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溯
2024-01-04赵春雨
赵春雨
政治生活离不开意识形态建设,迈克尔曼将国家权力分为了四种理想的类型,其中一种就是意识形态权力,而在他认为的权力发生的时代性或次序里,最初发生效力的正是意识形态权力。相似的,韦伯认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不仅是技术、生产力,还有文化即思想观念。现代世界与其说是物质力量的竞争,不如说是精神力量的较量。今天我们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即国家权力和国家能力,不但要看经济权力的满足能力、政治权力的强制力,更要看意识形态权力的状况[1]。存在决定意识,根据不同时期对存在的不同认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呈现不同的局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导向,斗争夺取,理论引导
(一)大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激荡,西方各种“主义”“学说”如百家争鸣一般,吸引大批中国先进分子信受奉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从此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在共产党成立前,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这样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就已经开始着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开始了最早的关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启蒙。这一时期,开设了许多工人夜校;翻译和出版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创办了大量进步刊物,例如五四之后的《新青年》就成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这样的影响下,当时国内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同时也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一系列论战(如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不断壮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紧相融。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积极努力地争取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权。尤其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要求共产党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党的一大成立了中央局,李达任宣传主任,专门负责宣传工作,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央局先后创办了最早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以及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对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配合党的宣传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大正式制定并明确提出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清了敌友这个首要的革命问题,为意识形态建设明确了方向。
大革命后期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共产党丧失了革命斗争的主动权,造成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样的惨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党员数量断崖式骤减,各地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党内思想开始混乱。但这一时期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使党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由于当时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毛泽东也深刻认识到农民将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936 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指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全国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中国共产党深入广大农村地区,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时期,针对当时党内、军队内各阶级成分的存在,党员思想的混乱。1927 年的三湾改编,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指挥枪”“连队建支部”“官兵平等”等一系列全新的治军方针,并将由农民和旧式士兵组成的革命军改造成新型的无产阶级人民军队,从而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1929 年古田会议通过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在三湾改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一个无产阶级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同时再次强调了红军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担负起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正式确立起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后来,毛泽东还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以及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深刻地阐释。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党领导革命斗争以来的实践经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揭露了“左”“右”倾思想错误的根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深刻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为了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造成的党内长期思想混乱的局面,1941年开始,以延安为中心,全党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如果说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当时党内的生存问题,那么延安整风做到了党内思想上的统一,在全党中建立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巩固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全党的团结与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强调“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3]党在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用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1942 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4]”文艺座谈会之后,根据地用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宣传了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代表性的就有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白毛女》,不仅在当时的解放区引起强烈反响,至今也是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掌舵,破旧立新,探索前行
(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新中国的建设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同样需要全面的破旧立新。面对建国初期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任务,1950 年5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的重要文件,要求党内由上而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革命和建国后领导干部中滋生的骄傲自满情绪,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此外,资产阶级的腐蚀和影响仍在国内和党内蔓延,一些不法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行贿党政干部进行违法活动,致使有的干部堕落变质。为此1951 年到1952 年党中央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党和国家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得到了很大的肃清,对旧社会的不良风气和资产阶级的腐蚀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抵抗,对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起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终于迈上了社会主义的新前景。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双百”方针,“双百”方针充分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将艺术和科学从一切不利于发展和进步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5]”八大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以及以此为主题的旨在创造一个“六有”局面的1957 年整风运动,都是对八大路线的丰富和贯彻,同时也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开放时期——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特色改革
(一)拨乱反正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建立起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党内了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遇到的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二大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提出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将矛头指向中国。此时在国内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新旧体制交替,市场经济体制刚开始起步,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持续不断,这一切变化都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市场”和“计划”之间的非对立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事业“三个有利于”标准,拨开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重重迷雾,为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摆正了风向标。苏联解体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丰富的论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二十一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赋予了新世纪意识形态建设新的内涵,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建设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始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其注入新内涵,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