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期去哪儿了

2024-01-03肖瑶

看世界 2023年24期
关键词:调休工作

肖瑶

美剧《人生切割术》 剧照

打工人的世界里,放假实乃玄学。

10月下旬,耐克公司宣布将尝试实行“四天工作制”,这头还没来得及羡慕,后脚,就被“除夕不放假”的年终一棒槌得晕头转向。

在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里,打工人悲怆地发现:最优零和博弈,还是“维持现状”—我可以不争取传说中的四天工作制,但你也别剥夺我春节回家过年的权利。

上班和放假的调和,似乎永远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而且随着时代愈甚。网络与电子设备让工作突破了空间限制,经历过“在家工作”的日子,工作的内容与强度,更被证实与时间、地点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即便是看起来最受施舍的充裕假期,也并不能让人紧绷的心彻底放松。

调休和放假的问题本质上是时间问题。而时间,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母题,时间创造了秩序,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用哲学家的观点来说,唯有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衡量着人的生命尺度。

研究放假和调休的问题,也是在时间维度上研究这个时代的人的状态。

假期进行时

得承认,劳逸结合是现代文明的独创,依据“时间”概念建立的节假日秩序,同样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新秩序。

在人类与动物同节律的时代,饿了狩猎,饱了休息,是人类生物钟驱使下的“自然假日”。自农业革命开始,人类发现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

中国汉代官员还有“五日一休沐”的传统,唐朝也曾出现十天一休沐的“旬休”。这些都是社会化权力体系操控下的休作演变。

而“带薪休假”的概念和“八小时工作制”一样,最初是近代科学发展和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

英剧《唐顿庄园》里有一段,时值工业资产阶级快速发展的20世纪初期,代表新中产阶级的青年律师,刚得意洋洋地介绍自己找到的律所工作“有双休(weekends)”,却得到代表旧贵族阶层老太太的惊诧反问:“‘周末是什么?”

事实上,正是在工业革命、宗教信仰和工人权利主张等关系的催动下,人类第一次有了“周末”的概念。

1908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家工厂为了能让犹太员工遵守安息日,反常规地设立了一周两天休息日。对犹太工人来说,星期六是安息日,即从星期五的夜晚开始,一直到星期六晚,是一周中最神圣的时刻。

1926年,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率先规定:周六和周日为休息日,并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每天八小时、每周五天的工作制成型。

福特的五天工作制,虽然被称为是以工人福利为出发点的利他主义行为,但他也因此获利。这是继他在1914年大幅度增加工人薪金至每日5美元之后的又一个极大刺激生产力的举措。

而“带薪休假”作为劳动者的权利,却是经历血泪抗争才换来。

1929年10月24日,美國华尔街股市崩盘,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爆发。

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万里之外的法国为了转嫁危机,企业纷纷裁员减负,失业率下创历史新高达12.6%,失业规模超过100万。

而那些尚未失业的工人,则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形势,被雇主降低或克扣工资。有资料显示,在经济危机降临的短短几年间,法国工人工资整体水平足足下降了1/3。

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国家。

1936年5月,工人罢工运动促成《马提翁协议》签订

1999年10月2日,北京,“黄金周”游客参观故宫

积重难返到1936年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运动,200多万工人参与。为平息这次全国性罢工,资方不得不接受政府召集的劳资集体谈判。最终,劳资双方的团体代表于1936年6月8日签署了著名的《马提翁协议》,协议里商讨了加薪、减少周工作时间到40小时等对雇员有利的条款。

十几天后,议会又全票通过了一个法律—带薪年休假法律,彻底开启了法国劳动法的黄金时代。

因此,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国家。

法国著名女哲学家西蒙娜·韦依曾说:“工人对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缺乏任何好感,因为它们让自己筋疲力尽,因为工厂把他们变成了自己国度里的外国人、陌路人和异乡客。”

调休的演变

宗教与文化对假日的影响在各地各时有异,因此,假期制度的演变,也是一部刻在国民日常里的编年史。

1917年1月1日,鲁迅先生在《鲁迅日记》上写道:“休假”。元旦次日,还是“休假”,3日照旧,但到了1月4日,鲁迅“上午赴部办事”,开始上班了,一直上到1月23日,那一年的大年三十。24日年初一,随后的年初二、初三,鲁迅都在上班。由此可见,百年前的中国,元旦可以放假,但春节不放。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节日的放假习俗得到恢复。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委会议通告公布了一则《全国年假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首次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统一为“新年一日,春节三日,劳动节一日,国庆纪念日二日”。

其中,五一劳动节就是这时候才确立的。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也顺理成章确定下来,不过,周末只有一天休息日。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加剧,刺激消费成为内需。同时,中国开始从各方面与国际接轨,“调休”的最初出现,也是为了配合发展经济与开放流动的需求。

1991年出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首次采用将传统节假日与前后周末相连的休假办法:将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从原本的1天改成连休3天,拼接形成7天长假。自此,中国有了“黄金周”的概念。

一目了然,最初的调休和长假,是为了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首次获得長假出行的机会让国人兴奋不已,旅游业短期内迅猛疯涨,1999年的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就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40多个亿。

不过,长假之外,劳动者每周的固定休息仍然只有一天。直到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首次规定开始实行职工每天8小时、每周44小时工作制。至于周末,则实行“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为休息日,第二周星期日为休息日,依此循环”的“大小礼拜”制度。

说起来,今天某些企业的大小周“制度”,早在三十年前就运行过了。

但当年的“大小周”实行还不到一年,1995年初,国务院修改《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标准工时缩短为每周40小时,正式确立了星期六与星期日双休日。

一直到2008年,中国的假期格局基本固定:常规双休,五一长假被缩减到3天,但增加了元旦、清明、中秋等小假期,统共2个7天长假,5个小长假。

假期的设计,要兼顾社会整体经济发展节奏、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也要尽力与国际标准接轨。而对于作为劳动者的个人,调休制度则希望能尽量平衡休息与劳作之间的关系,以期能既恢复身体精力机能,又增加总体劳动效率。

神圣时刻

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定义了一个“工作伦理”的概念:“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蓄力,否则,休息也是不体面的。”

休息的目的在于使我们从疲劳中恢复,以便继续工作。

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让工作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不过,“休息”是为了“劳作”吗?假期除了提供“休息”的时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精神素养的丰富,除了生理意义上的“休憩”,假期越来越被期待能提供回归生活的一部分时间。

到了今天,假日的意义,伴随着时代主题的巨变,也经历着未曾设想的变异。

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让工作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效率与生产变得绝对化,工作的流动性增加。很多人发现,要想绝对分离工作与生活,是一件比工作本身更困难的事。

节假日的时间不再充盈,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放空自我,抵达一段神圣而超然的时间呢?

2022年底,美国曾发起了一场“午睡革命”,即提倡工作时间合法午睡的神学家崔西亚·赫塞出版了一本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休息即抵抗:一份宣言》,倡导“把休息当成目的,而非手段”。休息只是为了休息本身,而不是为了恢复精力更好地投入下一次工作。

同样,旅游也不再是假期唯一的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被社交媒体妖魔化的网红景点,年轻人社交欲望的趋低,晚婚和少子化带来的家庭出游率下降,如此种种客观层面发生着的变化,都在改变“旅游”对于社会的意义和角色。

一个人的假期,简直是来之不易的与自己相处的时刻,年轻人不渴望大规模的远足,但也要求着来之不易的个人充电时刻。

在这样的时刻,每个人可以在保存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同时,拥有一小部分属于自己的时空,获得了一种超出日常而又真正意义上回归日常的神圣时间。

“神圣时间”的说法,也出现在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著的《倦怠社会》里,他如此描述:“神圣时间是充盈的,工作时间则是空虚的,后者仅仅不断地在无聊和忙碌之间来回重复,以此填满时间。与之相反,节日在一个瞬间内实现了一种提升的强烈生命体验。当下的生活越来越缺乏强度。健康的生命仅仅是存活,它是一种极端弱化的生命形式。”

责任编辑何承波 hcb@nfcmag.com

猜你喜欢

调休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本报调整刊期
不工作,爽飞了?
本报调整刊期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