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黄河龙门文化赋能河津高质量发展

2024-01-03李昭阳

三晋基层治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河津龙门文化

李昭阳

(中共河津市委,山西 河津 043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挖掘、继承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河津是黄河龙门文化的发生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龙门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从优美传说中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长度,主要表现为“锦绣龙门两典故,平地一声响惊雷。四大八景河山美,天下古庙数高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厚度,主要代表有“文有史圣武虓将,耿都子夏如宾乡。一代廉吏树典范,三王诗赋永流芳”;从红色革命文化中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亮度,主要代表有“革命先驱邓国栋,开国上将志诚忠。同仇敌忾惩倭寇,强渡黄河建奇功”;从地域特色文化中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集中呈现为“工商贸易源流长,全国经济进百强。文旅融合高质量、大展鸿图铸辉煌”。黄河龙门文化经过悠悠几千载的传承和演变,为40 万龙门儿女注入了创新精神和拼搏基因,锻造了“开拓创新、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为河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一、黄河龙门文化赋能河津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当前,40 万龙门儿女正深入挖掘、传承、弘扬黄河龙门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把黄河龙门文化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领域,提高发展的文化内涵,为加快实现“产值过千亿、经济回百强,转型出雏型、奋斗创辉煌”的战略目标凝聚精神力量,以新的姿态向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发。

第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河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23.5 亿元,同比增长7.1%;财政总收入61.2 亿元,同比增长15.3%,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下一步,河津将以建设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津先行区为总牵引,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抓发展、提振信心稳增长,凝心聚力、合心合力、齐心协力,朝着“产值过千亿、经济回百强”的目标奋力冲刺、加速迈进。

第二,“两个转型”实现新突破。坚持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全链升级,围绕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围绕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精品钢产业集群,打造中西部重要的精品钢产业基地;围绕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并获“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荣誉;围绕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灰陶琉璃等,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兴产业产值达100 亿元。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抓好铝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精品钢、科创园等四大产业园区建设,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市场主体“繁星满天”,真正成为河津转型发展的“新高地”。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宏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两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2022 年以来,河津市先后荣获“全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县(市、区)”“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一系列荣誉桂冠。下一步,河津将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三轮驱动,推动四区联动、五业并举,争当山西县域同步推进“两个转型”排头兵。

第三,改革创新拓展新局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设立“7×24 小时”自助服务区,深入开展稳经济“六帮一增一稳”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累计减免税费7.2 亿元。深化开发区“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实施市场主体提升行动,市场主体总量超过5 万余户,净增长16.5%,位列运城市第一方阵。为110 家企业集中授信101 亿元,用信企业52 家43 亿元,融资规模和金额均排名运城市第一。在山西县(市)级单位率先设立50 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发行6 亿元企业债券,推动腾茂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全面提速阳光主板上市步伐。

第四,文化事业实现新跨越。“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获2016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河津灰陶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 年10 月,被确定为运城唯一一家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级单位。并投资1200 余万元完成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改造,先后被授予“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基地”“中华诗词示范市”称号;黄河大梯子崖、龙门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

第五,美丽河津展现新风貌。加快推进“一山两河”生态修复,大力谋划“双十工程”和“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全力推进108、209 国道综合整治,大力拆违治乱,压减平交道口,整体提升4 个高速出口形象,基本扭转城市“灰土”形象。以“一升”“二评”“二治”“三建”“四改”“五化”等17 项内容为重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打造示范村114 个。按照“打造节点、形成亮点”的要求,一体推进苍头村驿站、旅客服务中心、森林公园创建等项目建设,打造苍头古镇,形成沿黄旅游新亮点。

第六,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龙门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引进优质的管理理念和教学团队,2023 年高考一本达线422 人,二本达线1238 人,实现了“清北”突破。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医院顺利搬迁新址,市医疗集团一体化信息化及5G 医疗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加快创建“三乙”医院。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河津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虽然河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制约河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依然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特别是煤炭产业占比较重,煤炭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高达54.6%,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高达55%,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全年完成增加值7.5 亿元,占河津市工业增加值2.5%。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速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不匹配,反映出三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和不平衡的问题。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7 家,占运城市 6.7%,与工业大市地位不符;科技研发投入1.75 亿元,仅占企业营业收入的0.19%,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五是一些领域安全监管仍有漏洞,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治理还有不少短板需要巩固。六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群众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仍有许多短板。

解决这些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推动河津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目前,加快实现“经济回百强”已经成为河津全市上下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要聚焦这一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团结奋斗,全力以赴推动河津争先进位、赶超跨越、实干崛起。

第一,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动能转换,以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河津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内涵实质,加快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级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聚力推动工业转型发展。聚焦“链长制”和专业镇,聚焦“415”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和“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以碳基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精品钢、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抓手,以清涧多品种氧化铝、僧楼精细化工、城区琉璃灰陶三个专业镇建设为支撑,实施总投资617 亿元的132 个重点项目,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迭代升级。二是聚力推动农业“特优”发展。大力实施5万亩高标准农田、1.1万亩绿色农田等项目,打造黄汾10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做好“土特产”文章,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企业+农户”的模式,培育家庭农场30 户、专业合作社30 家,争创“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是聚力推动服务业提质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加快剥离大型企业的研发、营销、餐饮等各类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升级。

第二,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科技赋能,以更大力度激活发展动能。坚持深化改革释放潜能,扩大开放聚合势能,创新驱动增进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持续深化改革。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围绕“三无三可”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动市场主体上规模、增活力、提效益;抓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落地实施,对乡镇进一步赋能、赋权、赋责,让乡镇成为河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轮。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加强产学研贯通,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创新升级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争全年建成1 个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新增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 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 家。三是强化金融助力。加强政银企对接,用活用好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引导基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安全运行水平;加快阳光集团主板上市、城建投公司企业债券发行等工作,助力城市建设向城市资产运营转变。四是夯实人才支撑。持续深化“省校合作”,提升“12 大基地”质量效益,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并重,加快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匹配城市发展定位的人才队伍。

第三,着力抓实“三农”根基,建设美丽乡村,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部署,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污水治理、上水改造、垃圾治理、清洁取暖等17 项重点内容,在原有示范村建设“回头看”的基础上,再高标准打造12 个示范村,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二是拓宽农民增收共富渠道。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合作参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提高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改革,依法依规盘活土地、资本、房产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稳岗纾困政策,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工资性收入;强化政策供给,稳定完善各类补贴补偿补助政策,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转移性收入。三是强化“三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深入开展“三资”管理贪腐问题专项整治,加快“三资”监管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专项行动,用好“乡村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三资”管理规范化水平。

第四,着力践行“两山”理论,系统协调治理,以更大力度守护绿水青山。把建设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津先行区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牵引,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一是全域“治山”,筑牢生态屏障。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行为,加快21 座关停石场生态修复,实施九龙沟、西磑口生态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吕梁山生态系统;推进龙门湿地修复治理、沿黄林区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系统“治水”,优化水系结构。加快黄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城乡饮水安全提标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五水综改”,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常运行管理,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全收集处理;持续开展黄、汾入河排污口整治,严厉打击各种偷排行为,确保2025 年汾河水体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黄河干流国考断面达到Ⅱ类水质。三是强力“治气”,改善空气质量。坚持“减煤、控车、降尘、治污”并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道路扬尘治理、“散乱污”企业治理、焦化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等攻坚行动,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更加新鲜的空气。四是聚力“治城”,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提升年”活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措施,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承载力,塑造城市新颜值,提升城市宜居度,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第五,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补齐短板弱项,以更大力度推动民生改善。民生连着民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要始终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民生实事只多不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增收。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零工市场作用,搭建零工智慧平台,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2%以上。二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龙门学校、8 所乡镇公办幼儿园、第五幼儿园、职业中学改扩建等工程建设,深化“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进一步激发教育教学活力。三是兜牢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坚持应保尽保,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力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四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巩固拓展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成果,深化“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工程,加快实施12 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深化与省人民医院托管合作,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推动中医院加入全省中医院医联体,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专科。

第六,着力加快文旅融合,推进守正创新,以更大力度繁荣文化事业。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推动河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河津文化软实力和文明新高度。一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新变化、新情况的分析研究,对内通过宣传动员,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对外通过讲好河津故事,传播河津声音,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对河津有利的舆论环境。二是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加快龙门景区客运码头建设、黄河驿·苍头片区综合开发,串联黄河大梯子崖、古今天下、高禖庙等历史文化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三产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唱响“鱼跃龙门·幸福河津”文旅品牌;深入挖掘河津深厚文化底蕴和薛仁贵寒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薛仁贵》电影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打造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园。三是着力促进文化惠民。发挥“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市”等国家级名片的聚集效应,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免费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推进子夏书屋向农村延伸覆盖,打造新时代“书香河津”。

猜你喜欢

河津龙门文化
山西河津:新型农民“触网” 特产俏销他乡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诗画河津
龙门石篆联
龙门里的白居易
河岸的花
谁远谁近?
山西河津小停村戏台题记考实
龙门这边(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