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编寄语

2024-01-03杨丹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别共同体学科

2022 年9 月13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正式将区域国别学设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进入快车道。

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之学”;是以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形成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未来的全球观,增进国际理解,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之学”;是以学科融合、中外融汇、古今贯通、知行一体为特征,构建学科发展新生态的“时代之学”。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国际传播学、国际组织研究有着共同的时代使命,有密切的学理关联,都是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增长点。区域国别是国际组织的基础节点,国际组织是区域国别的联结纽带,共同形成全球治理的基本框架。区域国别研究能够提升国际传播的“对象感”,国际传播能够促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知行合一,它们都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学术支撑。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和国际组织共同形成了“三国”的学科战略增长点,塑造着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国别学面临着新学科共有的学科本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研服务体系构建的挑战。作为多学科、多领域、多区域(或国别)的经世济用之学,区域国别学还面临着“五度融合”的挑战,即全球覆盖的广度、长期研究的深度、学科融合的强度、需求响应的速度、交叉印证的精度等难以兼顾。这就需要以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共建中国区域国别学。

要做到全球覆盖的广度,一个高校单独做不到,共同体可以做到;长期研究的深度需要“养士三千”,单个机构难以实现,共同体可以实现;学科融合的强度,需要区域国别研究和学科研究双向赋能,光靠外语类高校做不到,多学科共同体可以做到;需求响应的速度呼唤咨政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高校各有优势,共同体可以实现全国协同;交叉印证的精度需要打破语言、国别、理论、方法等边界,尤其是需要跨语言和大数据工具,共同体可以提供交叉融合的公共产品。

为破解学科发展瓶颈,推动“五度”融合,需要培育学科新生态,发展学科共同体。需要以平台化、网络化、分部式的组织方式整合全国乃至全球学科资源。共同体要尽力提供学科公共品,如高效的语言服务平台、完备的数据资源平台、权威的成果发布平台、便捷的全球学者协作网络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是中国大学中最早致力于国别区域跨学科研究的高校之一。目前,北外获批开设了101 种外语,设立了44 个区域国别和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了23 所海外孔子学院。面向未来,北外将深耕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和全球治理三大领域,实现研究视角从“对象国”到“全球”的转换,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从“广泛的国别化”向“深度的全球化”迈进,促进本国研究、国别研究、区域研究、全球研究的相互印证、贯通发展,深化开放、共享、高效的交流协作。我们和同行者一起倡议成立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中国区域国别学共同体,以此促进联合学科建设、联合科研攻关、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社会服务、联合国际交流,深化全球范围的学者协作、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

感谢本刊的创刊主编彭龙教授,他明确了区域和全球发展问题的办刊定位。刊物的全球治理、区域问题、国别研究、国际组织、专题研究等栏目,反映了学界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求索和关切。五年间,《区域与全球发展》作者群已覆盖近200 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率不断上升,赢得了良好学术声誉。在新的历史方位,原有的《区域与全球发展》更名为《区域国别学刊》,是办刊方向的守正创新。我们将在保留原有特色基础上,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增加新动能和新优势。

中国区域国别学建设既要有效回应国家需求,又要植根于学科发展基础,既要体现“国之大者”,也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我们要以未来定义现在的眼光,实现以下三个“超越”:从区域国别研究到区域国别学的平台超越,从传统学科建设到构建全球协作学科新生态的路径超越,从服务大国崛起到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超越。

本刊愿与诸位学界同仁和各界朋友携手努力,为实现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新跨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

2023 年1 月

猜你喜欢

国别共同体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