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01-03郑克周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思政

郑克周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悦纳感、亲切感。亲和力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搭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应从学生需求侧出发,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着教学语言亲和力低、教学方式亲和力弱、教学内容枯燥无吸引力以及考核方式一成不变的困境,为此需要提升教师供给侧亲和力,应从提升教师教学语言亲和力、教学方式親和力和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创新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亲和力是高质量思政课堂的基础

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期待。大学生尚处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思政课堂加以善诱,发挥思政课启润心智的作用。当下“00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触路径非常广泛,他们生于一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是最标准的“网络原住民”,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可能还缺乏辨别的能力,需要思政课教师加以指引。也因如此,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途径也更为丰富,如果思政课还只是停留于理论的灌输,缺乏吸引力,那么思政课的“出勤率”和“抬头率”自然就会成为教师的痛点。

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是当下思政课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能力的论述中,提到思政工作要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的需求侧出发,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打造有理论性又不失趣味性的思政课堂,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笔者在2023年6月21日至7月1日,通过对广东省八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问卷调查》的抽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参与本次调查的980名学生中,41.84%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具有亲和力,40.82%的学生认为比较具有亲和力,16.3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亲和力,1.02%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亲和力,没有学生选择完全没有亲和力。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亲和力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受访学生对学校思政课教师授课亲和力的看法,笔者请受访学生为思政课教师讲课时情绪态度进行评价,大部分受访学生(71.4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讲课时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少部分受访学生(26.5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讲课时不瘟不火,亲和力一般。极少数受访学生(1.02%)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讲课时情绪缺乏,毫无亲和力。只有极少数受访学生(1.02%)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者讲课时情绪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授课教师的亲和力较为满意,但也有26.53%的受访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亲和力有待提高。

“所在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亲和力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多选题的数据表格,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980次。其中,选项B“语言单调贫乏,缺乏感染力”被选择次数最多,占比为45.92%;其次是选项D“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性强,缺乏趣味”,被选择次数为59次,占比为60.2%;选项E“教学方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被选择次数为36次,占比为36.73%。其他选项被选择的次数较少,占比均在10%以下。据此,教学语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主要因素。

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程度较高。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65.31%)认为其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比较新颖,贴近现实生活。14.29%的学生认为教材比较落后,部分内容已过时。8.16%的学生认为部分内容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复,衔接差。12.24%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其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较为积极的评价。从学生需求侧的角度,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是否贴合时事、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材衔接是否契合。参与调查的980名学生中,认为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和热点问题结合“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学生数占比达到了87.76%,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和热点问题结合的情况持肯定态度。另外,只有1.02%的学生认为不太好,说明少数学生对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不满意的情况。

从教师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角度来看,数据显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频率较高。其中,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39.8%和45.92%,合计达到85.72%。相较之下,一般选项的比例较低,仅为14.29%。另外,偶尔使用和完全不使用的比例均为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重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生希望的思政课考核形式这个问题上来看,认为应该以“平时表现实践作业正常期末考试”的比例最高,为38.78%,其次是“平时表现理论考核,常规期末考试”,比例为36.73%。认为应该以“实践作业多元,在此基础上综合评定期末成绩”的比例为19.39%,“平时表现实践作业”的比例最低,仅为5.1%。因此,学生更倾向于以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而实践作业的比例较低。

由此,可以总结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上普遍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是授课教师自身的课堂亲和力不高。如教学语言单调匮乏,缺乏情绪感染力、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和关注程度不高等。二是教师教学方式缺乏亲和力。如教学方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授课形式缺乏多种形式的搭配,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与适配程度不高等。三是教材的亲和力不足。往往表现为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性强、缺乏趣味、不够贴合现实、与中小学知识衔接不够紧凑等。四是思政课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往往通过期末测试与平时分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考核。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

(一)提升教师教学语言亲和力

此前提到,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语言单调贫乏,缺乏感染力”是引发思政课没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为45.92%。学者李建认为教育者的亲和性是教育者亲和力实现的基础,而这种亲和性则包括情感魅力、传授魅力、理论魅力和人格魅力。[2]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思政教育者,更需要注重教师自身的感染能力的培养,而教学语言则是搭建沟通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话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话语可能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语言输入并且也是直接决定教学计划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3]要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亲和力,需要思政课教师重视对思政课话语的使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增强自身的理论功底,不断追求创新,改变思政课堂教学语言留给学生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

笔者认为应从课前、课中、课间以及课后四方面入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语言亲和力。首先应该做足课前的“三备”工作,其中备学生是提升课堂亲和力的关键。了解每个班级学生专业背景、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班级氛围等情况,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因材施教”,才能达成教师课前设置的“三维目标”。在课中,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教学仪态与教学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是否主动调动班级学习氛围等等,在教学实施环节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思政课的教学语言是多样的,这种教学语言可以是肢体语言,如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与同学讨论问题,用贴合学生生活的问题拉近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走下讲台,也让思政课不再是“高不可及”的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给予学生肯定的目光,用微表情和正确的教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间,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轻松的交流谈话,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困惑。在课后,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频繁的口头禅是否引起学生反感,课堂使用的案例和手段是否合适等,结合对学生的调研,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如何改善教学作为供给侧的提升路径。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课程,得到了总书记和党的密切重视,而如何把高校思政课的道理讲清楚,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其一就是要达到和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从而引导学生听进“风声、雨声、流水声”,推动学生主动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心灵的契合,首先就需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爱听、乐听的课程。而这种师生之间心灵的契合,需要搭建在适配的教学方式上。从调研数据来看,85.72%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会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故而从这一点出发,要让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有亲和力,就需要在课堂实施的设计上投入更多的心血。

首先,课前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课前导入需要紧扣章节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用较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关注,搭建起对本章节内容的桥梁作用。而课前导入内容的选取应因章节与学生而异,选择最适配的内容引用,需要考虑到的内容包括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可能关注的内容。如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文化自信”这一章内容时,针对文史专业的学生可以中国冬奥会开幕式中展现的“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关注,而针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中国四大发明和当下中国科技在世界的创新为线索,引起学生的讨论等。

其次,是在新课的讲授中,要避免大量的理论灌输,可以结合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课堂互动。从师生互动上来看,在本次调查中,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互动的学生比例较高,其中互动频繁和经常互动的学生占比达到了61.23%。相较之下,偶尔互动的学生占比为36.73%,完全不参与互动的学生占比最低,仅为2.04%。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都积极参与互动,这有助于促进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但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54.08%)认为在思政课上,教师应该以理论讲授为主并适当地进行互动。31.63%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8.16%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应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实践形式多样化。只有6.12%的受访学生认为在思政课上,应该以理论讲述为主。因此,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在思政课上,教师应该以理论讲授为主并适当地进行互动。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搭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如在讲解“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利用课堂互动,给学生设定“两会代表”的身份,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作为代表可能会提出的提案或者议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互动中去了解中国的人民民主是如何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教师所熟悉的新媒体等智能技术,如“雨课堂”“微助教”等教学辅助插件,进行智能化考勤和点名互动、评论互动等方式,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后,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建立的学习群或智能学习平台进行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与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链接与沟通的亲密度。

(三)加强教学内容亲和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为思政工作者搭建教学体系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足功夫,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马克思曾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4]人的政治参与需求是人的精神需求之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需要经过科学的理论的教育和引导。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被证实了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时效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思政课教师应该做的,是要让教材真正活起来,走进学生的内心,被学生所喜爱。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思政课缺乏亲和力,正是因为觉得教学内容枯燥,或是老师在回应学生问题的时候解读得不深、不透,让学生觉得不解“渴”。這种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的差距没有能够很好地转化所导致的。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对教材融会贯通、真读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用高深的知识涵养感染学生、用广阔的视角打开学生的求知欲、用深刻真切的理论回应学生之困惑,引领学生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

(四)增强思政课考核方式亲和力

部分学生之所以觉得思政课缺乏亲和力,与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一成不变、单调乏味相关。在调查中发现,对于思政课的考核形式,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考核形式应该以平时表现实践作业与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比例最高,为38.78%,其次是平时表现结合理论考核,比例为36.73%。而认为应该在多元的实践任务基础上综合评定期末成绩的比例为19.39%,以平时表现与实践作业相结合的占比最低,仅为5.1%。因此,学生更倾向于以平时表现和知识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而实践作业的比例较低。从学生需求侧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多元的考核形式,因此对于考核形式的创新确有必要。多元的考核形式应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考察,如平时课堂表现;对学生知识学习程度的考察,如知识测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小组研讨任务等。以多元的形式考查学生,符合对课程三维目标的设置。同时,还应该运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课堂的“旁观者”变成课程的“创作者”,思政课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布置实践任务,多维度考核学生的学习与知识的结合度,把思政课从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精彩“协奏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36-39.

[3]胡学文.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03):39-4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