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同课异构分析
2024-01-03徐玉婷
摘 要:南京、香港两地教师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从主题引入、语法教学和朗读教学三个环节对同课异构进行分析,感知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方法、流程和策略设计,加深了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认识 ,总结出小学英语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英语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采取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促进专业发展。
关键词:同课异构;语法教学;朗读教学
作者简介:徐玉婷(1991.09-),女,江苏盐城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初等教育学。
本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版小学英语 四年级上册 Unit2“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中的Story time板块,文本内容为 Wang Bing、 Su Yang、Yang Ling、Liu Tao、Mike五个小朋友各自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 ,最后大家一起做水果沙拉。来自南京的教师A和来自香港的教师B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文本进行了剖析。上课伊始,两名教师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导入:
【教学片段1】 (教师A)
T: Boys and girls, let's sing a song, ok? This song is about fruit.(歌曲结束后,教师呈现一幅水果图片,图片中有很多水果)
T: Look, what fruit can you see?
S1: I can see a grape.
T: Read after me. A grape, a grape. (学生跟讀)
T: 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2: I can see a banana.
T: Read after me, a banana, a banana.( 以此类推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词汇pineapple和mango,并将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
T:(指着大家带来的水果)We have so much fruit,because we want to make a fruit salad. We'll learn 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领读课文标题)
评析:教师A以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导入,不同种类的水果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首先唱一首关于水果的歌曲,让学生在节奏和韵律中了解水果的种类和其英文发音,这对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有所助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课程学习。歌曲结束后,呈现一幅有很多水果的图片,并问学生相关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复习需要掌握的水果词汇。之后从实物中发现水果种类繁多,引出做水果沙拉的学习主题,并领读课文标题。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出现在教师问图片中有哪些水果的环节,回答的句型比较简单“I can see...”,其次则是跟读单词。在互动性方面,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频率不高,主要是根据教师提问和教学指令进行相应回答。在语言能力发展方面,教师的问题和引入关于不同种类水果的内容是已知内容,以这种简单的问答方式来复习,降低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输入和输出方式的有限性,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思维培养方面,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而教师没有给学生进行这方面展示,也没有培养的意识,对话和引入问题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需对水果单词进行复习,可以不同形式的猜谜等智力游戏的方式引入,不但丰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获得成就感。
另外,在对主题的解读方面,教师只解读了主题中的fruit,并没有对词组fruit salad进行解读。教师在对主题解读的意识方面需要提升,不能忽视对主题中关键词的解读。
在导入部分,教师主要是从水果的展示方式引入到做水果沙拉的主题,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理解fruit和salad,所用的方式和语言也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只是进行主题串联。在此可以看出英语课堂中,除了达成学生对英语词汇和句型的了解,如何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主题?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活动?如何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教学片段2】( 教师B )
T: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 Do you know the word fruit?
Ss: Yes.
T: Do you know the word salad?(呈现玉米沙拉图片)What's this?( 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 )
T: This is a corn salad. There's lots of corn in it.(呈现蔬菜沙拉图片) What's this?
S1: A vegetable salad.
T: You know the word vegetable! Yes, it's a vegetable salad(呈现第一张水果沙拉图片)What's this?
S2: A fruit salad.
T: 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make fruit salad. This is another fruit salad.(呈现第二张水果沙拉图片,图中是由学生制作的富有创意的水果沙拉)Look, that is a yellow peach and this is a chocolate strawberry.(向学生介绍第二张图片中的水果沙拉)
T:(呈现第三张水果沙拉图片)And you can make this one at home. (呈现第四张水果沙拉图片)Or if you like this one,(指着第四张水果沙拉图片)You can make this fruit salad.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
【评析】教师B采用了直接平实的引入,用两个问句了解学生对主题词汇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并引出主题fruit salad的不同形式,展现不同的水果沙拉图片,介绍其内容,并提出做沙拉的核心问题“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思维发展次序进行展示和讲解,问题步步深入,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引起学生思考同时又促进学生对沙拉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提问和讲解中语言丰富,运用了不同的句型,体现了语言交流的功能和即时交流中语言的生动性,促进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感受语言运用的自然习得。
对主题引入的不同和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习惯和理念。相对于教师A,教师B更能以学生为主体,更理解语言习得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对主题的解读也更契合教学内容和讲课的逻辑。
【教学片段3】(教师A)
T: I have a pineapple. (教学 “I have a /an...”句型)Do you have a pineapple? Do you have a mango?(教学“Do you have a...”这一句型)
Ss: Yes, I do. /No, I don't.
T: I have some apples.( 教学句型“I have some...”和单词some)Do you have any apples?(教学句型Do you have any...和单词any)I have some grapes.Do you have any grapes?
Ss: Yes, I do. /No,I don't.
T: Let's guess,what do I have?(出示一个装满水果的包)教师用PPT呈现以下句型“Do you have a/an/any...?”,并告诉学生可以使用该句型提问。当学生猜对包里的水果后,教师取出水果送给学生。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操练以下句型“Do you have a/an/any...? Yes, I do./No, I don't.”。
【评析】在教句型“I have a /an...”“Do you have a...”“I have some...”“Do you have any...”时,教师A在两轮提问中都是自己问,让学生回答“Yes, I do. /No, I don't.”。学生并没有在每一轮回答中对句型进行操练,教师也并不能掌握学生是否学会句型的表达,最后让学生操练,中间的过程不连贯,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不顺畅。其次,进行句子问答时,教师没有展示图片或实物,学生对问答的意义不能完全理解,即使说出句子也不代表学生能在适合的场景中运用,因此这个环节相当于学生无意义的输入,想要在后面游戏中的输出有一定的难度,并不能体现语言用于交际的特征。辨析“a ”和“some”的用法时教师并没有设计具体环节,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对“some”和“any”的讲解和辨析,教师没有设计对应的环节,只是自己在说“I have some apples. Do you have any apples?”。这需要学生听的时候辨别,但教师没有对应的问题检验学生是否区分出两者的用法,只是让学生提问时在PPT中展示句型,也没有详细展示两者的不同用法,不利于学生理解这二者的不同,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疑问句的教学流程中,输入环节只有“音”的输入而没有“意”的讲解和区分,学生无法理解该句型使用时的意义和场景。没有学生操练的环节,增加学生句型输出的难度,在后面游戏中的输出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教师设计的游戏环节中,谁猜出来就将水果送给谁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在输出有难度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将分组操练放在最后环节而不是中间环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同时,教师只是在自我陈述时说到一次“I have...”句型,并没有让学生操练和输出,因此无法达到该句型的教学目标。
【总结】
从主题引入、句型教学中,两位教师的方法、流程以及教学风格都有较大差异,难以透彻对比孰优孰劣,但可以总结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的要素。首先,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更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促进学生的能动性,能够积极思考,踊跃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同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其次,尊重规律,包含尊重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英语语言包含“音、形、义”三个主要要素,学习或记忆需要通过3P“输入(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三个环节,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学生所学达到的水平有一定层级,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目标和流程的设定时需要对英语语言和学科的充分了解。同时,对不同年龄层次身心发展的规律也需有足够理解和分析,从而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立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规律。另外,关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采取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促进专业发展。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英语教学的实践,培养自身的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先进教学理念之间的异同,并采用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理念进行验证,丰富理念。同时生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促进对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瑶.从南京-香港两地同课异构活动反思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3(12):22-26.
[2]夏惠賢.论教师的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2000(5):44-48,40.
[3]Cochran-Smith M, Lytle S L. Relationships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eacher Learning in Communities[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9(24):24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