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变迁
——基于十二大至二十大党代会报告的文本计量分析

2024-01-04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党代会话语中国共产党

陈 婷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前言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蕴含着现代国家的价值目标和核心理论,支撑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国际话语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用于阐释和传达党的现代化思想的概念、范畴和表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当前,建设好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创造出为其他国家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发展。

一、基于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文本计量分析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不仅在连续的时间里记录了党的百年历史,而且是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编选严格,内在逻辑严谨,语言精当,总结提炼党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系统地规划了未来五年现代化道路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而构建起具有实践导向的中国特色现代化话语体系,因此是分析现代化话语的理想样本。“现代化”是党的话语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研究以“现代化”为关键词,基于十二大到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采用NVivo定性研究软件对文本进行计量分析,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转型过程中的“核心”和“创新”。研究选定十二大到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详情如下。

文本分析法主要是一种研究者非直接介入问题的分析技术工具。其方法是选择文本,设置分析主题,参考研究问题,将数据分类编码,然后再开展内容研究,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文本分析作为深入挖掘文本材料,通过对关键词进行有效信息提取,从而获得正确结论,推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有效融合的一种新途径。其本身具有较为客观的立场,因此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际参考价值。同时,语篇关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共现假说”,通过可视化展现分析文本中最贴近、最直接的关键词,有助于发现被忽视的内容,把握话语体系发展的基本变化和规律。[2]

研究认为,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呈现了不同的现代化理念。研究使用NVivo 11定性分析软件,以“现代化”为参照点,分析9份党代会报告中“现代化”的参照点和覆盖率(如表1),并进一步形成关键词参照点频率趋势图(如图1所示)。

表1 九份党代会报告基本情况及现代化参考点与覆盖率

图1 现代化参考点分布趋势图

结合表2和图1的数据,通过可视化方式探析改革开放以来九篇文本的覆盖率,结果显示波浪式增长状态,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的深化。首先,为了更清晰地研究九篇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现代化话语的共同特征,将报告中出现“现代化”的段落汇编成通用现代化关键词词汇,得到了72363字的现代化话语总体系。其次,因九篇党代会报告在长度和结构上有所不同,研究重点通过统计、排序等数据对比分析所蕴含的现代化理念。再次,为了确保文本的可比性,在同一研究中使用了相同的系统和停用词。研究使用对同频采用同位排序,而过滤不重要的单词以剔除无意义的内容。最后,对主题和常用词汇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现代化”的理念并始终坚持四大“核心”,即始终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作为民主主体的立场、坚持改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同时,对词频趋势、话语搭配等进行分析,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核心”坚守

高频词分析可以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现代话语体系的特征,笔者对九篇党代会报告中具有“现代化”的段落进行词频统计,以便更好地分析各报告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表2显示了整个“现代化”词汇系统中最常见的20个词汇。根据表3显示,在九篇党代会报告中的前10个词中,共享词占5个,这表明8篇报告在关键词方面具有良好的继承性。通过计算这九篇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前10、前20和前30位的词数,可以发现这九篇现代化话语体系与整个现代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top20共享词排序表

表3 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总排名情况

关键词具有频率高、相关性高的特点。关键词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化语系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党的现代化观念的本质。从关键词汇来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其他八篇报告显示出很大的主题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九篇现代化话语报告的共同特征,研究在总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九篇党代会报告前10名核心词,并计算了它们的峰度和偏度。峰度差异越大,则与总话语体系之间的频率差异越大,同样偏度也亦然。

表4 前10名核心词排名差值的均值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蕴含的理念和价值,可以以总文本数和集合为基础构建起总现代化话语体系,并将前十个核心词作为主要参考对象。最后,综合结果表明,这些主题和常用词汇的词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国、人民、经济、改革、社会、坚持、基本。经过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现代化”的理念并始终坚持四大“核心”,即始终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作为民主主体的立场、坚持改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

(一)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现代化

“社会主义”词频统计次数居首位,频数为518次,重点搭配“社会主义现代化”出现次数为100个。值得一提的是,“社会”(170)一词虽然不在核心词之列,却也不可忽视。这不仅肯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而且突出了现代化道路同“中国特色”现代化国情相结合的特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这一论断的提出,为认识和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视域;也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从思想渊源上说,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密切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关系、现代工人阶级等词汇频频出现,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推动社会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重视。从历史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性质为根本,继续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与此同时,从国际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还为当今世界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建设方式上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普遍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模式

要真正建立起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就需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破除西方关于现代化的话语壁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框架。从词频统计来看,“中国”一词以285次位居第四,“中国特色”搭配频数为128次。邓小平在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时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5]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现代化道路必须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起点低,发展环境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发展过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高屋建瓴地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6]

与此同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探索中一直受到来自“老路”的思潮干扰。当国内出现争论的焦点是改革开放到底是姓“资”姓“社”的时候,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会妨碍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7]传统社会主义老路已向我们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能实现中国富强,反而使社会生产力正常发展环境遭到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8]“走自己的路”这不仅要吸取西方经验成果,而且要善于“突破”,破除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站稳脚跟”,立足于本国国情,利用制度创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优势。

(三)坚持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在整体现代化话语体系中,“人民”一词以276次排在第五位。“群众”(52)一词与汉语语境中“人民”的含义非常接近,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导向,克服了以“资本”为中心、强调“资本增殖”的现代化逻辑。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9]从文本分析来看,“人民”是贯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0]从实践分析来看,“人民”是贯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的重要理念。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深刻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此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表述“高品质生活”,明确提出要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11]

(四)坚持以改革驱动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对历届党代会报告的梳理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现代化建设中将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改革”一词以227次排列第七位,同时,“机构改革”“军队改革”“党的改革”在报告中占据相对数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新动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2]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指引。在改革的方法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认为改革应当是全面的改革,但是,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深刻,基于此,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将全面与深化结合为统一整体。他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3]从历史角度讲,只有不断进行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自我革命,才能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期稳定;从现实角度看,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国家竞争力,中国才能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通过分析党代会现代话语体系的变迁,系统梳理出四大创新,从而分析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

(一)现代化价值从“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发展到“以人民为中心”

国家权力从人民手中产生,这就决定了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要切实完成它在现代化内部建设中的使命,就必须在现代化中同时实现两大使命:一是保证人的至高无上以及人的自由发展可能;二是保证现代化建设能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14]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化人民主体意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基本权利。

“人民”一词在总数量上不断发展。而“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则分别见诸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是党对人民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另外,“人民民主”匹配较为平稳。这些关键搭配的频次越来越高,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以“三个有利于”为准绳,把人民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党的十四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15]党的十五大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6]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完善、更具吸引力与凝聚力。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逻辑角度看,“人民”和“人民民主”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党制定政策、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

(二)现代化建设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递进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79 年,邓小平从中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出发,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随着改革开放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更加全面。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完善。从“现代化国家”到“现代化强国”的水平“质”变过程,虽仅有一字之差,从根本上将“现代化强国”与一般性“现代化国家”相区别。

一方面,实现现代化内涵横向“量”的扩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依次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演进,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现代化内涵横向“量”的扩充。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水平纵向“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目标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从经济领域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达到“物质文明”的 “全面提升”。从政治领域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并且文化、社会、生态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丰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量”与“质”实现了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同步飞跃。[17]

(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从“两大文明”“三大文明”发展到“五位一体”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次的“集大成”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的概念,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两大文明”逐步发展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是基于本国实践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性。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在总任务的要求下,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8]。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三位一体”战略目标。在十六大报告中加入“社会更加和谐”这一主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深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格局的初步形成[19]。而后,党的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进行了第三次设计,正式形成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20]从党代会层面上探索党的现代化战略布局变化,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局部到整体、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认知过程,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日益丰富、日趋完善的历程。

表5 九份党代会报告中“现代化”在报告中不同部分出现频次

表6 “现代化”关键搭配词汇词频表

(四)现代化建设重点从“教育现代化” “军队现代化”转向为多种现代化并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主张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囿于“四个现代化”[21]。

根据词频显示,“军队现代化”的数量非常高,并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实践中走来,对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意义有深刻地认识。在这一历史形势下,“国防现代化”这一概念不只存在于党代会的报告中,而且频繁地被大众所采用。除了“国防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宏观表述外,还包括“现代化军事工业”“现代化装备”等具体运用。其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就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来推动经济增长。以及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外,教育现代化、计算机科学与工业现代化都属于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们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的。”[22]中国只有走“并联式”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摆脱国际科技链条的末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发展。

结语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汇聚,也是考察中国共产党思想变迁最准确、最权威的现实依据之一。与此同时,运用文献计量与比较分析等方法,我们能够更加直观而准确地领会现代化话语体系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化话语体系所具有的深层本质有所了解与领悟。

对十二大到二十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变迁进行文本计量分析可知,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是一个持续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转变,一方面,包含了对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如关于社会发展实践变化的判断和定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世界发展的中国期待,如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实证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破除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不仅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话语壁垒;同时,也为后发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案。

同时,从现代化的创新层面来看,西方文明对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财富和环境的强烈分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在资源不足、工业落后的基础下,具有后发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发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的政治目标,标志着五大文明的和谐发展,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样态,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发展和文明形成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借鉴。

猜你喜欢

党代会话语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