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干预手术后呃逆临床疗效的RCT研究

2024-01-04涂店红欧阳骞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4期
关键词:耳穴例数药物

涂 娟 涂店红 欧阳骞

(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二病区,江西 南昌,330029)

呃逆,即膈肌痉挛。该病表现为喉咙处出现呃呃连声,不能自制。当连续发作时间48 h,则为顽固性呃逆[1]。尽管导致呃逆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手术后继发出现呃逆还是较为常见[2]。手术后出现呃逆影响术后的康复进程,延缓伤口的愈合,严重者会影响患者情绪,导致其出现焦虑或者抑郁[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个体差异较大,获得疗效不同,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因此需要进一步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手术后呃逆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例如腹部手术,呃逆的形成可能与术中刺激膈神经,诱发膈肌发生痉挛,水电解质失衡,术后因切口疼痛及置管等多种原因有关。也有中枢原因导致呃逆,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脊髓高位损伤和炎性反应等刺激呃逆中枢,释放异常信号产生膈肌痉挛或不自主运动。中医学认为,术后呃逆为气血不足、气血瘀滞、脾胃受损或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其病位在膈,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尽管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用非药物治疗技术,如针刺、电针、经皮神经电刺激及穴位刺激等替代止吐药物的研究。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研制干预方便、效果持久、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选择耳穴揿针作为治疗手术后呃逆的主要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 年9 月—2022 年9 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施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0 d 内出现呃逆症状的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 例,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39~71 岁,平均年龄(48.70±16.25)岁;手术部位:头颈部手术12 例、胃部手术11 例、结直肠手术7 例;呃逆持续时间2~8 d,平均(3.22±0.90)d。对照组30 例,其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49.36±17.60)岁;手术部位:头颈部手术13 例、胃部手术9 例、结直肠手术8 例;呃逆持续时间 3~7 d,平均(3.01±0.86)d。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分布、手术部位、呃逆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江西省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慢性呃逆的诊断与治疗》[4]中呃逆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5]中呃逆的诊断标准。患者术后出现呃逆,且呃逆症状持续48 h 以上;②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③年龄18~75 岁,性别不限,无对照组药物过敏史。

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沟通障碍、认识功能障碍者;②晕针或不接受针刺治疗者,治疗部位皮肤有破损、血肿、感染、皮疹者;③严重过敏体质者;④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或并发症需紧急治疗者。⑤中途退出者。退出(脱落)标准:受试者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提出退出临床试验;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反应者;病情恶化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者;受试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者,不宜继续进行试验;临床医生认为有其他情况而应该中止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健康宣教,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去除诱因,做好日常护理和饮食护理等。

试验组采用揿针耳穴治疗,选择的主穴有耳中(膈)、胃、神门。配穴采用交感、皮质下、相应点(手术点或患病器官的反应穴位)。每次选3~4 穴,先用碘反复消毒两侧耳穴,用0.5 寸毫针刺入一侧耳穴,留针并间断行中强度捻针治疗,呃逆明显减轻或停止后用镊子夹住揿针刺入另一侧主穴,再用6 mm×6 mm 方块橡皮膏固定,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数次,以有痛感为佳,先侧耳穴可出针。揿针1 次/3 d,3 次1 个疗程,6 次2 个疗程。

对照组对症采用化学合成药物肌肉注射治疗,如利他林10 mg 等。上述治疗均1 次/d,连续治疗20 次评估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①呃逆频率定义为以平均每天每小时呃逆最多次数;②起效时间定义为受试者开始接受治疗,到呃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间隔时间明显延长的时间段作为起效时间,以h为单位;③呃逆症状评分,依据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的呃逆症状积分表。0 次/d 计0 分;呃逆≤5 次/h,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患者进食者计3 分;(6~10)次/h 或≤5 次/h,但患者难以耐受,影响进食者计6分;>10 次/h 或≤10 次/h,但不能进食或呃逆时伴胃食管反流者计9 分。以每小时最高呃逆频率计算。

1.5 疗效标准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7]中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评分减少6 分以上或呃逆消失,治疗后2周无复发;有效:症状评分减少3 分以上或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治疗后2 周内偶有复发;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均无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呃逆频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呃逆频率为(11.20±0.58)次,对照组治疗前呃逆频率为(11.35±0.46)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呃逆频率为(2.60±0.47)次,对照组为(5.21±0.5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揿针耳穴治疗手术后呃逆在减少发生频率方面优于对照药物组,见表1。

表1 两组呃逆频率比较 (±s,次)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0 11.20±0.58 2.60±0.47对照组 30 11.35±0.46 5.21±0.50 t 1.249 22.320 P 0.270 0.0001

2.2 两组止呃起效时间、治愈时间比较

试验组止呃起效时间为(3.36±0.22)h,对照组止呃起效时间为(4.65±0.31)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止呃治愈时间为(34.85±0.47)h,对照组为(45.21±0.50)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揿针耳穴治疗手术后呃逆起效和治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药物组,见表2。

表2 两组止呃起效时间、治愈时间比较 (±s,h)

组别 例数 起效时间 治愈时间试验组 30 3.36±0.22 34.85±0.47对照组 30 4.65±0.31 45.21±0.50 t 18.580 82.690 P 0.001 0.001

2.3 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呃逆积分为(8.20±0.24)分,对照组治疗前呃逆积分为(8.31±0.3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呃逆积分为(3.72±0.33)分,对照组为(4.50±0.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揿针耳穴治疗手术后呃逆在减少发生频率方面优于对照药物组,见表3。

表3 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0 8.20±0.24 3.72±0.33对照组 30 8.31±0.32 4.50±0.28 t 1.510 10.120 P 0.130 0.001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显效20 例,占66.67%;有效6 例,占20.00%;无效4 例,占13.34%;对照组显效15 例,占50.00%;有效4 例,13.34%;无效11 例,占36.67%,采用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揿针耳穴治疗手术后呃逆临床疗效优于对照药物组,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呃逆是由于膈肌和相关肌肉群突发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所引起。本病为神经反射活动,受到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其反射弧向心路径为膈神经、迷走神经及第6~12 胸交感神经向心纤维,中枢为第3~5 颈髓膈神经、呼吸中枢、延髓网状结构与下视丘间互相作用。手术后引发呃逆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中枢因素,也有周围神经因素[7]。但是不论哪种因素,尽快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消除呃逆是临床护理最为关键的步骤。否则顽固性呃逆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8]。呃逆往往会加重患者的伤口疼痛,影响患者休息,使其情绪不稳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查找呃逆发生原因,进行对症处理[9]。

临床针对手术后顽固性呃逆治疗的方法较多,包括行为干预、神经阻滞疗法、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西药治疗等[10]。最常用的还是药物治疗,目前主流的有利他林、加巴喷丁、利多卡因等,但是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加巴喷丁耐受性虽然好,但是易发生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眩晕、行走不稳、疲劳感等。因此要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积极治疗手术后呃逆。

中医学认为,术后呃逆的关键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应以调理气血、和胃降逆为主[11]。本研究纳入的受试者,往往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病机虚实夹杂。实者大多由于手术损伤胃络,致胃气上逆,气机升降失调,气血瘀滞所导致;虚者则由于术后或肿瘤所致正气亏虚,耗伤胃阴,损伤中气,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引发。针刺是中医治疗术后呃逆的重要手段。揿针也称为埋针法,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促进经络气血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起到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12]。通过耳穴贴压可以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且作用持久缓和,操作简单,是治疗术后呃逆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所选耳穴耳中,又称膈,迷走神经点,可以解痉降逆,止呃止呕,是治疗呃逆的主要耳穴;胃能和胃降逆;神门能安定心神;交感可以抑制膈肌兴奋;皮质下能抑制大脑皮层兴奋,均可起到抑制呃逆的作用[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呃逆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止呃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揿针耳穴用于手术后呃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呃逆程度,且起效快。当然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且投入人力资源有限,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纳入更多样本,针对中医自身特点,在证候分型、整体观念,给予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促进更为高质量研究的产生。

猜你喜欢

耳穴例数药物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