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以“多彩的乡音(二)”单元教学为例

2024-01-03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谭晓霞

新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教—学—评乡音学情

◎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 谭晓霞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国家整体教育目标下,教师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从教学观上升到了课程观,从关注课堂教学转变为关注课程教育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因此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已经成为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所以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思想,要建立起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意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和素材,充分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设计学习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评价必须是环环相扣、科学合理的,教师应该树立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可视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的认知。如何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呢?实际上就是需要突破单个课程教学的视角,要放眼“单元学习主题”的设计,对围绕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单元学习活动主题进行整体规划。在制定中,要明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建立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联系,根据教学主题重新组合教学内容,要能体现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文本知识与音乐活动相关联,组织教学与评价活动相关联,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结合。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路径

1.重视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学情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小学音乐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首要工作应该是充分了解学情。因为基于学情分析的教育是眼中有人的教育,如果没有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教育就会失去针对性,教师的教学就是自说自话,不仅具体方法不可能奏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教学内容的讲解领会、教学进度的推进上也是低效的。因此,基于学情不仅仅是方式方法层面的科学性,本质上也是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意识层面的人文性。根据前期调研,笔者从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三个方面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如表1)。

表1 学情分析表

2.深化单元主题,挖掘单元主旨

(1)确立单元目标。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应该明确单元教学总目标。单元教学总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主心骨”,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关注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联系,从横向和纵向上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已学习和未学习的知识联系来设定单元教学总目标。“多彩的乡音(二)”是承接“多彩的乡音(一)”的学习,歌曲的篇幅与(一)相比较长,旋律起伏更加明显,节奏包含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以及切分节奏,并且出现了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和区别,体验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

根据整套花城版教材中民歌能力目标的划分以及结合学段的特点,笔者在“多彩的乡音(二)”设定了以下单元教学总目标(表2)。

表2 多彩的乡音(二)教学总目标

通过对“民歌”核心概念的梳理,确定单元主旨,并以明确主旨内涵组织和统领教学的内容,解决“为何而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进一步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地方民歌的演唱以口传身授为主,通过听辨、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②创设平等自由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重难点的解决上,首先教师要建立自由平等的课堂情境,学会适度“示弱”,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学习音乐,主动挖掘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充分体验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

(2)细化课时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并能精准地指导课堂教学。制定清晰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需要教师在对音乐课程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概括化的课程目标逐渐分解为具体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依据“多彩的乡音(二)”课时总目标,特制定了《瑶山乐》《凤阳花鼓》的学习要点(图1)以及课时目标(图2)。

图1 多彩的乡音(二)学习要点

图2 多彩的乡音(二)课时目标

3.前置评价设计,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最后应该明确单元教学总目标评价。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调整教师教学的关键步骤。音乐学科日常教学评价存在的常见问题有: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或者告一段落时进行的,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根据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这种评价与目标的不一致,使得课堂教学时常陷入“我教了你不会”的尴尬境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过程的协调统一,其中教学目标指引学习方向;教学过程传达教学信息,并依据学情特点,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而评价任务则是鉴定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指标。评价是为了改进学习,这意味着评价任务的设计应该依据教学目标而定,前置于教学设计,评价内容也应与学习内容保持统一;评价任务需要融入教学过程,成为改进和完善学习、评估学习效果并指引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手段,从而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落地。

表3 多彩的乡音(二)单元评价内容

通过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不难发现: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备课以及授课的方式。在大单元设计的视角下,教师应吃透课程标准,深挖教材根本,整合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结构的关联性重新整合。通过“单元主旨、问题驱动、多元评价”使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得以明确,确保学习过程及其结果体现“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师,我们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习新课标理念的同时不断钻研教材。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孩子们喜欢音乐、享受音乐,通过用心培养使孩子们能够真正具备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能力。

猜你喜欢

教—学—评乡音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乡音永久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乡音如歌
乡音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