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双文本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3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12期
关键词:香薰老刘店主

韩延明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多年来高考语文的必考题。传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都是选择一个阅读材料,或小说,或散文,从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设置题目,这样的阅读材料称为单文本阅读模式。随着高考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高考内容和考查形式的变革在所难免。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首次突破了以往单文本阅读模式,阅读材料变为由两个文本组成,分别称之为“文本一”和“文本二”,这种呈现材料的形式就是双文本,是一种全新的命题形式。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也采用了双文本阅读形式。小说阅读突破单一文本的命题形式,符合任务群阅读的双文本形式应运而生,这类题目形式独特新颖,便于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命题形式。

一、双文本材料的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本形式,双文本与传统的单文本相比,呈现出众多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便于我们厘清文本的结构,全面把握文本的内容,精准梳理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快速适应新题型的变化,为顺利、熟练解答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选材特点

从作者、作品看,可能选择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能选择不同作者的作品,包括中外不同国籍作家的作品。从文体上看,两个文本多为不同的文体,文本一主要是小说(包括节选)或散文,文本二则多为文学评论性文章(节选);并列关系的两个文本一般都是叙述类文章,二者要么都是小说或散文,要么一个小说一个散文,要么一个小说一个回忆录。从内容及逻辑关系看,两个文本必然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交集,譬如共同关乎到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风俗等,包括相关叙述、描写或评论,文本内容相互关联,形成互补。

(二)两个文本之间的关系类型

主要有并列对比式与主次补充式两种。并列对比式是指两个文本内容相关,篇幅相当,二者在整个阅读材料中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同。如2021年新高考II卷文本一《放猖》和文本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同为废名的散文,前者描写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渲染了民俗的热闹气氛,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后者写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时让学生写荷花,写“放猖”和“送油”,孩子们“写不出”,表明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观点。两个文本文体相同,表达方式相同,内容都与“放猖”有关,篇幅长短相差无几,属于典型的并列对比式。主次补充式是指两个文本的篇幅相差很大,二者一主一副,主从关系非常明显。占主体、中心地位的材料为“文本一”,居辅助、补充地位的材料为“文本二”。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本一《支队政委(节选)》选自王愿坚的小说,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选自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回忆录。前者情节相对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支队政委刚毅的品质,篇幅约占整个阅读材料的六分之五,可称之为主体文本;后者截取了一个片段,表现战斗生活的艰苦和陈毅的乐观与幽默,篇幅占比极小,可称之为辅助性文本。两个文本文体不同,篇幅长短相差极大,属于主次关系。

二、双文本阅读的命题模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传统的单文本阅读转变为双文本阅读,文本的呈现形式明显不同,阅读量有所增大,考查的难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隨着文本形式的变化,考查内容和命题形式也相应随之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基本属于大稳定小调整。命题形式、题目数量和分值基本不变,呈现出平稳过渡的趋势。

双文本阅读通常会考查文本内容、语言特点、叙述方式、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观点分析等,一般会命制三道题目,其中一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第1题为客观题,考查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题干表述一般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分值3分,与单文本阅读相同。第2题为主观题,根据文体、内容、手法等,或考查对文本的语言特点、叙述方式的鉴赏,或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值为6分。以上两题从考点到分值,与之前的传统考题基本相同,属于“大稳定”,变化较大的是第3题。

第3题的命题往往将两个文本有机融合在一起,是一道综合性、析理性、逻辑性最强的新型题目,意在考查考生全面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围绕观点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道题目是新型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是难点,同时又是失分点。因此,必须了解命题模式,掌握命题规律,熟练答题技巧。这道题目的主要命题形式是:从文本二中提炼或摘取某种观点,要求考生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作具体分析。如2021年新高考II

卷,文本一是废名的《放猖》,文本二是废名的《莫须有先生教国语》,试题第9题是这样设计的: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题干中的“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表明一种观点,这一观点出自文本二中;命题要求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具体分析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主张的。如此命题,将两个文本巧妙融合在一起,引导考生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综合性很强,能力考级明显提高。

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准确把握材料所陈述的那个观点的具体内涵。由文本二“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可知,文本二中“小孩子的欢喜”指的是作者将“放猖”习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气天真的孩子的眼底,用儿童般纯真而敏感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非理性的直觉来体验。因此,可以从“放猖”活动过程的前、中、后期“我”的心理变化入手,筛选出文本一中能够体现“我”的心情随着“放猖”过程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关描写,然后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由文本一“我当时非常之羡慕这种小猖兵”“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使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可知,“放猖”活动前,“我”觉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内心产生羡慕之情。

其次,由文本一“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的”“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可知,原本庄重、严肃的“放猖”活动,在“我”眼里就是一场快乐的闹剧。

最后,由文本一“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可知,“放猖”结束后,“我”感到热闹过后的异常寂寞;再由“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可知,“我”再次见到昨日的猖兵时,原本神奇的猖兵在“放猖”过后回归生活,再也没有之前的奇迹和光泽,“我”有一种偶像破灭之感。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在“放猖”前、中、后期,“我”的心情经历了四次变化。作答时抓住“我”的心情变化特点,分四点进行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觉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内心羡慕;②“放猖”的习俗简直就是一场快乐的闹剧;③放猖”后要面对热闹后的寂寞;④再见昨日的猖兵时有偶像破灭之感。

有时,命题也可能要求对两个文本表现手法的异同、内容情感的差异等作简要分析,称之为“比较阅读”。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本一节选自王愿坚的《支队政委》,文本二节选自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第9题是这样命题的: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不同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弄清楚两个文本的体裁: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回忆录。然后分析题干要求,即紧扣艺术表现来比较分析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差异。小说是纯文学类文本,回忆录是纪实类文学文本。凭借常识我们知道,二者在真实性、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从真实性看,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而回忆录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可信的;从艺术手法来看,文本一运用了渲染、烘托及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本二则只有语言描写和平白叙述;从语言风格上看,文本一语言生动可感,文本二语言简洁通俗。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答案。

参考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形象具有虚构性;文本二是回忆录,具有纪实性,形象真实,不存在虚构。②文本一运用了烘托、渲染,语言、景物、心理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文本二则运用简单的语言描写和叙述手法。③两个文本语言风格不同。文本一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文学的生动性和可感性,语言具有感染力;文本二语言简洁通俗,没有过多的文学修饰。

三、双文本阅读应试策略

与单文本阅读一样,双文本阅读一般会命制3道题目。其中,前两道题与传统的单文本阅读在题型和考查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也基本相同。因此,双文本阅读备考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第三道新题型上。解答好这个新题型,要着重训练和强化提升以下四种能力:

一是阅读鉴赏能力。一般地,两个文本篇幅一长一短,内容一主一次,而且文体大多都不相同。因此,阅读文本时首先应辨清文体,然后按照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重点解决不同的问题。如:小说侧重分析人物、情節、环境;杂文侧重观点、事例、事理和语言风格;散文侧重语言、情境、意蕴,以及结构布局;回忆录侧重时间、人物、事件等和表现手法等。

二是发散联想能力。能够跨越不同文体的局限,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展开联想,找到两个文本之间的交互点,剖析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分说与总说的关系、具象与抽象的关系、理据与理论的关系、互补与印证的关系等。通过这样的多维度联想,将两个文本的内容科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找出它们的共性,实现由“二元”到“一元”的统一。

三是分析筛选能力。首先是分析题干,紧扣关键词,准确领会命题意图,把握答题方向,明确“答什么”。其次是分析文本,这是重中之重。要结合题干的表述和要求,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艺术手法、情感态度、观点主张等诸方面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然后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文字信息,确定答案的要点。

四是提炼概括能力。命题的要求已经明了,答题的思路已经明确,答题的文字信息已经找到,在此基础上,要紧扣答题方向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和规范的表达,形成答案要点。每个要点的结构符合“先观点,后陈述”的要求,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

青白瓷

戴 涛

在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那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

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同事)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的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

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老刘的情绪便越来越高涨。

走进最后一家店,老刘扫了一眼问:“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店主愣了一下答:“哦,有,在楼上。”我们随店主上了阁楼,老刘弯腰从地板上的一堆瓷器里拿起一件:“这件湖田窑的香薰什么价?”店主又是一愣,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老板,您真是好眼力!”“快说,什么价?”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老刘把店主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说:“交个朋友,我们下次还会来,一万元怎么样?”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老板,听您的,您说了算。”老刘回过头来冲着我说:“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见我不动,老刘一把将我拉到一边,说:“快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

老刘这样说,我还能有什么话。我从包里掏出了银行卡,店主见了说:“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只收现金,市场门口有银行可取现金。”

捧着买下的瓷器,我和老刘直接回了宾馆。关上房门,老刘一脸得意:“老戴,刚才不方便说,现在你听我慢慢说来。你知道我是江西人,可你知道产这香薰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老刘见我面无表情,又继续说:“你看,这件香薰呈圆球形,上面网状透雕工艺精致,单色釉,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体现了宋瓷的简洁高雅。再翻过来看,底部圈足内有典型的褐红色,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东西是什么?不瞒你说,我已经收集研究湖田窑的瓷器十多年了。”

老刘越说越激动,而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代时,即刻有些心潮澎湃了。因为我对宋代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所以我不再让老刘说下去:“老刘,我请你喝酒吧。”老刘说:“当然要请,这香薰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在两万元啊!”

回到家,我把香薰作为摆件放在了我的写字桌上,然后找來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觉得老刘说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同时我对宋瓷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开始寻找上海的古玩市场。

到了周末,我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家古玩市场,看了看它的布置图,便直奔三楼的瓷器区。一家一家看过去,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号称是明清的瓷器,先不说其真假和价格,那种花纹那些色彩就让人感觉又土又俗,所以面对热情的店主,我一路面无表情,一路哼哼哈哈,当然我的眼睛一直在搜寻着纯净的青白瓷。

我终于在一家店里见到了一件入我眼的青白瓷。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厘米的执壶,造型古朴,釉色白里透青,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这壶怎么说?”店主回:“这是宋代的,您想要?”“随便问问,我看到不了宋代,应该是高仿的。”店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我是从朋友那里拿的,进价就是五千元。”“如果你六千元肯卖,我要了。我不关心年代,我喜欢它的釉色和形制。”店主点头。

就这样,我把执壶带回了家。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薰一起摆在那里。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

后来,一个朋友来我家,见了这两件瓷器问:“真的假的?”我说:“不知道。”他说:“我帮你送博物馆用仪器测一下吧。”

测试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薰为现代。

再后来,接到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薰,开出的价格是三万元,问我卖不卖。我说:“不卖。”

(节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2年第8期)

文本二:

小小说的创作过程、心理机制与长篇、中篇小说完全不同。小小说可以说是灵感的产物。长中篇小说需要严谨的拼图构思和创作提纲,以及长期的生活、情感积累与哲理思考。而小小说常常是一闪念的心灵火花——一个顿悟、一个联想。评论家吴秉杰先生甚至提出:小小说是一种“闪光的艺术”。小小说的“闪光点”和读者的“兴奋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就形成了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和共鸣。

(节选自任晓燕《我们为什么读小小说》)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我”有对书架上的两件瓷器“看上几眼”的习惯,引起读者的好奇, 又自然引出对瓷器来历的介绍。

B.作者叙写两次购买青白瓷的经历,前后对比鲜明:有买的过程的对比,有两件古玩的对比,有店主间的对比。

C.小说结尾交代“测试的结果”,此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又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刻画老刘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再加上店主的侧面衬托,塑造出一个精明、热

心又喜欢自作聪明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侧面衬托”错,小说写店主的言行与神态,正面表现店主的狡诈、心虚以及卖出香薰后的窃喜,不是为了衬托老刘的形象;“热心”理解有误,老刘看似热心,实则为了倒卖瓷器,从中牟利。

参考答案: D

2.小说以“我说:‘不卖”结尾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认识与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不卖”作纵深思考。一万元买进的假香薰,有人出三万元收购却不卖,表现出“我”淡泊金钱、不想骗人的淳朴人格;将假香薰与执壶同放于书架上,进行对比关照,以此显示小说的文化厚重感;以“不卖”作结,斩钉截铁,既表明了“我”的态度,更引发读者思考,面对巨额利润为何不卖掉假香薰,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回味无穷。据此组织概括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①表现“我”淡泊金钱、简单淳朴的高尚人格。明明知道香薰是赝品,却不为高昂的收购价格所动,体现了“我”对简单纯粹、淳朴厚道的人格的坚守。②“我”热爱瓷器文化,执意不愿卖出香薰,而将香薰与执壶摆放在一起,一真一假,一古一今,形成古今的相互观照,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厚重感。③以“不卖”作结戛然而止,干净利落,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3.文本二提及“小小说是一种‘闪光的艺术”,小小说的“闪光点”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种“闪光点”的。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闪光的艺术”是从材料二中摘取的观点,题目要求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闪光点”的,即根据文本一的相关情节,证明小小说是一种“闪光的艺术”。文本一的主人公是“我”,陪衬人物是老刘,小说的“闪光点”是从“我”的身上体现的。解答本题,要通过老刘与“我”的对比,揭示老刘见利忘义的本性与“我”淡泊金钱的品质,凸显“我”的人性的美好,从而体现小说“闪光的艺术”。

参考答案:①老刘热心的是古玩的货币价值,是倒卖古玩,从中牟取利益。②“我”拒绝高价出卖假香薰,不见利忘义,是对老刘收藏古玩的讽刺,更是对道德底线的执着坚守。③通过老刘与“我”的对比,突出了“我”的“闪光点”,即人性的美好,这正是小说“闪光的艺术”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香薰老刘店主
带来仪式感,也暗藏安全隐患的香薰蜡烛
IQ Test
北京三里屯观夏香薰体验零售空间
有了这个助眠香薰机,二哥告别了失眠
香薰有助睡眠吗
老刘和老秦
我签什么字
老刘
这回累不着
智斗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