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表演的桎梏

2024-01-05

音乐生活 2023年11期
关键词:桎梏局限性听众

夏 寒

流行声乐是兼具系统性及个性化的演唱模式。数年来,流行声乐的演绎在商业、教学两种环境的批判下,逐渐走向被“完美式”审美定义的演绎道路。但“完美”这一尺度标准对流行声乐的发展是否真正起到正向作用仍有待研究。本文通过对“完美”这一标准的解读,以及用“完美”定义流行声乐而产生的局限性,细致解读了“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的桎梏,以及阐释了流行歌手在当下“完美式”审美教学、商业环境中寻找出路的方式,希望能为流行声乐教学研究领域提供绵薄之力。

随着流行声乐研究体系的建立,一些专家学者将“正确的声腔状态”定义为“完美的流行声乐表演状态”。但与此同时,持有不同观点的音声随之而来——“完美在流行声乐表演中真的是必要的吗?”、“听众会用声乐教学中的‘完美式’审美对歌手进行审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流行声乐领域对“最佳演唱状态”的重新探讨和对“完美式”审美的重新审视。

一、“完美”与流行声乐表演中的“完美”

“完美”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完备美好,没有缺点。而“完美”这个时常被运用的形容词,在现实中却没有确切、合适的解释,其更易被定义为一种假想的、抽象的、为达某一目标而设定的概念。在流行声乐中,狭义的“完美”指“完美的发声体系”——以稳定的气息支撑游刃有余地表达作品;以良好的口腔状态使声音更加饱满;以正确的声音位置塑造立体化的音效;以灵活的声腔转换,让人声在作品中拥有多元化的表达;而广义的“完美”,多指某一歌手在诠释作品时带来的零瑕疵听觉感受。这种“完美”的听觉体验,不单是针对某一歌手的演唱技巧,而是当歌手卓越的演唱技巧恰好作用于适合该歌手演唱的作品中时,二者在连结中迸发出的“完美”听感。

那在流行声乐表演的审美体系中,为何将“完美”作为标尺去衡量呢?

首先,对歌手自身而言,流行声乐教学领域曾经提出:完美的基本功和技巧有助于帮助歌手诠释各类风格的歌曲。同时,拥有可以完成高难度作品的“完美”的唱功后,诠释难度系数不高的作品就游刃有余了;其次,对受众而言,寻求“完美”的声音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需求”——一些听众企图通过建立“完美”的标尺去找寻可听的声音;而另一些则借心中的“完美”念想,控诉乐坛“可听”音乐的缺失。

从歌手和受众两种角度解释流行声乐表演对“完美式”审美的需求,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与理论大相径庭的情况——通过在实践中的逐步探索,发现“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表演存在很大程度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流行声乐审美的体系中,不应该存在“完美”这一要求。

二、“完美”的局限性

“完美”是存在局限性的,这体现在“完美”这一概念的不切实际性与主观性,以及因这两种性质共同导致的“完美式”审美体系的局限性。

1.“完美”的不切实际性

“完美”是“虚构的含义”,诗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中不存在完美,艺术中也一样[1]。在艺术中,人们设立“完美”这一概念,是为了让艺术工作者“往高走、向前看”,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中,实现对自身艺术创作的超越。这种过程被赋予的概念应是“完善”,并非“完美”。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在永无止境的实践道路上,硬按上“完美”的终点路标,这样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2.“完美”的主观性

完美不仅是“虚构的”,更是“主观的”,即不同的人假想出来的“完美”是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的——有人认为“无可挑剔的”才是完美的;有人却认为,正是因为“无可挑剔”才不够完美。除此之外,众人在“形式”与“内涵”二者谁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上,也产生了分歧,如有人认为断臂维纳斯是残缺的,因为她缺少了双臂;但另一部分人认为,正是因为其缺少了双臂,则可利用人的“完型思维”设想,断臂维纳斯在向人们暗示形形色色的双臂,进而带来了抽象的艺术审美效果[2],这样的思维让另一部分人认为“断臂维纳斯”是完美的。

正是因为艺术中“完美”的主观性,其永远无法统一全人类的思维,因此与之相应的审美体系在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也不具备适用性——如教师以“完美式”审美审视学生,听众以“完美式”审美审视歌手。

3.“完美式”审美的局限性

完美的“不切实际性”与“主观性”造成了,一旦“完美式”审美在实践中实施,将对艺术活动形成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声乐教师头脑中的“完美”是结合自身特点,在多年的经验中勾画的,这种“完美”的概念很可能不适应于大部分学生,如果硬性要求学生在自己勾画的“完美”行程中航行,可能会造成学生永远不能发现自己声音的特质,永远无法迈入适合自己的正确声乐训练之路。其次,歌手头脑中的“完美”虽然是基于自身特点之上的,但过度追求“完美唱腔”的形成,容易让其忽视声乐训练中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彻底沦为唱歌机器。再次,听众头脑中的“完美”虽是自身在审美上的需求,但听众对歌手一些“不完美现象”的排斥,会让歌手在迎合市场、修正自身演唱的过程中,丢失了个人的声音特点。

由此可见,用“完美”作为标尺,在实践中的确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这种局限性在流行声乐表演中又有多项实例可循。

三、“完美式”审美的局限性在流行声乐表演中的实例分析

“完美”在市场中的落幕主要源自受众“完美式”审美与歌手训练中“完美式”审美的差异性。

2015年,年仅16岁的黄霄云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以成熟的嗓音、扎实的基本功、纯熟的技巧以及在高难度选曲中的“完美”表达,让听众瞠目结舌。但听众震惊有余、喜爱不足。导致其虽“无可挑剔”地诠释了世界名曲《all by myself》,却输给了演唱功底略逊色,但声音更有辨识度、更有个人魅力的对手赵大格。如果说2015 年黄霄云的惜败有资本操纵的嫌疑,不一定是观众审美的选择,那在2019 年《梦想的声音》与2020年《歌手》中黄霄云演唱后,网络中的风评来看,认为黄霄云“技巧过多、缺失情感、差强人意、不够完美”的听众不占少数。但受过专业训练的流行音乐生深知,黄霄云之所以会被听众误解并不是“情感的缺失”而是“技巧太过完美”以至于让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技巧之上,进而忽视了其在歌曲中的情感的表达。黄霄云的“完美”反而成为了一种缺憾,这让人不仅深思,“完美式”审美在演唱中的表达是否具有市场价值。

流行乐坛中的“黄霄云现象”屡见不鲜,2019年《中国好声音》节目中,选手汪帅,用高超的演唱技术、前卫的音乐表达赢得了导师、制作人的喜爱,但却未获得听众的认可,甚至被加以“油腻”头衔。但与此同时,选手李凡一在难度不高的歌曲中,以几乎不添加任何技巧性修饰的表达,凭借音色的辨识度和可爱的外形获得了大众评审和网络听众的喜爱。

由此可见,随着流行声乐教学体系的愈发完善,越来越多带着“完美声腔状态”的歌手走向荧幕舞台,但“完美”在市场中的价值含量却愈发减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听众所需的“完美”与“歌手”训练所需的“完美”间的差异——听众所需的“完美”中“舒适感”多于“技巧性”、“好听”比“难度”重要。而这样的“完美性”需求让听众认为教学意义上“声腔完美”的歌手其实是存在缺憾的。

中国听众对“声腔完美”的质疑不仅体现在我国歌手身上——英国天后级歌手Jessie J在我国综艺《歌手》中的亮相,让众多歌手、专家评审感叹“音乐教科书”的到来——Jessie J 卓越的声音条件、无障碍的声区转换、器乐质感的音色、强大的气息控制,塑造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声音,让在流行声乐领域中专业学习过的每一位都感叹其“神一样的演唱功底”。但与此同时,听众却对Jessie J 的演唱有着与“专业视角”不同的见解,其认为Jessie J 卖弄技巧式的演唱风格,让听众无法反复聆听其音乐作品。且这股在听众间“不同见解”的声量愈发涌起,在短时间浇灭了Jessie J 在中国市场的火苗。Jessie J的确在演唱中加入了大量的转音、怒音等演唱技巧,但这些技巧大部分是基于情感之上的自然演绎和表达,可听众并不会置身歌曲中去体会情感体现,而是在自己的“完美视角下”对所听的技巧进行批判。

歌手训练中的“完美式”审美会分散歌手的注意力,进而限制歌手的音乐性表达;而听众的“完美式”审美又会削弱歌手的技巧价值。二者之间的不平衡,让中国流行声乐表演行业产生“歌手放弃技巧训练迎合市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也导致了流行声乐技术发展的停滞不前。

四、在“完美式”审美的的桎梏中找寻出路

用“完美式”审美来审视,虽然不利于流行声乐表演的发展,但“完美”的要求在流行声乐的教学、表演以及流行音乐的市场中时刻存在着,那么究竟如何在“完美式”审美的桎梏中寻找出路呢?

“以听众的‘完美式审美’为基础,发展声乐训练中的‘完美式审美’”可能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最佳途径。歌手不能脱离市场发展,而获得市场的关键是获得受众,因此掌握听众心中的“完美”是歌手需摸清的方向。而后,在此方向下对声音进行声乐训练层面的“完美”塑造,以此平衡受众“完美主义”下的“好听度”与声乐训练“完美主义”中的“专业度”。这份解决方案并不是空谈,在当今流行歌坛已经存在了在“完美式”审美的桎梏中成功找到出路的实例。

2020年,综艺《中国好声音》中,单依纯带着卓越的演唱技术和对歌曲的超强理解力一炮而红,在节目过后的两年内,一直红在歌手界的一线,牢牢抓住了娱乐界的流量密匙。她的演唱中有听众耳朵所需的“舒适、可听性”进而在群星璀璨的歌坛站稳脚跟,又能带动一大部分听众开始在音乐中接受歌手的技巧性的表达。单依纯能够“双向获利”的原因是,其先针对大众的“完美式”审美进行音乐的表达和演绎——在好声音的初舞台,单依纯选择在大众熟知的曲目中用较少的技巧处理作品。其声音中自然不做作的表达,霎时间俘获了听众的耳朵,也因此让网络中逐渐产生了“单依纯是完美的”的风评,听众甚至以单依纯作为“完美”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歌手——某短视频平台中,在其他歌手的评论区内,总会出现“批评该歌手不如单依纯”或“演唱方式与单依纯过于类似,没有自己风格”的评论。而随着单依纯发布越来越多的迎合听众口味的单曲,观众对其喜爱度也愈发提升。待单依纯获得广阔的市场后,其开始尝试在自己喜爱的曲风中进行高难度的技术性的表达,而这时听众已经从对作品的喜欢上升到对歌手的喜爱中了,因此单依纯得以将“声乐唱腔”中的“完美”带入听众耳畔。

由此可见,即便“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表演存在一定桎梏,歌手也能有方式在其中维持“声乐训练要求”与“听众口味”间的平衡,进而找寻出路。

“完美”可追寻但不可触。“完美式”审美因“完美”本身的“不切实际性”与“主观性”进而产生“局限性”,导致了其对流行声乐表演的桎梏。这种限制作用一度影响了流行歌手在声乐训练中的“技术性表达”与娱乐市场中“听众口味选择”间的平衡。但同时,歌手选择“放弃技巧来迎合市场”并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途径,“以听众的‘完美式审美’为基础,发展声乐训练中的‘完美式审美’”才是歌手从桎梏中寻找出路的方法。“完美式”审美是禁锢的、不实用的,但它并未在人们的口舌间、心念中老去。因此,渴望生存在广阔音乐市场中,又真心热爱流行声乐表演艺术的青年人,需要在实践中揣摩、寻找摆脱枷锁桎梏的机缘,以此在夹缝中腾飞。

猜你喜欢

桎梏局限性听众
破茧重萌
智珠
《家》:在激荡青春中挣脱人生桎梏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