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埃塞裔面临种族歧视
2024-01-03邓晨
邓晨
在1956 年,以色列外交部长梅厄夫人宣布将非洲作为外交重点领域,并将黑奴苦难与犹太人遭受的迫害相类比。
以国后续派出了大量人员前往非洲发展关系,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即是其中之一。然而,这当中似乎潜藏着隐约的矛盾,当时埃塞境内的犹太人作为少数族裔常受迫害,但据说梅厄夫人在访问埃塞时却不愿前往探视,埃塞裔犹太人迟迟得不到以国重视。
后来在民间活动家的不断努力下,加上当时埃塞开始经历政变、内战与饥荒等多次动荡,以国政府连续组织了多次行动将埃塞裔犹太人送至以国。现在以国大约有十多万的埃塞裔人口,但族群歧视问题始终未曾消弭,包括政府刻意销毁埃塞裔移民捐献的血、暗中给移民打避孕针等丑闻,以及警察射杀埃塞裔青年的事件等,都一再引发埃塞裔群体的抗争。
最近,在以色列埃塞裔移民的社交媒体上,人们转贴着以哈战争中埃塞裔死者的信息,例如在残疾疗养村工作的看护工埃德娜·马尔卡默,还有一名警官乌里尔·埃夫拉罕。社区里的人们除了表达哀悼与愤怒,有一些人争论埃塞裔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也有人不满媒体将哈马斯发动袭击的日子称为黑色安息日,指出黑色不应该总是用于负面意涵。
埃塞裔犹太人为什么在以国社会中面临困难?有的原因是种族主义上的,例如对肤色的偏见;有些是宗教上的,例如有大量埃塞裔犹太人早已被迫改宗为基督教(而即使没有改宗,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如割礼、节日、纹身),此外,还有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很多埃塞裔移民来自贫困农村,突然到达现代化的以国),以及语言隔阂等原因。以上这些对于年纪较长的移民尤其不易克服。
以国在各地有帮助移民适应的社区中心,《耶路撒冷邮报》曾有报道介绍了一名社工站长与闲散的年长男性聊天,发现很多人在埃塞等待前往以国时都暂时做过裁缝挣钱,于是社工组织他们参加刺绣小组,帮助了这些在新环境中缺乏位置的人重获价值感。这个故事的特殊性在于,年长男性在刺绣中找到乐趣,不过其实刺绣本也就是以国女性移民一直以来的工作。
1950 年代,梅厄夫人在担任以国劳工部长时希望,北非及中东的新移民发挥农业生产力。可是担任农业指导员的露丝·达扬与人类学家扎哈拉·瓦布什发现,移民们对编织、缝纫、刺绣具有高超技能,于是转而创办以国的第一家时装厂“马斯基特”。生产的服装及饰品融合了源自贝都因、巴勒斯坦、黎巴嫩各地的风格及色彩,這其实就是后来埃塞移民刺绣的先例。露丝·达扬后来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艺扶贫,也与巴勒斯坦的活动家合作推动和平,可以说是巴以许多同类型组织及倡议的先驱。不过,和平工作未能克服更强大的敌意对立。
近20 年来,巴以双方的鹰派已丧失谈判空间,极端的主张缺乏利益交集。2011 年老迈的露丝曾感叹其前夫战争英雄达扬将军虽然强硬,但还愿意谈判妥协,如今的政客却不再可能。
在族群间织出和平之路是艰难的,当暴力激发出更多暴力,中东和平的前景目前似乎很渺茫。但战争终有休停的时刻,届时人们必须学会绣出适当的边界,并织出彼此合作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