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探索方向和实践路径

2024-01-03曾溅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课程

一、前言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而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方式,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面对新时代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越发凸显。[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如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探索高校劳动教育的新方向和实践路径,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之间的脱节、师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支持性资源不足等,这些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2]因此,本研究将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方向和实践路径:首先,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深度。其次,通过探讨具体的实践路径,为高校劳动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最后,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它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从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以及高校劳动教育目标与价值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强调在专业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具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3]课程思政关注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4]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更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5]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实践性、个性化和动态性等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不断调整和更新。

(二)课程思政的特点

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旨在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割裂现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6]课程思政注重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7]课程思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融合性、寓教于乐、导向性和实效性等方面。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再次,通过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注重教学效果,通过各种评价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其目标与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才兼备人才。[8]劳动教育首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理解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其次,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具备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最后,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来看: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教育通过参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身心和谐。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劳动人才。[9]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德育成长、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高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实现育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育人功能与课程思政密切相关。[10]首先,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都关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课程思政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教育,能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最后,高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具有互动互补的关系。例如,可以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劳动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体验、感悟和思考。可以将课程思政的部分内容以项目或案例的形式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11]还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促使学生将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勞动教育的探索方向

为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有必要从整合劳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视角出发,探索新的方向与实践路径。本部分将就此展开讨论,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整合劳动教育与课程设置

高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形成统一的育人体系。可以通过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置跨学科的劳动教育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1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等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13]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场景。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平台等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还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应着眼于提升实践性与创新性。高校应通过情境化教学,将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生产、工作场景紧密结合,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互联网等,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提高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如开发线上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灵活的时间和空间中参与劳动实践。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劳动实践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质。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企业、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高校通过创设情境化劳动实践场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革劳动教育、开展跨学科的劳动实践项目。

(三)加强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应着力加强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觉践行能力。其次,高校应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机融合,使劳动实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最后,高校应充分发挥班级组织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将班级建设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集体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密切的师生互动,可以使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劳动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劳动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

(四)注重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内容相融合,确保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面发挥作用。其次,劳动教育应注重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的价值,通过创设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如校内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基本技能培训、实践操作课程、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等。同时,要注重课程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融合。最后,高校应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的成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奖学金评定等挂钩,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四、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种可行的实践路径是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将劳动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并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构建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通过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的尊严。因此,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更是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实现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合作的机制,比如设立公共课程,如“劳动与社会”,该课程由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讲授,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探讨,使学生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角度理解劳动。另外,也可以在各学科的专业课程中,嵌入劳动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文学课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劳动题材的文学作品,理解劳动者的生活和情感。最后,落实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既包括对学生劳动技能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的评价,评价结果应该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深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与发展

教师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对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首先,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应重点关注劳动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理解并认同劳动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种劳动,对劳动持积极正面的态度。通过专业培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为学生提供引导和支持。其次,教师的专业培训还需要关注劳动教育的方法和技术。这包括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和实施具有劳动特色的项目和活动,如何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劳动表现等。通过专业培训,教师可以掌握更多的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队伍的发展也是劳动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队伍的发展不仅包括队伍数量的扩大,更包括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学校应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比如教育研究、教学观摩、学术交流等,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持续优化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

(三)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劳动教育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手工劳动,而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全面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是学生获取实践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其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创新设计更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劳动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高校可以尝试引入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PBL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真实的劳动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校园环境改善、社区服务等劳动项目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高校可以试行“劳动教育+X”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例如,“劳动教育+服务学习”模式,学生通过为社区提供服务,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体验劳动的价值。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模式,在实践劳动过程,提升创新能力和企业精神。

(四)强化劳动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理解和体验劳动的价值,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首先,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实习实践。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劳动技能,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此外,学校应该将实习实践纳入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认识到实习实践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企业具有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和技能,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真实的案例和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劳动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最后,学校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合作研究项目也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校劳动教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探索方向和实践路径。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和课程中,构建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精神。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实践活

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高校劳动教育应紧密结合就业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欧阳丽.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J].教育导刊,2023(04):11-17.

[2]王荟荟,李芊,林伟,王志冰.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J].经济师,2023(04):203-204.

[3]葛晨光,朱清慧,张水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25-28.

[4]潘萍,吴妙芳,青永红,王丽娟.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构建和思政元素选择的思考[J].中國继续医学教育,2023,15(06):146-149.

[5]王星月,苏琼,梁俊玺,蒋楠,康淑荷,王彦斌.“大思政”背景下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01):79-86.

[6]刘红.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探讨——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J].外语电化教学,2023(01):102.

[7]段益.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以《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课程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01):91-96.

[8]李金平,何潇,王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四维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1):110-112.

[9]赵明霏.从劳动创造性到创造性劳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J].山东工会论坛,2021,27(05):1-8.

[10]黄绍绪.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与路径[J].巢湖学院学报,2021,23(04):144-149.

[11]苗国强.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下的劳动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4):12-15.

[12]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96-101.

[13]卢双盈.高校劳动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4):53-57.

[课题项目: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研究”(2021GXSZ162),主持人:曾溅。]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