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通江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2024-01-03甘绍成

音乐探索 2023年4期
关键词:单段通江号子

甘绍成

引 言

民歌,是人民之歌,民间之歌,它与人民心相连,共悲欢,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人民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深受大众的喜爱。在2003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 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民歌与其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被纳入保护之列。2006 年5 月20 日,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四川巴中市申报的“巴山背二歌”名列其中。这充分说明,流传在四川东北部“通南巴平”①指20 世纪90 年代以前隶属于达县地区的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90 年代以后,该四县从达县地区分离出来,隶属巴中地区; 2013 年以后,巴中行政区划变更为三县两区(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巴州区、恩阳区)。详见“百度百科·巴中市”https://baike.so.com/doc/5373049-5609013.html.大巴山一带的民歌,以其自身的音乐价值和魅力,在中国民歌中独具特色。

2017 年岁末,笔者有幸读到排在“通南巴平”四县首位的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的文化馆收集、记录的《通江民间文学·民歌卷》(以下简称《民歌卷》)。它是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基层音乐工作者,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展地方民间音乐调查、收集后整理编选出来的一项成果,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辑录通江县传统民间歌曲的音乐文献。据了解,早在20 世纪90 年代,通江民歌中就有《又怕天上落黄沙》《久不唱歌忘了歌》(《九连环》)《割草歌》等3 首民歌被收录进《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 中心,1997。(上、下册)一书;另还有《太阳落土四山阴》《十二月花》《月儿落西下》③笔者注:该歌在四川境内称谓各异,有的称《月儿落西霞》,如四川苍溪;有的称《月儿落西厢》,如四川南江;有的称《月儿落西下》或《月儿落西斜》,如四川广元、通江等地。据查,在民国年间刊刻的唱本中,就有以《月儿落西斜》命名的,只是有歌名、歌词,无曲谱。《十把扇儿》(2 首)、《十里坪》等30 首民歌被收录进新近出版的《四川民歌采风录》①万光治主编《四川民歌采风录》,巴蜀书社,2017。一书。这说明,通江民歌在整个四川民歌中占有自己的地位。

笔者认真研读、仔细分析《民歌卷》后,发现书中收录的通江民间歌曲在题材、语言、曲调和形态等方面各具特点。

一、曲目丰富,题材广泛

通江民歌的曲目十分丰富。《民歌卷》收录当地民歌近160 首(另有同曲歌词168 首):属于传统民歌的劳动号子12 首,山歌65 首,小调52 首,革命历史民歌②《通江民间文学·民歌卷》称其为“革命历史歌曲”,笔者认为宜称“革命历史民歌”。18 首,宗教歌曲约10 首。它们都是当地文化工作者从若干个区乡收集的数百首民歌中筛选出来的作品。

书中所收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植根乡土、源于生活,说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唱老百姓自己的歌,具有极强的人民性,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当地的民情风俗及其曾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巴山儿女参加红军、反抗暴政等内容。其中,有以爱情为题材的,如抒发情侣之间相思、相爱、相送之情的《十爱》《双探妹》《探郎歌》《送郎歌》《送情哥》等;有以劳动生产为题材的,如反映耕种、搬运、工程、放牧、打鱼劳动的《大田薅秧先薅角》《大田薅秧行对行》《抬工号子》《挑水调》《打夯号子》《放牛歌》《打渔歌》等;有抒发个人情感的,如表达快乐、痛恨、愤懑、无畏、担忧、嘲笑之情的《山歌不唱不开怀》《苦媳妇》《叫我唱来我不推》《又怕天上落黄沙》《去帮人》(又称《十八扯》)等;有以人物形象为题材的,如表现劳工、单身哥、妇女、红军战士的《背二哥》《单身歌》《吴幺姑》《红军好快乐》等;有以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如讲述三皇、五帝、甘罗、王祥、刘备、秦琼、岳飞、观音、王母、八仙、祝英台故事的《十里坪》《甘罗十二为丞相》《倒采茶》《十二杯酒》《慢牵牛》《洛阳桥》《柳荫记》等;有表现农村生活百态的,如《拣个螺丝往后丢》《你不来了我又来》《看你惹我不惹我》《子柏树儿子柏颠》《豆芽葱蒜叶》《椒子铲蒜泥》《点兵歌》《拉丁歌》《十梦》等;有劝人向善的,如以规劝丈夫、情郎、官员、罪犯等人物诚实做人、莫贪便宜、从善守法为内容的《十劝夫》《劝五更》《耍钱歌》《清官图》《犯法五更》等;有以时令节日、游玩竞技为题材的,如《十二月划龙船》《十二月花》《哑谜儿》《数老鼠》等;有宣传抗日战争、红军宗旨的《同胞歌》《当兵打日本》《帝国主义我们要推翻》《一轮红日照世界》等;有反映部队行军操练的《跑步歌》《战斗歌》《爬山歌》《操场纪律歌》等;有以民间烧香拜佛、丧葬祭祀为内容的,如《佛句子》《参佛》《奠酒》《荐亡》等。从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视阈,我们可以从上述民歌中窥见当地的民情风俗和它过去曾经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史实。

二、语言通俗,叙事性强

通江民歌的歌词语言通俗,内容叙事性强。首先,从众多民歌的命名来看,无论是号子、山歌、小调等体裁,还是一部分革命历史民歌、宗教歌曲等题材,它们的歌名大多采用当地老百姓熟悉易记的词汇。有两个字的标题,如《十爱》《十劝》《放牛》《参佛》等;有3个字的标题,如《耍钱歌》《打戒指》《十里坪》《背二哥》等;有4个字的标题,如《下山号子》《十把扇儿》《麻柳湾儿》《薅草山歌》等;有5个字的标题,如《太阳当顶过》《小女子望郞》《豆芽葱蒜叶》《椒子铲蒜泥》等;有7个字的标题,如《包谷叶儿像把刀》《白面馍馍包猪油》《闷闷沉沉话不说》《清早起来去割草》等。这些歌曲的歌名浅显直白,一读便可明了歌中所表达的内容。

其次,从歌词语言看,有不少民歌的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朴素。如《长年歌》采用当地老百姓通俗、直白的方言这样唱道:

正月里正月正,浆洗衣衫上长工,丢下头上老父母,丢下脚下少年妻。

二月里二月动,㧯把犁头耕田中,耕一耕来转一转,伤心莫钱才帮长工。

三月里三月动,主人家割肉祭祖宗,好酒好菜主人吃,残汤剩菜才算长工。

四月里四月动,田里麦子黄蓬蓬,快刀快镰主人用,钝刀钝镰算长工。

……

歌词运用生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旧社会一位在富人家做长工的劳动者的经历,表现了其为养家糊口,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劳作,还受到非人待遇的怨恨之情。

《单身歌》用当地老百姓简明、朴素的生活语言唱道:

单身哥儿起,衣服莫人洗,接个美女把衣洗。

单身哥儿难,衣服莫人连,接个美女把衣连。

抱着水缸摇,水都莫一瓢,接个美女把衣挑。

……

歌词表达了一位农村单身男人的生活艰辛和期待找到人生伴侣的心愿。

《红军好快乐》的歌词采用当地老百姓直白的生活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红军战士虽衣着朴素,但精神抖擞、敢打敢拼、苦中有乐的英雄形象:

脚穿草鞋板板薄,脚杆缠的毛裹脚,头上戴顶八角帽,身穿一件短撮撮。

背上背的外国火,腰杆围的子壳壳,遇着敌人打一火,一枝打死八百多。

……

通江民歌的叙事性强,其中以小调最具特色,歌词往往采用相同句式或长短句,以分节歌的形式,从多个侧面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在众多民歌当中,有篇幅相对较短的,如《月儿落西斜》,运用叙事的手法,叙述了一对相恋男女的悲情故事。歌词共8 句,每4 句为一段,句句押韵,以四川方言中归入“八大韵”的“斜”“家”“耍”“麻”“他”等字作结,语言通俗,朗朗上口:

月儿落西斜,思想奴冤家,冤家不来我家耍,心里乱如麻。

冤家不来耍,我也不怪他,写封书信拜上他,我有知心话。

有篇幅在10 句以上、20 句以下的民歌,如《十里坪》(12 句)、《吴幺姑》(15 句)、《小女子望郞》(16 句)等;有篇幅在20 句以上、30 句以下的民歌,如《十打》(20 句)、《送郞歌》(22句)、《小金莲》(24 句)、《交情歌》(28 句)等;有篇幅在30 句以上、40 句以下的民歌,如《玉美人》(30 句)、《柳荫记》(32 句)、《十爱》(33 句)等;有篇幅在40 句以上、50 句以下的民歌,如《十根帕儿》(40 句)、《长年歌》(44 句)、《倒采茶》(48 句)等。还有篇幅在50 句以上,60 句以下的长篇叙事民歌,如《上茶山》(51 句)、《点兵歌》(56 句)等。其中,《上茶山》最为典型,它的歌词长达51 句,每3 句为一段,采用每句字数不完全相等的杂言体,押韵较为自由。歌词同样以叙事歌的方式,讲述了一对情侣因男方不顾自身条件且不听女方劝告,一味想往茶山做生意,最终弄得人财两空的故事。

三、曲调多样,来源宽阔

通江民歌的曲调多样,来源宽阔。从曲调构成看,在《民歌卷》近160 首民歌中,除大部分属于异名异词异曲外,其余民歌属于下列几种情况。

其一,异名异词同曲。大约有15 首异名异词的民歌采用7 种相同的曲调发展而成,如《太阳当顶过》《绣荷包》《小茶山》《十绣鞋》是采用“绣荷包调”编创的同宗民歌;其他还有采用“孟姜女调”的《十二杯酒》、“双探妹调”的《当兵打日本》、“十把扇儿调”的《红军好快乐》等。

其二,同名异词同曲。大约有12 种民歌采用相同曲调、相同曲名、不同歌词。较少的有数首同名异词的民歌共用一种曲调,如《闷闷沉沉话不说》《太阳落土四山阴》等,可以另找到3首同名异词同曲的民歌;较多的有数十首同名异词的民歌共用一种曲调,如《椒子铲蒜泥》《叫我唱来我不推》(之二)等;另可以找到25 首,甚至60 首同名异词同曲的民歌。

其三,异名同词异曲。大约有12 首民歌属于此种情况,如《下山号子》(之一)与《慢赶牛》,《又怕天上落黄沙》与《九道拐》,《甘罗十二为丞相》与《叫我唱来我就唱》,《慢牵牛》与《叫我唱来我不推》(之二),《麻柳湾儿》与《叫我唱来我不推》(之三),《久不唱歌忘了歌》(之一)与《黄花楼》等,其歌词相同,曲名和曲调不同。

其四,同名异词异曲。大约有12 首民歌属于此种情况,如《打夯号子》《下山号子》《耍钱歌》《放牛歌》《叫我唱来我不推》《跑步歌》等,都有2 ~3 首曲名相同、歌词和曲调不同的民歌。

其五,同名同词异曲。大约有8 首民歌属于此种情况,如《久不唱歌忘了歌》(之一)《大田薅秧水又深》(之一)《大田薅秧先薅角》(之一)《叫我唱来我不推》(之一)等,都可以找到另外一首相同歌名、相同歌词、不同曲调的民歌。

此外,还有4 首属于歌名、歌词相似,曲调不同的民歌,如《山歌不唱不开怀》与《不唱山歌不开怀》,《大田薅秧水又深》(之一)与《大田栽秧水又深》即是。

从曲调来源看,除了本文前面提到的“绣荷包调”“孟姜女调”“双探妹调”“十把扇儿调”外,还有《月儿落西斜》《十二月花》《十二杯酒》《闹五更》《长年歌》《怀胎歌》《耍钱歌》《十想》《十爱》等,具有明清俗曲小调的元素。另一首《小女子望郞》,听起来明显具有江淮民间音乐的元素;《十二月划龙船》的曲调,明显具有长江一带民间歌舞“连厢调”的元素;《打渔歌》的曲调,明显与云南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的曲调有些相似;而革命民歌《不怕牺牲冲向前》则与全国各地流传的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曲调相似。它们很可能是历史上通过民间唱本和各种渠道流传到通江一带并与当地语言音调紧密结合后形成的民歌。

以上情况说明,当地民歌的曲调之所以如此丰富多样——既有本土风格的曲调,也有外来风格的曲调,显然是受战争、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四、形态各异,演唱有别

通江民歌的音乐形态各异,演唱方式也有所区别。根据笔者对《民歌卷》的统计分析,当地近160 首民歌在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旋律、结构和演唱方面,均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从音阶使用看,除5 首使用七声音阶外,大多数民歌以五声音阶为主。其中,属于五声音阶的有123 首,属于五声性六声音阶的有23 首,属于五声性四声音阶的仅有2 首。足见五声音阶是通江民歌使用的主要类型,这说明它仍为中华汉族传统音乐大家庭中的一员。

从调式应用看,除4 首具有转调因素的民歌外,属于徵调式的民歌有76 首,羽调式的民歌有52 首,宫调式的民歌有17 首,商调式的民歌有6 首,角调式的民歌有2 首。可见,徵调式、羽调式是通江民歌采用的主要调式。

从节拍类型看,有125 首采用2/4 拍, 26 首采用混合节拍(2/4 与3/4 混合使用),3 首采用5/8 拍,1 首采用3/8 拍;2 首采用自由节拍。从中可知,通江民歌使用的节拍类型,多数是2/4 拍,少数是混合节拍,极少数是其他节拍。

从节奏形态看,当地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有的节奏采用先长后短或先短后长的时值有律动地进行,如《三撞油》《讨口号子》等;有的节奏顿挫分明,坚实有力,常使用附点节奏进行,如《波罗罗园》《拉石号子》等;有的节奏固定少变,常使用同一节奏型重复进行,如《抬工号子》《撬石号子》等。当地民歌中的山歌,多数节奏较为自由、悠长,句末常带拖腔,在歌曲的开头或结尾常常出现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情感,如《慢牵牛》《又怕天上落黄沙》等。当地民歌中的小调,有的节奏较为平稳、规整,如《长年歌》《单身歌》等;有的节奏型丰富多变,如《倒采茶》《月儿落西斜》等。

从旋律形态看,当地民歌中有音域不宽、曲调简朴、固定少变且常使用同一乐汇重复进行的劳动号子,如《抬工号子》《打夯号子》等;有音域较宽、曲调高亢的高腔山歌,如《慢牵牛》《久不唱歌忘了歌》(之一)等;有音域不宽、拖腔较短、曲调起伏不大的平腔山歌,如《清早起来到姐家》《太阳当顶正当中》等;有音域较窄、曲调简朴、一字一音、词曲紧密结合的矮腔山歌,如《八个亮》《遮荫歌》等;有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性格细腻,抒情性强的小调,如《十想》《十劝夫》等。

从结构形态看,由于受歌词句式结构,衬字、衬词、衬句的加入和演唱方式的影响,当地民歌中,除《柳荫记》《佛句子》《闹五更》等10 余首民歌属于单二段体、单三段体和自由式多段体外,《民歌卷》中所载的另147 首民歌中,基本属于采用不同句式的单段体结构,多数属于由多段歌词形成的分节歌带反复的结构,常常伴有衬字、衬词与衬句作为引子、扩充和尾声等。分别有以下几类。

其一, 二句式构成的单段体民歌。包括对比式二句体(ab)构成的单段体,如《使牛歌》《挑水调》等(约57 首);平行式二句体(aa1)构成的单段体,如《又怕天上落黄沙》《哑谜儿》(约2 首)。

其二, 三句式构成的单段体民歌。包括对比式三句体(abc)构成的单段体,如《玉美人》《掐菜苔》等(约21 首);二上一下式三句体(aab)构成的单段体,如《双探妹》《姐与情郎数十春》等(约4 首);一上二下式三句体(abb)构成的单段体,如《十劝夫》《洛阳桥》等(约3 首)。

其三, 四句式构成的单段体民歌。包括对比式四句体(abcd)构成的单段体,如《十二杯酒》《太阳出来照东门》等(约19 首);上下上下式四句体(abab)构成的单段体,如《十里坪》《点兵歌》等(约16 首);重复式四句体(如abcb、abcc、abac),如《探郞歌》《苦女子》等(约6 首);极个别属于平行式四句体(aa1a2a3)构成的单段体,如《抬工号子》(仅1 首)。

此外,还有一部分属于五句体(约6 首)、多句体(约11 首)和散句体(不分乐句)构成的单段体(约2 首)民歌,兹不赘述。

从演唱方式看,通江民歌除了有独唱、一领众和外,还有部分民歌采用对唱和有说有唱的方式。其中,大部分小调和山歌中的“背二歌”主要采用独唱方式,大部分劳动号子和山歌中的“薅秧歌”主要采用一领众和方式,部分小调采用对唱和有说有唱的方式,如《小女子卖面》《小女子望郞》等。

结语

通江民间歌曲以其丰富的曲目、广泛的题材、通俗易懂的歌词、风格多样的曲调和形态各异的表现手法,彰显了当地民歌的地方特色。本文通过《民歌卷》一书对通江民间歌曲进行分析与研究,兹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作为我国四川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江民歌曲目丰富,内容广泛,可谓四川东北部民歌收集数量较多、形式较为多样的民间歌种。

其二,通江民歌因植根乡土、源于生活,说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唱老百姓自己的歌,具有极强的人民性。因此,当地民歌无论从歌曲命名还是歌词上看,在语言风格、句式构成和内容表达方面,都无不具有语言通俗、叙事性强的特点。

其三,通江民歌之所以曲调多样、来源广阔,在曲调上形成异名异词同曲、同名异词同曲、异名同词异曲、同名异词异曲、同名同词异曲,以及本土风格与外来风格曲调并存的现象,显然是由于四川过去受战争、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其四,通江民歌在音阶使用上,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在调式使用上,主要以徵调式、羽调式为主;在节拍使用上,多数采用2/4 拍;在节奏与旋律形态上,不同的民歌体裁往往采用不同的节奏与旋律形态;在结构方面,当地民歌基本属于采用不同句式的单段体结构,多数属于由多段歌词形成的分节歌带反复的结构;在演唱方式上,分别有独唱、一领众和、对唱和有说有唱等,因而具有音乐形态各异、演唱方式有别的特点。

总之,《民歌卷》既是一部集音、谱、文于一体的地方民间歌曲资料,又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献。通江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当地音乐工作者为此所做的基础工作,可谓功不可没。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这一遗产,这对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非遗音乐资源,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强化传统音乐保护意识,继承和发扬我国地方非遗音乐中的优秀传统民歌,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单段通江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通江县查处8件涉嫌侵犯“通江银耳”商标专用权案件
唱起号子走汉江
结构爆破振动响应的频率与持续时间依赖性分析*
单段高压电缆最大允许敷设长度研究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杞麓湖 通江达海的地理传奇
FANUC数控系统“单段”功能的PMC设计
数控车间实训安全及实训中防撞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