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突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现路径
2024-01-03李丽
李 丽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太原 030006)
人类的现代化历程肇始于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欧美化或者资本主义化的“迷思”。诚然,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经历几千年的农耕和游牧文明带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62这种建立在资本化、工业化、城镇化基础上的变革将人类社会带入一种新形态,全球化开始成为国家间关系的新趋势。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这种趋势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现代性危机,并通过日益加深的全球化而影响到世界各地。总体而言,资本主义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分裂到整合的整体性跨越。但资本主义文明只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一种形态,而非唯一形态,这就为其他国家在充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优秀成果基础上,探索本国实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合理性与必要性。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被动地开始了所谓的“现代化”进程。在经历了学习前苏联模式、自主探索模式后,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积极探索一种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在遵循世界现代化道路普遍规律的同时始终探索符合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创造了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自信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矫正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误观点,构成新的理解现代化的认知视角和理论样本,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根本性的批判与突破,不仅昭示了社会主义文明在21 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开创出符合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引领人类价值发展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体现的多样性、开放性、科学性意味着它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文明新形态。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让其他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类似的民族、国家意识到,后发国家和地区必须善于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避免西方现代性化道路的种种流弊,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式现代化受益群体较西方现代化扩大,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目前,世界上实现现代化国家的人口总数远小于我国,而且内部贫富差距严重。总体而言,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现代化受益群体比较小,是局部的现代化。而我国致力于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人,同时人也是现代化的对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标榜的现代化只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时,全国人口只有不到1000 万,美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时,全国人口也不到8000 万。直到2022 年,根据世界权威机构发布的名单来看,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实现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共有37 个,其中不乏国土和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非洲、南美洲则无一国入选,发达经济体总人口不超10 亿。可以说,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前,人类历史上只有千万级人口的欧洲国家和过亿人口的美国跨越现代化门槛,远没有达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大多数国家仍旧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人口规模巨大,虽然给现代化进程带来艰巨性和挑战性,但也蕴藏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破除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助力下,人口红利正逐渐转化为人才红利,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巨大的人口规模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创新需求,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辩证认识巨大的人口规模,把人口压力和严峻挑战转化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中国14 亿多人口整体实现现代化,代表人类社会首次出现单一国家10 亿以上量级的人口实现现代化,新增人口总量超过现今所有现代化国家的总和,意味着现代化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的占比将从现在的不到1/7 跃升至1/3,这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
(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规模巨大的人口团结起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党的领导,必将一团散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目标稳步前进。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建设的“领航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执行力。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规划,通过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巨大的人口体量汇聚成步调一致的有机整体,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二,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汇聚起强大的奋斗动能。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3〕只有依靠人民,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奋斗动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借鉴,更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成就,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辛勤探索。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更加珍视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基层实践中先行先试,敢于包容,勇于创新,勤于总结,不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新境界。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切、反映强烈甚至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利益诉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完善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激发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发展协商民主、基层民主,切实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权利,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第三,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在优势。较高的人口素质既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充分激发人力资源潜在优势的意义重大。而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建立健全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提振育龄人口生育意愿,适度提高政府在优生优育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提升生育待遇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子女的经济负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巩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优化资源布局,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全民学习机制,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统筹人口素质提高与人力资源供给,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要推进医疗卫生领域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有效降低就医成本。要提高卫生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重大疾病进行联合技术攻关。要加大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减轻弱势群体的就医困难。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要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不断提高区域人口数量与生态容量、发展定位、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适配性。总之,应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中国式现代化转换了西方现代化的分配方式,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模式尽管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但却导致了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的本能决定了西方现代化不可能兼顾社会全体成员。而中国式现代化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在分配上力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从英国率先进入现代化国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至今没有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失衡”“贫富鸿沟”“公平赤字”等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世界,物质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4〕从全球视角看,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表现在南北问题上,即便是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就世界现代化的结构而言,一方面,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少、人口少,分布集中;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以美国为例,据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美国最富有的10%的人占有了全部私人财富的87.2%,而且不同人种之间的财富分配也极不平衡,美联储2019 年调查显示,美国中位白人家庭的净资产是中位黑人家庭的10 倍。毋庸置疑,美国是贫富差距最严重的西方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早已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美国连续推出货币宽松政策,更是加速了财富向少数富裕阶层集中。
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5〕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6〕。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彰显超越西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美好前景。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解决好发展的平衡性与充分性的问题,聚焦解决好教育、就医、就业、住房、环境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营造公平正义的工作环境。要坚持初次分配为基础、再分配为关键、三次分配为补充的协调联动分配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性基础。同时,要千方百计拓宽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完善财产性收入的稳定增长渠道,规范收入增加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劳动致富,营造公平正义的工作环境。
第三,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状况,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我国虽然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和群体存在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风险。因此,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监察和常态化帮扶,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渠道,逐步提高其可持续性收入,不断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助长了拜金主义思潮,西方现代化最终陷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的困境。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致力于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掠夺基础上的,一直将“资本至上”奉为圭臬,其实质是霸凌抢夺、两极分化,许多西方现代化国家出现“伪现代化”的现象。其一,西方出现了“现代化越发展,资本逻辑越强化,社会矛盾越突出”的问题,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凸显;其二,资本逐利带来的无序扩张,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无法化解,市场秩序混乱、供需比例失衡等现象频出,已经成为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其三,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拜金主义思潮泛滥,社会价值观扭曲,同时也导致资源掠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诸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此外,美国为维护“一超独霸”的大国地位,妄图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顶端,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畔湖镇伴湖,像截旧裤脚丢在洞庭湖边。那条青石板路终日里湿漉漉的,洒满鱼腥味。两排旧木板房歪歪斜斜,瓦脊上这里那里粘着干枯的青苔藓。街虽古旧,却因船码头仗势,人气挺旺。终日里肩担穿插,人流不断。镇政府坐落在地势较高的街北头,那里从前是救捞局的地盘,有一幢气派的古建筑。后来拆了建了办公楼。
相较于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要,也有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我们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创造财富,也要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普遍存在的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的缺陷,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单纯追求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天不足。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一,推进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精神文明发展夯实基础。
第二,促进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智润心、培根铸魂。要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自由化等倾向,以及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追求更有理想、有境界的人生,提升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和个人修养。要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大众文化艺术,不断推出能够反映中国国家形象、悠久历史、国际地位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信仰之美。总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开辟精神文明发展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方式。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青少年教育开始,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要补齐我国学校教育在美学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短板。要坚持以美育人、以德铸魂、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大力弘扬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懂得勤俭。
四、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为追求资本增殖,肆无忌惮地对自然界进行开发、掠夺和占有,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近300 年的工业化过程,基本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适宜居住的空间不断被挤占。例如,英国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但伦敦在20 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1930 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空气污染、水体黑臭、土壤重金属超标、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挥之不去,表明西方国家竭泽而渔式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形成这种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以污染环境、破环生态为代价,导致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愈演愈烈,这也充分说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只会断送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第一,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红线观念。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首创的国土空间管理模式,旨在加强生态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划定的是国家和区域极其重要的生态空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依托。在环境红线问题上,绝对不能越雷池一步。落实好生态红线制度,要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宣传,在全社会普及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意识,形成对生态保护红线的集体认同并最终转化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绿色生活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行动。要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协同监管机制建设,形成包括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在内的责任联动机制,增强跨部门、跨地区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能力,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水平。要加强生态红线监管的数字化水平,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红外探测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生态红线监管效率。
第二,完善生态文明法制和规划体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理念,完善生态建设法律体系,用最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底线。要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和具体措施,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建立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和惩处,同时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监管,建立自然资源利用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防止资源浪费和破坏。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协作。地球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是全球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多样性、遏制环境污染需要所有国家相互理解、通力合作,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守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既要认真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也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度的制定,在国际环保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机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挖掘合作潜能,凝聚合作共识,推动共建国家实现绿色发展、优势互补。
五、中国式现代化矫正了西方现代化的国强必霸,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战争、殖民、奴役的血腥史,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也造成国家间关系的紧张甚至对抗。而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西方国家近300 年的现代化进程,几乎伴随着不间断地对外侵略和扩张,诠释了“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以及国家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思维。西方大国凭借强权长期掌控制定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权力,其他国家则被动地在大国博弈和地缘争端中任人宰割。这些大国各自划定势力范围,广大发展中国家变为其现代化的附庸,最终导致全球发展出现贫富差距拉大、金融危机频发、局部战争不断、生态环境恶化等一些系列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发展利益。总之,西方的现代化通过殖民、掠夺和战争等方式获取自然资源和销售市场的方式实现,走的是一条充满罪恶暴力、损人利己的道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追求,揭示了全球化发展导致的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的客观趋势,指明了适应这一客观趋势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态,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坚持多边主义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在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始终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推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开创世界美好未来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
(二)和平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搞对外扩张,探索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大国“国强必霸”的道路,而是选择走“国强共赢”的发展道路,在各国的互利互惠中实现共同发展,做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有机统一。从国际交往实践看,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行得通、走得顺,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把握世界机遇,同时也看我们能不能将自身发展机遇与世界各国分享。面对逆全球化思潮,要超越国家地区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推动各国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在宏阔时空中把握好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重大命题,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前进方向,争取发展主动。
第二,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和平发展共识。和平发展需要凝聚各国共识,只有各国共谋和平、共护和平,才能共享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7〕中国把自身的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融为一体,既体现了中国为谋求世界和平发展争取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也希望汇聚国际社会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共识和力量,为推动形成和平发展的国际共识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为世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三,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底线。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与世界合作共赢,是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为底线的。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定捍卫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而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决打击国外敌对势力干预中国内政的阴谋,对侵犯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行为作出有力回击,维护中国企业和公民在国际上的正当权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才能有坦途,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