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探析
2024-01-04孔庆胜
孔庆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党的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前进方向。现如今,各个民族地区已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国全面培养、提升、巩固和发展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图景进行了分析,从而探析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对推动民族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团结工作中所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由古到今的理论革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进行的新的探索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民族社会的发展方向,而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图景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开拓创新、坚持不懈、赓续前行的一个写照。
(一)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决定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性
民族地区的共同历史记忆是由历史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记忆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打破原来的族群界限,形成的各个民族的集体记忆[1]。共同的历史集体记忆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因此产生了血脉相连的情感认同。这种历史集体记忆已经将共同体意识注入民族关系中,并产生了最自然的情感认同。同时,这种情感认同与集体记忆通过各种文献、历史遗迹薪火相传,形成全民族共同的文化标记。在这种共同的文化氛围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族人民提供了一种共享共生的价值导向,即便是面对近百年来的外敌入侵,中华文化也保持着自己独立、持久的文化记忆。同时,共同的文化记忆反映了中华各民族的心有灵犀,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赓续[2]。因此,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逐渐形成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所在。
(二)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决定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现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正确理解民族地区的地位,方能更深刻地了解民族地区应如何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必须把民族地区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才能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的判断,正确定位民族地区的历史方位。民族地区目前依然存在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国家安全等问题,各类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给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民族地区在新时代下,必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实现民族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4]。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中,民族地区依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党中央在进行科学把握后,作出了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就是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路去解决这些风险和挑战。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地区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课题是极为必要的。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蓝图决定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期性
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民族大融合是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核心,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也必将进行更加契合的交融,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出更加卓越的成效。民族地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希望,但民族复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与塑造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一方面是要对世界格局变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多重性、阶段性等特点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提升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阶段性的战略部署,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永恒主题,贯穿于新时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整个过程之中,保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前进的巨轮步调一致。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就偃旗息鼓。为此,在民族地区实现复兴的过程中,更要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途径。从长远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重而道远,民族地区需要与全国一道共同努力、奋发进取。
二、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一)强化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从决策的层面来看,首先,中国共产党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手段及媒介,广泛听取民族地区的意见和建议,听取民族地区人民的心声,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坚强保障。此外,政府制定的民族地区政策要尽量保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进行重大的改变和调整,同时对过去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归纳宝贵经验,真正让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群众带来福利,得到民族地区群众的认可。在执行的层面来看,各级党组织要正确认识和贯彻党中央关于民族区域发展的方针政策,保证理解和宣传到位。在与民族地区群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并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风俗习惯,做到换位思考,用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民族地区的基层组织中,要把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做到科学有效。在监督的层面来看,纪律监督是保障政令畅通的有效手段,要做好对各级党组织的监督考察,对违法违规现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党的政策不变形、不走样。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民族地区的方针政策才能汇聚民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在民族地区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增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民族强盛则文化随之强盛。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认同。要提高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认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教育。在民族地区开展团结进步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民族地区虽然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文化、风俗、语言等方面存在多样性,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中华文化却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二是要把民族地区的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促进其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充实和创新。
(三)夯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物质作为保障,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这就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基础。首先,要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发达地区的供应,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民生物资的有效供给,并努力保障供给的多样性,同时保障好涉及民生物资的价格以及质量。其次,要保障好物资存量,使民生物资得到合理分配。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政府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保证群众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优先解决。总之,民族地区要对民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水平得以提高。
(四)发挥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我们要发挥好其制度的优越性,并对其进行持续完善。一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保证国家的政令畅通,又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点,确保各个民族和谐共存。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出现了民族聚居和民族散居并存的现象。因此,要保障民族地区群众的合法权利,确保民族地区群众都能享有同等的民族区域自治权,也就是既要保障聚居的民族,也要对散居的民族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他们享受到自治的权利。二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民族地区要将依法治国的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结合起来,实现国家法律与自治地区法律法规相互融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础上,既要讲究原则又要讲求实际。在处理特殊问题时,要坚持立足于现实。在公共服务、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依法治国方针政策之中。此外,在处理相关少数民族法律事件过程中,要本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科学合理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开展工作,持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结语
铸牢民族地区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通过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全国各民族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人民大众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积极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与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进步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维护祖国边疆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体支撑,唯有遵循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频共振的逻辑关系,做到各民族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