厥。金刚复收其亡散以拒官军,人莫之从,与百余骑复奔突厥[22]。”至此,唐军对占据河东要塞的割据势力刘武周进行了打击,这不仅是唐初稳定唐王朝政局的关键一步,更是对雁门之围后,突厥联合北方反隋势力进而操纵干预中原内战的一次有力还击。

四、《秦王破阵乐》的孕育

目前有学者对《秦王破阵乐》所产生的地域音乐基础已进行过众多的分析,其中学者李丹捷和杨宪益是从两种不同的途径进行的材料分析。李丹捷通过史料的梳理分析对乐曲创作进行了历史溯源,认为其近乎周公的《大武》,是复兴了隋“制曲辞以颂功德”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很可能受到北族文化的影响。杨宪益学者则是通过对唐朝初期与突厥的关系、突厥在唐初势力范围内的罗马的一首古代武舞分析后推断:唐朝《破阵乐》可能就是罗马的《突罗戏》或《霹雳戏》,由突厥方面传过来的。

笔者更倾向于李丹捷学者对于《秦王破阵乐》历史溯源的分析,但想要补充的是:《秦王破阵乐》更早可能与《兰陵王入阵曲》有一定的关系。《兰陵王入阵曲》产生的时间是564 年,要早于开皇二年(582)描写关于隋文帝的一套舞蹈演绎征伐的乐舞。

首先,从乐曲发生地开始梳理。如按史料记载,《秦王破阵乐》是秦王平定刘武周势力后流传的乐曲,那么乐曲应产生于刘武周被赶出并州(太原)——唐王朝的王业所在地时。而早于《秦王破阵乐》并同样产生于并州地区,内容是描写征战场面的乐舞是北齐时期在军中流传的颂扬兰陵王战绩的乐曲《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武王长瓘,一名孝瓘,文襄长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23]。”

其次,从乐曲产生地的民族情况分析:汉唐之际并州地区外来民族有南匈奴、沙陀、拓跋鲜卑、六镇鲜卑、粟特人这几个族群,这些民族从东汉末年开始不断迁徙,经过魏晋北朝四百余年的历史,终于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融合。北齐时期,由于其统治者为鲜卑族,而民族的初始构成中有鲜卑族的因素,遂整个北齐时期鲜卑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兰陵王入阵曲》所处的北齐政权,在其鼎盛时期所辖地域包括山西地区。所以,两首乐曲的生发地都有浓厚的鲜卑族文化。

再次,从乐曲所描述主体的民族成分进行分析。兰陵王自是北齐宗室,而北齐的统治阶层为汉化的鲜卑人,所以其是含有鲜卑血统的。而李世民的母族是鲜卑贵族,其母亲是鲜卑贵族窦氏,祖母是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如果从兰陵王和秦王李世民的文化素养和音乐喜好来讲,传唱其战功的乐曲很可能也包含有鲜卑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

结语

本文通过对史料记载中的《秦王破阵乐》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后,从“河东”由来、河东的政治军事地位、唐初战争局势及《秦王破阵乐》的孕育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对唐初的整体背景对该乐曲的造就进行了解析。“河东”一词,最早见《左传》,其名称来源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河东在不同时期的地理区划有所不同,而有唐一代的河东地理范围即大概是现在的山西行政范围。通过对史料中所载的《秦王破阵乐》进行梳理可知:乐曲是秦王李世民在唐初平刘武周之后,军中传唱之歌谣。待李世民继位后,将其进行改编,编入乐府。由于乐曲是以歌颂李世民的武功战绩为主题,当其身份由起初的秦王晋升为皇权的持有者太宗时,乐曲的政治因素占据首要地位,故乐曲在诸多地方随之得到了相应的调整,这主要体现在用乐场合、乐曲内容和演出形式等方面。

由于《秦王破阵乐》是描写秦王征战的内容,所以,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军事方面所带来的。河东地区作为隋唐时期防御北方势力向都城长安南侵的缓冲地带,其军事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作为在唐初突厥支持下的河东势力代表的“定杨可汗”刘武周,其割据势力范围的朔州正是处于农牧交汇的关键地带,军事实力更是不容小觑。刘武周从河东北部出发一路向南,在对唐的进攻中获得了节节胜利,所据势力范围直逼唐王朝的关中之地。在唐高祖考虑放弃河东保住关中之时,是时的秦王李世民以河东是李唐王朝的“王业所基,国之根本”为由,带兵出击,经过多次征战将刘武周势力赶出并州,于是军中传唱“秦王破阵乐”。然河东地区的政治地位也是唐朝选择力保其政权稳定的因素之一,从魏晋时期抵御少数民族的边疆重镇,再到魏齐时期的霸府与别都,并州的政治地位在逐步地上升。至李唐王朝,并州(太原)又因“龙兴之地”而受到唐朝统治者的格外重视。

乐曲的生发最重要的因素是源发地音乐素养对乐曲的孕育,作为演绎征伐内容的乐舞《秦王破阵乐》、《兰陵王入阵曲》均发生于并州地区。由于并州在北齐盛世时的政权范围之内,而作为汉化鲜卑人的北齐统治者又大力弘扬鲜卑文化,所以并州地区的鲜卑文化应是浓郁的,此种文化现象对两首乐舞的影响是深刻的。另外从李世民的民族血统来看,其母族是鲜卑贵族,如果从秦王李世民的文化素养和音乐喜好来讲,传唱其战功的乐曲很可能也包含有鲜卑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

通过对《秦王破阵乐》缘起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可知,乐舞的生发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生发地的政治军事地位和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是分不开的,是特殊的时事孕育和造就了这首流传千年的乐舞。首先,做为描述秦王李世民战绩的《秦王破阵乐》,对乐舞生发最为直接的因素应为政治军事因素,而这个因素也为秦王李世民即位后,为其皇权取得的合法性和战绩的宣扬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多民族的融合对乐曲的孕育和太宗李世民的少数民族血统也使后续《秦王破阵乐》中多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融入显得更加的自然和顺理成章。再次,该乐曲的多民族音乐元素也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的一种历史的印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对古今音乐文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并州突厥鲜卑
采桑子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人生何处是故乡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Or.8212/76突厥鲁尼文文书译注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