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青铜乐器研究
2023-12-25王清雷李文欢张玲玲徐长青
王清雷 李文欢 张玲玲 徐长青
海昏侯刘贺墓不仅有乐器库,还有位于南部甬道的乐车库。①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区博物馆: 《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 年第7 期,第50 页。乐车库出土的青铜乐器有镯(2 件,M1:1368、M1:1369 号)、 于(M1:1326 号)和甬钟(M1:1367 号)。其中,镯是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重要音乐考古发现。
一、镯的研究
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出土的镯共计2 件(M1:1368、M1:1369 号)(图1、2)。下面,笔者分别对镯的定名、数量和分式进行探讨。
图1 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无枚镯(M1:1368 号)(王清雷摄)
(一)镯的定名考
关于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出土的镯,学界还有“铙”“甬钟”两种不同的称谓,笔者对其辨析如下。
1.“铙”说
2016 年3 月2 日,笔者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上看到有2 件青铜乐器,展牌上面写的“铙”,出土于乐车库,因为当时笔者的关注点都在编钮钟和编甬钟上面,故此对这2 件青铜乐器没有太在意。2017 年2 月25 日,笔者携助手赴江西省南昌市首次对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音乐文物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笔者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厅又看到了乐车库出土的这2 件青铜乐器,展牌上面依然写的是“铙”。另外,在《从海昏侯墓出土音乐资料探讨海昏侯国的用乐制度》②张维、柯黎:《从海昏侯墓出土音乐资料探讨海昏侯国的用乐制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 年第3 期,第19 页。和《西汉“四王墓”金石乐悬的音乐史学研究》①王亚林:《西汉“四王墓”金石乐悬的音乐史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9,第14 页。这两篇文章当中亦将这两件青铜乐钟称为“铙”。
在江西省博物馆,笔者对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出土的这两件青铜乐钟进行了反复细致的考察。从其器型和演奏方式来看,笔者认为将其称为“铙”并不妥当。
《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金 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②《周礼注疏》卷十二,《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第721 页。那么,海昏侯墓乐车库所出的这两件青铜乐钟是否就是其中的“铙”呢?《周礼·地官·鼓人》郑玄注曰:“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③同上。从郑玄注可知,这里的“铙”应该是指编铙,而不是指大铙。文博考古界对编铙和大铙这两种青铜乐器并不陌生,甚至是比较熟悉的。编铙的器型特征确实是“如铃,无舌,有秉”,因“一般形体较小,最小的不过数百克,大的也不过数千克”④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第110 页。,故此可以“执而鸣之”。例如亚弜编铙(图3-1)、山东青州苏埠屯8 号墓编铙(图3-2)等。其中,亚弜编铙1976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计5 件,其中最大一件通高14.5 cm,最小一件通高8.1 cm。⑤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9,第280 页,表16。与编铙相比,大铙均高大厚重,一般重约几十千克,甚至重达上百千克。例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大铙、湖南宁乡月山铺大铙(图3-3)等。其中,宁乡月山铺大铙于1983 年在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出土,为商代晚期之器,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其重达221.5 千克,④同上书,第10、11 页。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大铙,“可为大铙之最”⑤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第118 页。。显然,这种体量巨大的大铙绝对不可能“执而鸣之”,只有编铙才符合“如铃” “执而鸣之”的器型特点和演奏方式。
表1 海昏侯刘贺墓镯(2 件)形制数据表 单位:厘米 克
③ 高至喜、熊传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II·湖南卷》,大象出版社,2006,第11 页,图1·1·4a。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知晓《周礼·地官·鼓人》所载“以金铙止鼓”中的“铙”是指编铙,也了解了其器型特点和演奏方式。现在,再来看海昏侯墓乐车库所出的这两件青铜乐钟。首先,从整体器型特征来看,其与“如铃”的文献记载并不相符。海昏侯墓就出土有2 件铜铃:M1:386 号铜铃,通高4.3 cm,重25 克;M1:449-2 号铜铃通高4.5 cm,重30 克。再看乐车库这两件青铜乐钟,一件(M1:1368 号)通高30.5 cm,重2914 克;另一件(M1:1369 号)通高40.5 cm,重3620 克。两相比较,青铜乐钟通高为铜铃通高的7 ~9 倍,青铜乐钟重量为铜铃重量的97 ~145 倍。显然,如果将乐车库这两件青铜乐钟的整体器型特点描述为“如铃”是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其次,从演奏方式来看,乐车库这两件青铜乐钟其甬上均有斡(图1-2、图2-2),可以确知为悬奏,并非如“铙”一样“执而鸣之”。再者,所谓编铙是指数件铙器型、纹饰基本相同,大小相次,成编使用,如亚弜编铙(图3-1)、山东青州苏埠屯8 号墓编铙(图3-2)等。而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出土的这两件青铜乐钟纹饰不同,钟腔区别较大,显然并不成编。故此,笔者认为将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的这两件青铜乐钟称为“铙”名实不符,是不妥当的。
图3 编铙和大铙
2.“甬钟”说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器》一文指出,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乐器“共62 件,包括纽钟、甬钟、铃、 于、钟(磬)虡5 类”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器》,《文物》2018 年第11 期,第12 页。,却没有提及乐车库出土的这两件青铜乐钟。笔者梳理该文的青铜乐器资料后发现,该文认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甬钟为“14 件”⑦同上书,第14 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海昏侯墓乐器库出土有10 件编甬钟(M1:400、392—395、384、385、388、141、153 号),乐车库出土有一件甬钟(M1:1367 号),共计11件。显然,该文是将这两件青铜乐钟(M1:1368、M1:1369 号)均认定为甬钟了。那么,这两件青铜乐钟是否为甬钟呢?幸好海昏侯墓出土有11件甬钟,可以将二者做一比较(图4)。首先,从器表来看,这两件青铜乐钟均有斡无旋,铣棱斜直(图4-1、4-2);而同墓出土的甬钟有旋有斡,铣棱弧曲,中间外鼓,两端内敛(图4-3)。其中,乐钟M1:1368 号的钟体没有钲、篆和枚区(图4-1),而同墓出土的甬钟钟体均有钲、篆和枚区(图4-3);乐钟M1:1369 号的钟体虽有枚区、钲(图4-2),有点模仿甬钟,但是枚区、钲的布局与甬钟明显不同,且乐钟M1:1368 号的钟体没有篆带,而甬钟钟体均有篆带。其次,从钟腔内部结构、音色和乐器属性来看,这两件青铜乐钟的钟腔内壁均无音梁,也没有调音锉磨的痕迹(图5-1、5-2),音色嘈杂,可见这两件乐钟均为色彩性的军旅乐器;而同墓出土的甬钟钟腔内均有楔形音梁,并有调音锉磨的痕迹(图5-3),音色较为纯净,均为旋律性的礼乐重器。显然,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的这两件青铜乐钟与同墓所出的甬钟区别较大,将其厘定为“甬钟”是不妥当的。
图4 海昏侯墓乐车库两件青铜乐钟与甬钟对比图(王清雷摄)
图5 海昏侯墓乐车库两件青铜乐钟钟腔与甬钟钟腔对比图(王清雷摄)
3.“镯”说
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的这两件青铜乐钟既不是“铙”,也不是“甬钟”,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金 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这段文献涉及4 种青铜乐器: 于、镯、铙和铎。对于于、铎这两种青铜乐器的认知,目前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可以确知乐车库的这两件青铜乐钟既不是 于,也不是铎。“铙”的可能性在上文的讨论中也被否定了,现在仅剩下一种乐器“镯”。那么,乐车库的这两件青铜乐钟会不会就是“镯”呢?
《周礼·地官·鼓人》郑玄注曰:“镯,钲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①《周礼注疏》卷十二,《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21 页。首先,从乐器属性而言,乐车库所出这两件青铜乐钟的钟腔内壁均无音梁,也没有调音锉磨的痕迹(图5-1、5-2),音色嘈杂,出土位置又在乐车库,无疑是属于色彩性的军旅乐器,这与“镯”的乐器功能属性相符。其次,从器型来看,镯的器型是“形如小钟”,这里所言的“小钟”应为体型较小的甬钟。海昏侯墓编甬钟当中最小的两件钟(M1:388、384 号)通高分别为40.8 cm、40.0 cm,而乐钟M1:1369 号通高40.5cm (表1),“形如小钟”名副其实。特别是,乐钟M1:1369 号的钟体还设有枚区和钲(图4-2)。正因于此,《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器》一文才误将其厘定为“甬钟”。至于其演奏方式,郑玄注中没有言明。但既然其“形如小钟”,镯自当为悬奏,这一户乐车库所出这两件青铜乐钟的演奏方式也吻合。但是,在一些文献当中也有“执镯”的记载,如《周礼·夏官·司马》载:“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②同上书,第836 页。这里所言的“执”并非为执奏之意,“应以解释为掌握或操纵之类的意思比较确当”③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第320 页。。综合考量,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的这两件青铜乐钟应该就是《周礼·地官·鼓人》中所载的久已失传的“镯”。由此,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铜乐器——镯,也就成为有关“镯”的第一例实物标本,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④王清雷、徐长青:《海昏侯墓音乐文物首次考察述要》,《人民音乐》2017 年第8 期,第69 页。
(二)镯的数量厘定
关于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镯的数量,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2017 年2 月26 日,笔者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咨询杨军队长,他告知乐车库出土的铙共计4 件,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是其中的2 件。《从海昏侯墓出土音乐资料探讨海昏侯国的用乐制度》一文亦认为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出土“编铙4 件”⑤张维、柯黎:《从海昏侯墓出土音乐资料探讨海昏侯国的用乐制度》,第23 页。,《西汉“四王墓”金石乐悬的音乐史学研究》一文持同样观点⑥王亚林:《西汉“四王墓”金石乐悬的音乐史学研究》,第14 页。。另外,在许多网页中也都明确指出,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出土了4 件铙。这里所谓的“铙”,就是笔者厘定的“镯”。那么,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出土的镯真的是4 件吗?
如果是真的,除了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2 件镯之外,另外2 件镯在哪里呢?笔者曾经对这个问题感到十分困惑。在所有海昏侯墓文物展上,笔者从来没有见到第三件镯或类似镯的青铜乐器。在对海昏侯墓音乐文物前两次的考察中,笔者也没有见到第三件镯或类似镯的青铜乐器。那么,这2 件镯究竟在哪里呢?直到2018 年2 月的第三次海昏侯墓音乐文物的考察工作中,笔者才找到了问题的真相。这一次的考察,海昏侯墓的青铜乐器全部到位,外出借展的6 件编钮钟回来了,正在修复的3 件编甬钟也修好了,笔者于是对所有的青铜乐器做了详尽的资料采录工作,如拍照、测量、测音等。当笔者在为编甬钟拍照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编甬钟的数量不是10 件,而是多出来1 件(M1:1367 号),成了11 件。考古队公布的资料和其他研究文献全部都是统一的观点:乐器库出土编甬钟就是10件,那第11 件甬钟是从哪里来的呢?笔者当时感到一头雾水。于是,笔者向负责文保工作的李文欢同志咨询。他亲自来到我们工作的文物库房,看到了笔者说的那件来历不清的甬钟(M1:1367号),很轻松地说:这件甬钟(M1:1367 号)出土自乐车库,出土时破碎成多块(图6-1),刚刚修复好。笔者恍然大悟,第三件镯原来就是这件甬钟。那么第四件镯呢?李文欢告知,这件甬钟(M1:1367 号)出土时破碎严重,以为是2 件呢,所以就登记成了2 件。等到修复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件甬钟(图6-2)。至此,所谓的4 件镯,终于真相大白!
图6 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甬钟M1:1367 号
(三)镯的分式
2015年8月30日,镯 (2件,M1:1368、1369号)出土于海昏侯刘贺墓椁室南部甬道的乐车库。笔者根据镯的器表枚的有无,将2 件镯分为两式:Ⅰ式(无枚镯)、Ⅱ式(有枚镯),分述如下。
Ⅰ式为无枚镯(M1:1368 号)。无枚镯M1:1368 号(图1-1)器表有淡淡的铜锈。于口可见多道裂纹,但器型完整。因为经常敲击的缘故,甬部受力变形而向一侧倾斜。八棱柱状甬,上有圆径半环形斡,无旋(图1-2)。钟体较为修长,钟腔呈较为浑圆的合瓦形(图1-3)。于口有三棱状内唇。钟腔内壁没有音梁,也没有调音锉磨的痕迹。甬上饰有两圈竹节纹,甬上端、舞部下沿、于口上沿和两铣均饰素带纹,其他部位素面无纹,没有铭文。该镯破裂失声,不能测音。
Ⅱ式 为 有 枚 镯(M1:1369 号)。 有 枚 镯M1:1369 号(图2-1)保存完好。八棱柱状甬,在甬的中间位置设有圆径半环形斡,无旋(图2-2)。钟体较为短阔,钟腔呈很扁的合瓦形(图2-3)。于口有内唇,横截面呈梯形。钟腔内壁没有音梁,也没有调音锉磨的痕迹。甬上饰有两圈竹节纹。在镯体上1/3 处设有枚区和钲,由凸起的素带纹界隔,没有篆带。泡形枚36 个。甬上端饰一周素带纹,在镯体约下1/4 处、于口上沿和两铣均饰素带纹,其他部位素面无纹。没有铭文。该镯测音结果:正鼓音为g+38 音分,212.26 Hz;侧鼓音为c1+42 音分,268.19 Hz。①王清雷、徐长青、张玲玲、曹葳蕤、李文欢、杨军: 《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音乐研究》2022 年第5 期,第35 页。现场耳测,其音色嘈杂,声音短促,双音不清晰。两件镯的形制数据参见表1。
二、 于研究
于(M1:1326 号)(图7-1)共计1 件,出土于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 于器表有淡淡的铜锈。器身较为修长,圜首,束腰,于口稍外扩,横截面为圆形。顶部无盘,仅有一个凸起的有坡度的圆形台面,其直径小于肩径,台面中间设一个较粗的圆径桥形钮(图7-2),素面无纹。在于的肩部、腰部和于口上沿均装饰一圈较宽的素带纹,上面鎏金。于口(图7-3)有三棱状内唇,没有调音的痕迹。
图7 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 于(M1:1326 号)(王清雷摄)
于保存完好,王清雷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了测音,其测音结果为:肩部的音高为a1+41 音分,频率为450.55 Hz;于口的音高为a1+40 音分,频率为450.41 Hz。①王清雷、徐长青、张玲玲、曹葳蕤、李文欢、杨军:《海昏侯刘贺墓青铜乐器测音报告》,第35 页。通过现场的试奏可知,敲击于(M1:1326 号)的肩部,其音色较为嘈杂,声音短促;敲击 于(M1:1326 号)的于口,其音色较为纯净,声音洪亮绵长。由此可知,敲击于(M1:1326 号)的不同位置,其音色、音量与延时均差别较大。作为一种用于指挥作战、发送指令信号的军旅乐器,这无疑提供了多种作战信号选择的可能性。
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 于(M1:1326 号)的形制数据参见表2。
表2 海昏侯刘贺墓 于(M1:1326 号)形制数据表 单位:厘米 克
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所出 于(M1:1326 号)与山东地区所出土 于的器型相同,均为无盘式。如山东沂水刘家店子 于(图8-1),属春秋中期器物,1978 年出土于山东沂水刘家店子1 号春秋墓,共计2 件。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4年第9期。第5页。其中 于M1:94 号保存完好,圜首,束腰,于口稍外扩。顶部无盘,设有绹纹桥形钮。又如山东临淄齐王墓 于(K3:48 号)(图8-2),属西汉初期器物,1978 年于山东临淄大武乡窝托村汉初齐王墓3 号随葬器物坑出土。②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 年第2 期,第243 页。该于保存完好,圜首,束腰筒形,于口稍外扩。顶部无盘,设有素面桥形钮。再如山东章丘洛庄汉墓14 号陪葬坑 于(图8-3),2000 年出土于山东章丘洛庄汉墓东北角的14 号陪葬坑,其年代不会超出西汉早期吕国存在的阶段,即公元前187—前180 年之间。该 于保存完好,束腰筒形,上大下小,圜首,于口稍外扩,为内折平沿。顶部无盘,设有素面桥形钮。在腰、足间刻画了一只用一笔勾画出来的“一笔鹰”,甚为罕见。③王清雷:《揭秘汉代的“地下音乐厅”——章丘洛庄乐器(下)》,《广播歌选》2010 年第4 期,第67 页。这与四川等省出土的有盘虎钮 于相异,如四川涪陵小田溪虎钮 于(M2:20)(图8-4),属战国器物,1972 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战国土坑墓群2 号墓。该 于保存基本完好,束腰筒形。顶部有盘,盘中央设有虎钮。④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 于》,《文物》1974 年第5 期,第81 ~83 页。故此,笔者推测海昏侯刘贺墓乐车库 于(M1:1326 号)应为刘贺在山东做昌邑王(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时所铸。
图8 四例东周和西汉 于
三、甬钟研究
2015 年8 月30 日,海昏侯刘贺墓椁室南部甬道的乐车库出土一件甬钟(M1:1367 号)(图6-1),加上北藏椁乐器库出土的10 件编甬钟(M1:400、392—395、384、385、388、141、153号),刘贺墓甬钟的数量共计“11 件”⑤王清雷、徐长青、曹葳蕤、李文欢、杨军:《试论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编列》,第58 页。,而不是“10 件”①王子初:《海昏侯时代的编钟──它们见证了“礼乐”的复古与没落》,《中国国家地理》2016 年第3 期,第90页;张闻捷:《试论海昏侯墓的乐钟制度》,《中国文物报》2016 年5 月6 日,第6 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区博物馆:《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 年第7 期,第54 页;王清雷、徐长青:《海昏侯墓音乐文物首次考察述要》,《人民音乐》2017 年第8 期,第66 页。,也不是“14 件”②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器》,第14 页。。
(一)形制纹饰与调音
这件甬钟(M1:1367 号)保存很差,出土时破裂成多块(图6-1),以致于出土时被登记为2 件,而且被误以为是铙。待修复后才发现是甬钟(图6-2),且仅有1 件。该钟封衡,旋斡俱全,兽头斡。平舞,敛舞敛于,铣棱弧曲。钟腔呈较为浑圆的合瓦形。钲、篆和枚区以阳线弦纹界隔。指纹枚36 个。器表有鎏金纹饰。甬的中部饰一圈竹节纹;甬部、舞部、篆带均饰鎏金云纹;钲部饰变形虎纹;鼓部饰省略龙首的龙身纹。
该钟钟腔4 个侧鼓部均有楔形音梁,调音方法为刻凿法。具体调音情况为(图9):在4条音梁上面均有刻凿调音的痕迹。其中,正面2条音梁的调音均大约位于音梁的前1/4 处,背面2 条音梁的调音均大约位于音梁的前1/3 处。在两个正鼓部、四个侧鼓部和两个铣角的内唇上均有刻凿调音的痕迹,内唇均保留较多,刻凿调音较少,刻凿痕迹细致、整齐而有序。音梁较宽而短,呈楔形,但中间凹进去,两边凸起,略呈凹槽状。
(二)功能探讨
从出土位置来看,这件甬钟(M1:1367 号)出土于该墓椁室南部甬道的乐车库,与 于、镯(2 件)同出,可见这件甬钟是作为一种军旅乐器与这两种军旅乐器配套使用,而不是作为一种旋律乐器使用。甬钟与 于、镯军旅乐器同出,作为军旅乐器来使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第一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例。
这种填补空白的新现象为何会出现于海昏侯刘贺墓呢?根源就在于墓主人刘贺。刘贺是谁?许多人都会说,他是汉武帝刘彻之孙,4 岁为昌邑王,18 岁称帝,在位仅27 天,其后成了平民,29 岁又被封为海昏侯,去世后史称“汉废帝”。但是,这只是他的官方身份,他还有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身份,那就是音乐家。刘贺的奶奶是汉武帝最宠爱的、精通音乐与舞蹈的李夫人,舅爷爷是大名鼎鼎的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在这种音乐熏陶中长大的刘贺,他的音乐素养可想而知。对于音乐家刘贺而言,镯的声音非常嘈杂,宛如敲铁皮桶一样,听起来丝毫没有音乐的美感。尤其作为军旅乐器在指挥作战时,需要连续不断地被敲击,那种刺耳而嘈杂的声音对于刘贺的耳朵完全是一种折磨,当然对他的大脑和心脏也是一种折磨。为了解决这个令人崩溃的问题,刘贺于是找来一件音色优美的鎏金甬钟放到乐车上,作为军旅乐器来使用,这就是M1:1367 号甬钟。音乐家刘贺终于摆脱了嘈杂刺耳的镯的梦魇,可以用优美的钟声来发号施令,当然2 件镯也是要用的,只不过用的次数应该会大大减少。
无独有偶,14 件编钮钟的编列也体现出海昏侯刘贺作为一位音乐家的独特选择。海昏侯刘贺墓乐器库出土的一套编钮钟(14 件)是由1 件二式钮钟((M1:164-14A)和13 件一式钮钟拼合而成。①王清雷、徐长青、曹葳蕤、李文欢、杨军:《试论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编列》,第58、59 页。其中,二式钮钟((M1:164-14A)没有鎏金,装饰工艺简陋。与13 件鎏金的一式钮钟相比,就像13 只白天鹅当中混进了1 只丑小鸭,显得格格不入。对于这只丑小鸭——二式钮钟功用,学界大多认为“仅是使其与一式钮钟(13 件)凑成14 件一肆的西汉乐悬规制,从而在编列上符合西汉诸侯王级乐悬礼制的要求”②同上书,第59 页。。但是通过分析这套编钮钟(14 件)的音列才知道,“二式钮钟尽管仅有一件,但其在整套编钮钟的音列中却扮演着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整套编钮钟编列中无可替代的一环。”③同上书,第62 页。如果少了这只丑小鸭——二式钮钟,整套编钮钟就会沦为一套只能看而不能演奏音乐的礼器。故此,“要将整套编钮钟的音列补全,才是对二式钮钟的本质需求。”④同上书,第63 页。刘贺宁可牺牲视觉上的美感,而选择1 只丑小鸭(二式钮钟)和13 只白天鹅(13件鎏金一式钮钟)的“格格不入”编列,目的就是为了享受“金石之乐”的音乐之美。如果是14件金光灿灿、工艺精美而音高不准的编钮钟,只能看不能用,刘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就是一位音乐家的不二选择。
故此,音乐考古学绝对不是简单的测测音,算算属于何种音阶、何种律制就完事了。通过音乐考古学的研究,不仅要解决音乐史上的问题,还要解决考古上的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应秉持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替古人说话、把死人说活”⑤赵宾福:《学术张忠培:考古人生八十年》,《中国文物报》2014 年10 月21 日第3 版。的治学理念。在对海昏侯刘贺墓乐器做研究与阐释时,始终应做到“心中有刘贺”。
(致谢:首先要感谢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先生给予的鼎力支持;其次要感谢海昏侯墓考古队队长杨军先生的通力配合;再者要感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李文欢、张烨亮、吴琴、陶金刚、熊峰和张继春等几位工作人员对考察工作的辛勤付出;另外要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曹葳蕤、陈伟岸、尹衡炎、杨青云、吴天宇整理校对有关资料;最后特别要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刘绪 教授,每一次考察工作都曾得到恩师的悉心教导,从而保证考察与研究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