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路径探析

2024-01-03郭正红

三晋基层治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技科技成果成果

王 玫,郭正红

(1.中共祁县县委党校,山西 祁县 030900;2.山西师范大学,太原 030031)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农业科技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广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是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数量不足,适合生产应用的成果少;中低端成果多,高端成果少;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效果不理想;单项科技成果多,系统集成成果少;等等。其原因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资金支持不足、推广联动机制不健全等。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1 年5 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要求,“促进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上。从品种培育到技术研发,从良种示范到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第一,促进科技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抓手是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以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突出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产业链这一重要抓手,促进科技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有机互动、互促、互融,使创新迭代有动力、产业升级有支撑,促进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通过科技创新为农业提质赋能,加快农业向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转型升级。从农业全产业链出发,优化配置创新要素,系统谋划从原料到种子、从标准化种养到产品精深加工、从市场营销到现代物流配送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新、转化、推广,以及相关团队和平台的建设,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创新成果为产业发展、产业升级提质赋能。其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创建集研究孵化、集成转化、试验熟化、推广应用为一体的科研示范推广基地,立体推进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重大关键技术集成,让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认定、市场化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把解决实际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对重大公益性、突破性、受农民欢迎的科技成果进行奖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采取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职务职称晋升、利润分享等多种形式,激励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三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定期征集机制,围绕农业现代化科技需求,征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乡村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四是健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技术转化,完善转化成果溢价部分收益分配;鼓励涉农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任务的前提下,创办或领办科技型农业企业,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活动,按有关法律法规或事前约定取得相应合法股权或劳动报酬,提高科技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第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需求,企业是突破关键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技术”拿来主义“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把科技研发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关键。一要创新国家及地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形成机制,鼓励采取企业出题、科研机构揭榜的方式促进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既要让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也要让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需求主体,推动产学研融合深入发展,推进创新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二要探索产业同盟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重点打造一批创新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统”的职能和引领行业集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三要大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企业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借助科技创新产业园、产业基地等规模化的产学研平台来获取更多优质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积极推动其向基层农业产业发展转化。四要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专业领域科技孵化器,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营造专业化、便捷化的创业环境。五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等。

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才能对农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农业科技推广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发达国家形成的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与推广主体模式、以政府为科技成果推广主体模式、以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为成果推广主体模式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近年来,围绕如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我国一些地方也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比如,以科研院所自建体系直接转化成果模式、通过市场化途径转移转化成果模式、组建专业化平台体系转移转化成果模式、政企研联办新型研发机构转移转化成果模式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加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夯实科技支撑。

第一,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完善各类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一要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属性。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建立上下贯通、更加完整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顺归口管理部门和隶属关系,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更加高效。二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整理与传递,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及相关的扶持政策开展项目合作。三要引导社会科技力量大力参与农业技术咨询、技术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技术咨询服务引导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四要提升供销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服务功能全、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标杆基层供销社,推动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增强农技推广和农业公共政策信息等服务供给,打造乡镇为农服务综合体。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鼓励、引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新型专业性农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性农技服务组织的技术推广服务作用,加快农技社会化。

第二,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成果转化提供有效载体。要从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基地,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有效载体。要围绕区域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示范基地,凸显科技示范基地作用,有效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等,逐步形成优势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集约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基地,以示范基地为载体集约推广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程度。要创新示范推广模式发展基地,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把示范基地打造成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和科普教育窗口,通过推动人才与技术并进夯实示范基地基础,促进科技示范基地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转变。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探索“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是一种新方式。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示范应用,探索构建以县域为结点的“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平台,集中整合各类农业数据、信息,实现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对农业数据、信息的共享,搭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网上供需超市,促成科技服务供求双方实时在线“下单”“抢单”,更有针对性地为农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综合服务。要建设网络推广平台,横向连接国内外农业科教单位,纵向连接农业信息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业专家推广服务系统。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农业的种植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转变。比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遥感团队研发出的田间精准管理技术等一系列农情监测与智慧管控方法,就是利用土壤与农作物遥感监测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田块内部土壤、水肥运移、作物长势、灾害、产量进行动态监测,最终通过农情信息精准服务平台与智能手机客户端反馈给用户。农民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得到施肥、田间管理、防灾减灾预警等个性化指导。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队伍建设,打牢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根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力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优育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队伍,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第一,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特派员工作是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识等现代科技要素向农村转移,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的一种有效形式。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特派员多次被写入“一号文件”。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激励政策,通过改革评价标准、考核方式等,形成以业绩、品德、知识和能力为重点的评价体系;通过职称评定、完善薪酬、物质奖励等,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待遇,吸引不同专业领域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来。其次要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等,允许科技特派员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

第二,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围绕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能力,科学谋划培训、坚持精准培训、创新方式培训。一要聚焦县域主导优势产业,重点示范展示农业重大品种、关键技术和种植模式等,以开展田间课堂、现场教学、实训实习、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以丰富现代农业新技术、农业标准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等学习内容,提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二要遴选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植大户、乡土专家等作为示范主体,完善农技人员对口精准指导服务机制,将示范主体打造成主推技术应用示范的主力军、“永久牌”农技服务专家队伍,切实发挥其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在科学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因和关键。一要加强农村科普教育,通过健全和完善县、乡、村科学技术推广普及网络,大力推动农村科普出版物发行,加强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阵地建设等途径,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能力,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二要以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从农民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要加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广大农民使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要引导和支持基层科技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典型示范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育造就一支总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带动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农技科技成果成果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