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4-01-04王贝贝郭丽叶刘姜倩郭露露王树超
王贝贝,郭丽叶,刘姜倩,郭露露,王树超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浙江杭州 310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神经内外科,浙江杭州 310000
心脏骤停是机体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动脉搏动消失,从而导致机体中重要器官缺血缺氧[1]。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主要急救措施,其能够促进机体器官缺血后再灌注,缓解机体组织中缺血缺氧所带来的损伤,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2]。因机体心脏骤停可带来一些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在复苏后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尤为重要。针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3]。参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红参和附子,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可保护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脏器功能,缓解心肌缺血造成的再灌注损伤[4]。本研究拟探讨针刺联合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脏骤停相关诊断标准[5]与《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6];②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建立≥48h;③临床资料完整;④临床治疗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障碍者;③具有多种外伤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904-0900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承诺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呼吸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针刺组患者给予针刺疗法,选取百会、水沟及双侧内关,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25×25mm×20支),百会采用捻转补法,沿皮肤平刺13~25mm,留针30min;水沟采用雀啄法,至患者出现眼泪或眼球湿润为止;双侧内关直刺13~25mm,采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1min不留针。每日针刺1次。联合组患者在针刺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1020664,生产单位: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ml]静脉注射,20ml/次,每隔15min注射一次,5次/d,第2天开始使用参附注射液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30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7d。
1.3 指标观察
1.3.1 脑损伤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d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5ml,3500转/min离心20min,留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待检。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1.3.2 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分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总分30分,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
1.3.3 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d后,采用连续排血量监测技术,监测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
1.3.4 临床疗效 疗效的评定主要参考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7]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8]。GCS总分15分,评分越高患者昏迷症状越轻。APACHE Ⅱ总分71分,主要从患者的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表示越严重。
1.3.5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损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100β和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100β和NSE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的S100β和NSE水平均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损伤指标比较(±s,μg/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损伤指标比较(±s,μ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S100β NSE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刺组(n=50) 1.36±0.29 0.81±0.19* 35.67±4.24 17.36±2.83*联合组(n=50) 1.35±0.31 0.46±0.22* 35.31±4.03 10.14±3.25*t 0.167 8.514 0.435 11.847 P 0.868 <0.001 0.664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MMSE评分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和MMSE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和MMSE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针刺组(n=50) 25.14±3.47 16.28±2.29* 14.14±3.17 21.28±4.29*联合组(n=50) 26.32±3.21 10.38±2.25* 14.32±3.21 26.38±3.25*t 1.765 12.995 0.282 6.700 P 0.081 <0.001 0.778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CVP、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CVP和MAP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HR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的CO、CVP和MAP均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HR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 05;1mmHg=0.133kPa;1cmH2O=0.098kPa
组别 CO(L/min) CVP(cmH2O)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刺组(n=50) 2.68±0.65 4.18±0.88* 4.92±0.75 7.65±1.10*联合组(n=50) 2.64±0.52 5.37±1.24* 4.89±0.72 10.27±1.42*t 0.340 5.534 0.204 10.314 P 0.735 <0.001 0.839 <0.001组别 MAP(mmHg) HR(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刺组(n=50) 53.15±4.21 72.65±5.37* 122.18±20.62 93.92±15.81*联合组(n=50) 52.32±4.36 89.28±6.30* 123.28±20.71 71.67±12.96*t 0.968 14.205 0.266 7.696 P 0.335 <0.001 0.791 <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和APACHE Ⅱ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和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APACHE Ⅱ评分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APACHE Ⅱ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和APACHE Ⅱ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和APACHE Ⅱ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GCS评分 APACHE Ⅱ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针刺组(n=50) 4.34±0.47 9.28±1.29* 26.68±3.01 15.24±2.64*联合组(n=50) 4.29±0.41 12.38±2.25* 27.07±3.45 12.98±2.35*t 0.567 8.452 0.602 4.521 P 0.572 <0.001 0.548 <0.001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针刺组(χ2=6.453,P=0.011),见表6。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危急状况,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导致心脏骤停事件也逐年增加[9]。心脏骤停主要表现为意识逐渐消失、心脏跳动暂停、瞳孔放大,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骤停的主要措施[10]。通过心肺复苏,患者恢复血液循环,缺血部位再灌注,但也可能发生脑功能及神经系统受损等情况[11],为避免发生不可逆损伤,临床中应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针刺在我国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刺相应的穴位可改善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功能受损和认知功能障碍[12]。针刺常用穴位为百会、水沟及双侧内关,针刺内关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减少心律失常并调节神经中枢[3]。刘永飞等[12]研究发现针刺疗法有脑保护作用,可减轻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姜春雷等[13]发现针刺治疗可提高心肺复苏后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参附注射液主要由红参和附子组成,是经过现代工艺加工而成的静脉注射剂。红参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人参皂苷可扩张机体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还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14];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其可改善心肌供血,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脏器循环血量,减轻机体因缺氧而造成的损伤[15]。因此参附注射液可保护机体脏器功能,缓解机体损伤。何仲瑾[16]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可提高心肺复苏疗效,稳定血流动力学。饶欣等[11]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可减轻脏器损伤,对脑、肝等功能有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针刺组,说明二者联合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S100β和NSE是脑损伤的相关指标。S100β是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中的结合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清S100β水平较低,当中枢神经受到损伤时,S100β从脑脊液中释放入血,S100β浓度增加[17]。NSE存在于脑神经细胞中,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当脑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时,大量的NSE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扩散到血液中,使得血清中NSE水平升高,检测NSE水平可反映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18]。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S100β和NSE水平均显著低于针刺组,说明针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可降低S100β和NSE水平,改善患者的脑损伤,同时亦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可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和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