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研究
2024-01-04赵彦博
赵彦博
一、积极心理品质概念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研究,吴九君(2014)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表示,积极品质属于一种较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其产生的基础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教育。盖笑松(2019)认为积极心理品质能促进个体发挥出优势潜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体验到积极情绪,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能使学生更有效的投入到学习中。塞利格曼被称作积极心理学之父,“积极品质”这一概念是他在2002 年所提出的,而且在接下来所开展的研究里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就由这一词汇代表。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研究,学者孟万金,官群(2009)在中国大学生中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涵盖有:人性维度、超越维度、节制维度、智慧与知识维度、勇气维度、公正维度。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因子研究,学者周炎根(2013)所持有的观点是,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合理的归因方式、良性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应对方式等机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张冲等学者(2012)在研究借助《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以中职学生为对象开展了研究,进而为如何培育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供了相应指导意见。关于团体辅导研究,樊富珉,何瑾,贾煊(2020)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经由彼此间互动而产生相互的个人集合。关于团体辅导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余欣欣,李山(2012)认为对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育,能够适度减轻教师所面对的职业压力,让教师的身心更加健康,使老师在工作过程中更具有幸福感与获得感。
总而言之,现有的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集中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师范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较少。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提升的研究较少。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通过《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了解江苏省内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现状,并为后续课程干预提供依据。
本次研究中在该院校随机选取两个班级当做对照组与试验组,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的方式来对比两组间的同质性对比,接着开展数据处理,并对数据处理结果加以研究,研究表明,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方面不具有差异性,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大致具有相同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本次试验需要6 周时间完成。实验班A 班开展6 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对照班B 班在此期间内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只讲解常规心理课程,结束后。进行后测分析,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对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影响。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江苏省内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来开展研究,研究对象包括324 名女生、79 名男生,具体见表1 所示。数据处理与分析均借助spss21.0 完成,了解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表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二)研究工具
本文研究基于《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2009年由我国学者孟万金和官群编制。
该量表涵盖了6个类别的积极心理品质,具体是超越、节制、智慧和知识、勇气、仁爱、公正。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点计分方式。由选项“非常不像我”至选项“非常像我”各自为1-5分,它是目前我国在积极心理品质测量方面最具有先进性的工具。研究对象根据量表所得到的分数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本次研究里,该问卷的信度为0.922。
四、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方案规划
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包含智慧与知识维度,公正维度,勇气维度。第二次团辅,干预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包含智慧与知识维度,勇气维度,仁爱维度。第三次团辅,干预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包含仁爱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第四次团辅,干预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包含公正维度,超越维度,仁爱维度。第五次团辅,干预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包含超越维度,勇气维度,智慧与知识维度。第六次团辅,干预的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包含仁爱维度,超越维度,节制维度。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描述统计
为确保调研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在发放的409 份调研问卷中剔除6 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03 份。在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该校师范生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总体水平较好,平均分处于0-5 分(M=2.23,SD=0.50)范围内波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佳。T1(智慧与知识)
M 值2.29SD 值0.56,T2(勇气)M 值2.12SD 值0.57,T3(仁爱)M 值2.18SD 值0.55,T4(公正)M 值2.15SD值0.56,T5(节制)M 值2.35 SD 值0.59,T6(超越)M 值2.27SD 值0.62,积极心理品质(总分)M 值2.23 SD 值0.50。
(二)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分数的同质性检验
在实验准备阶段,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积极心理品质六个维度得分进行同质性分析,可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积极心理品质的六个维度的得分均未呈现出明显差异,可以得知两组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相当,可以进行研究分析。
(三)实验前后实验组在各个维度的差异检验
对于实验班,将研究前后的积极心理品质的6 大因素开展独立样本t 检验加以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根据下表能够发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加以培育以后,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等因子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如表1 所示。
(四)实验前后对照组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对于对照组B 班,对研究前后的积极心理品质的6 大因素开展独立样本t 检验加以分析,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品质的6 大因素不具有显著差异性,这意味着,对照组B 班在未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干预训练前后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六、分析与讨论
(一)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现状描述统计
目前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态,使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得出,本校师范学生的平均分是2.23,这意味着本校师范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较好。总体而言,本校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较好。相对了解超越、节制、勇气、知识、仁爱、公正这6 大因子。从整体来看该校师范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笔者认为和学校的心理文化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更用心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二)实验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前后测结果对比
根据表1 的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组学生前后积极心理品质在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等维度上有着明显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在不同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揭示,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这一提升不仅体现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强,还涵盖了智慧与知识、勇气等多个关键维度的积极变化。这些结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突显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潜力与价值。总的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手段和工具,帮助学生所有的心理品质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并且使其在积极心理品质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正是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着重关注和优化的方向。
(三)对照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情况前后测差异分析
根据分析得出,以对照组为对象,分析其前后测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差异,就此得知,在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方面,两组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意味着未接受团体心理辅课程学习的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变化不明显。
七、培养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师范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肩负着传播知识,塑造人格的重任。从现实意义角度看,师范生的个人素质和心理品质状况,无疑会对未来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师范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状况。若师范生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则能够带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引导和培养师范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变得至关重要。
(一)完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内容
强化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既要有针对性地表现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更新上,同时也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展现出系统性与科学性。极大提升了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和水平的提升,不仅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能通过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来实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课有效提高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师范生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需深层次的心理资源。并对其价值观、世界观产生良好影响。
(二)重视家庭教育引导作用
优质的家庭教育能确保孩子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体现在心理品质及个性塑造上。更具体地说,树立正确、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并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对于师范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有着微妙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家校合作共育积极心理品质。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大学阶段,学生处于自我认知逐渐增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心智逐渐成熟。因此,父母或监护人在与他们互动时需要采用更为开放和富有理解力的方式。传统的权威式教育方法应该被避免,因为这往往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此相反,家长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沟通模式。这意味着父母不应仅仅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可以信任的伙伴。在这种关系中,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培养。这种平等对话的核心在于正面评价和理解。父母应该定期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而不仅仅是关注问题或错误。通过积极的反馈,学生将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建立更强的自信心。
(三)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培养师范生积极品质
大学思政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创新教学方式,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各种策略,如心理鼓励法、暗示法、优点放大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丰富他们积极情感体验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将采用探讨与研究式教育法和启发式教育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塑造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性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