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强国目标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索

2024-01-03郑明如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强国工匠技能

郑明如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具体而言,教育强国包括学术强国和技能强国两个层面。其中,技能强国是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打造技能强国是将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生产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2]技能强国离不开社会各层次技术人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对技艺的钻研,即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努力破解高职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引导并促进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已然提高到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借势快速提升,为我国现阶段技能强国目标建设提供助力。因此,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理论含义与实践意义,采取相关措施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对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知识与技能兼顾、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工匠,是指具备某一技艺专长的人员;精神,是指人表现的一种态度或心理状态。工匠精神是指劳动者的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在创造和制作产品过程中展现出对工作的热爱、一丝不苟的精神、敢于创新以及乐于奉献的态度。其中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这种精神蕴含着创新、敬业、钻研等高贵品质,对人的工作态度和素养改善有着积极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如果能在各方面更好地强调工匠精神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培养他们钻研技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将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1.国家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站上新起点,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之前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以更高视角、更大格局对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和總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强调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赢得国际竞争必备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加工业和制造业必须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而提高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关键,这不仅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员,还要依靠许许多多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从业人员。职业院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与时俱进数字型技能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提升自身在这个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改革转型、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中国加工制造业转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2.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

目前,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而言,学科基础普遍较差,不少学生在既往的学习生涯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与成绩都偏弱,而且大部分高职学生并没有具体的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也较多,无法更长远地规划自身的成长。即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工作与专业技能培训,但很多时候没有很强的融入感,学生的积极性较低,甚至出现旷课、迟到或早退等现象。例如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实训课制作案例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涉及的理论原理毫无兴趣,对操作过程也是马虎应付,缺乏对技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符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新时代党和国家要求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仅包括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科技领军人物、科学家,也包括拥有创新活力、寄托国家持续发展希望,以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劳动者大军。因此,高职教育不是机械地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渗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积极探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能在不断钻研与创新思考中提高自身职业认知能力。借助工匠精神的引导,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1.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环境

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可以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树立先进典型,所谓“近朱者赤”,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譬如开展技能之星、工匠先锋、优秀学生评选等,将优秀学生事迹张贴在宣传栏,广泛宣传。

在学习上,科任教师及学院领导要深入解读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提出的“岗课赛证”育人思想,其中,“岗”代表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课”代表课程体系,“赛”指职业技能比赛,“证”则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师要积极探索“工匠精神”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融通机制和实施路径,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地渗透工匠精神。例如,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相关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应先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将课程涉及的积极元素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引入一些行业中的典型案例,将企业的工作要求和企业文化充分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讲解本专业和相关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对于课堂上认真思考、努力钻研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树立良好学习模范,启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思考。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院在实训教学活动安排中应多组织开展以专业技能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或技能等级证书(如动画制作员)为核心的技能训练活动。严格地按照比赛或考试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为追求某个目标精益求精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严谨地完成各项工作,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深化,逐步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争取在技能竞赛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中展示良好的专业技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获奖或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树立成校园技能典型,在成功案例的表率下,促使其他学生在心中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将技能训练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赛促教,以证促教,使学生在参与实训后有机会在大型活动中磨炼考验,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触动学生思考,加深学习兴趣,发挥“工匠精神”在教学中的融合渗透效果,努力破解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瓶颈,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匠精神,提升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除了以赛促教,以证促教外,还需要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即要与“岗课赛证”的“岗”相结合,从多个方面展开交流融合,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对社会需求、企业要求、行业前景有所了解,对“工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憧憬。例如,院校可以定期开展校企合作展览,宣传合作企业的成功案例,以及在工作中涉及的技术,和现在的专业课程有什么联系,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用了什么方法克服困难……也可邀请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或者杰出校友等现身说法,分享经验,注重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强烈的责任感和技艺精湛、追求卓越等职业精神的宣传,拉近学生与优秀企业的距离,促进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有效融合与应用。

其二,院校还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企业教室,利用“双师型”的优秀教师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引入一些企业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接触专业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的项目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不断地在项目工作中钻研探索,激发个人潜力,引导创新思路,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努力践行工匠精神。

除此之外,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还可以开展顶岗实习训练。院校相关带头人通过分析专业技能人才实训培养需求后,在企业的支持下在某些时间段,如双十一、618年中大促等,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企業的实际环境中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指导教师通过真实场景对学生进行相关技术讲解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实现工匠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端正职业态度,让学生更准确地对数媒专业人才的发展进行定位,对未来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形成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3.加快一体化改革,改进课程设置,注重教师成长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有连贯的过程,要在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全方位进行渗透,这就要求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即“岗课赛证”中的“课”,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科目都是单独的,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比较片面,没有很好地衔接成体系,不利于工匠精神的融合展开。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我国严重缺乏的是有良好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顺应时代需求,加大力度进行课程一体化改革,将本专业或跨专业相关联的课程进行整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个综合性项目。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经历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会完善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同时,学生最终完成任务后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有利于建立职业认同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例如,数字媒体专业课之一——图形图像处理,应该和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网页美工、二维动画、网页设计等部分内容进行融合,通过一些项目案例着重讲解在企业实际岗位中是如何进行操作完成任务的,以及软件之间的配合、相关知识点的融合贯通。同时,注重渲染除了技能要求外,完成这个工作有什么难点,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精神。除此以外,还应开展连贯的德育工作与劳动教育课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在校园全方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今天,教师除了具备一技之长,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获取新知识。同时,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如鼓励教师下企业,开展专业继续教育、师德和师风建设活动,鼓励教师参加考证培训,参加省市比赛,参与国重省重教研教学培训等等,从不同的范围和层面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知识技能,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引导。教师只有在自身知识面和教学技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能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结语

在新时代强国目标下,务实肯干、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时代对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养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光荣使命,通过营造良好工匠精神培育环境、加强校企合作、改进一体化课程设置、促进教师成长等多个环节的把控,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专业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促使他们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05-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2]高书国,张智.技能强国:职业教育4.0时代的中国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 14(4):7-14.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强国工匠技能
高级技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90后大工匠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