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思考
2024-01-02潘梅张玮玮
潘梅 张玮玮
作者简介:潘梅 (1982—),女,硕士,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张玮玮(1984—),女,博士,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高校思政课程在面临新情况,遭遇新挑战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在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下足功夫,实现思政理论课内涵式发展。体育包含的人文意蕴和价值内核,对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用巨大,可以激发青年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投身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思政课程有很多耦合部分,能为高校思政课程创新提供鲜明的价值指引和鲜活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思政课程;实践创新;女排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9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两个大局”背景下,在校大学生都是第一次亲历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学习秩序的巨大改变,从未经历过类似情况,也从未接受过战争考验、从未体验过真正贫穷和落后的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受到很大冲击。随着对新冠疫情关注度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整体心态表现积极稳定,但负面心理不可忽视。据一项疫情期间的网络调研得知,在对政治心态表达中,占前五位的词汇分别是信任(55.5%)、乐观(54.8%)、感动(53.4%)、希望(51.29%)、平静(35.83%),说明对疫情局势保持乐观,对抗“疫”故事充满感动,对疫情胜利充满希望,对疫情态度较为平静。但不能忽视的是,焦虑(21.78%)、无聊(19.2%)、观望(18.27%)、质疑(12.18%)、紧张(11.48%)等负面心态仍占一定比例。由此可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疫情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思政课有很多耦合部分,为高校思政课程创新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为高校思政课程创新提供了鲜明的价值指引和鲜活的实践指导。
一、 高校思政课程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象牙塔”与“大染缸”的博弈
万物互联时代,尤其“网课时代”的来临,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大大拓宽。与传统的“黑板课堂”和“PPT课堂”相比,“互联网课堂”,尤其主课堂之外的“媒体课堂”带来的信息量增倍,学生有了更多表达和探索、抑或宣泄和沟通的方式与机会,这就让青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外界不同观点影响和干扰的概率大大增加。受到部分依然沉迷于“美国童话”和“欧洲神话”中不可自拔的亲美派和亲欧派言论的影响,学生特别容易滑入虚无主义和泛自由主义的极端。
思政理论课堂上,通过辩论、探究,青年学生在理论上建构了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图景,但现实中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状,容易让青年学生产生心理偏差。这本质上是“象牙塔”与“大染缸”之间的教育差距,不应回避或者抗拒这种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而应该正视这种差距,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补足教育的短板,帮助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解开困局、打开通路,让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能从心理到身体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理论与实践的断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机制不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主课堂的有益补充,为思政课的理论实践提供有效验证渠道,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感受,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理论与实践的断层与脱节,本质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机制的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获取情况,却无法全面捕捉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层面的矛盾变化,极易造成重知识轻发展的教育偏向。辅导员与学生日常接触较多,通过关心学生生活,可以随时全面掌握学生真正的心理诉求和思想困境,但卻无法从学理层面为学生答疑解惑,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构建出未来人生路的长远规划,造成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治标不治本的局面,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走出思想的泥沼。
(三)过程与结果的断裂:考核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2]教社科[2008]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3]
虽然有了顶层设计的政策保障,现实中却无法真实的、全面的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因为学生没有领会到实践教学的真实目的,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敷衍、应付的状态,在按照最低要求糊弄过去的心理作用下,使得实践教学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而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这在本质上是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断裂。
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中有很多“躺赢”、不奋斗、“找关系”或者花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存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很看重成绩,却不愿意自己用心去努力,真正花时间、花精力去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这种精神上的懈怠,容易忽视过程学习对自主探究能力养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设计好一个对学生既有约束,又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创新思考
(一)女排精神回应历史诉求,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意义
回顾历史,“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年代,成为举国上下共同的精神支撑和重要动力之一,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看到了奋斗之下未来可期的美好画面。女排精神鼓舞人心,让人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看到了希望。女排姑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了中国精神的伟大,回应历史进程中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诉求,“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4]。这为思政课程提供了真实的内容素材,丰富了思政课程的价值意义。
(二)女排精神满足当下需求,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崛起,让国内外对中国的发展刮目相看。对从未体验过真正的贫穷落后的新生代来说,“躺赢”“一夜暴富”成为他们的梦想,做明星、成网红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思潮影响着很多不成熟的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力弘扬的精神已经无法引起这部分青年学生的关注,只能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识点,无法真正触动青年学生的心弦,进而让他们产生共鸣。
女排姑娘作为他们的同辈人,用最鲜活最真实的案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等伟大精神的指导作用。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又在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为国人带来丰盛的精神盛宴。
2019年女排再次问鼎世界杯冠军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通过女排姑娘正能量的传递,营造积极向上、昂扬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能极大地激发广大青年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聚能量、绽放青春的激情,这也将成为思政课程创新性发展的引导方向。
(三)女排精神引领价值追求,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建设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面对中美关系中出现的各种变局和突发状况,必须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做好各种新常态的准备,用永不言败的伟大梦想精神和伟大创造精神,用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激励鞭策自己。因为坚持祖国至上才有动力来源,才有拼搏的底气和勇气,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将一个一个的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就像女排精神传递出来的永不言败的价值内核: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女排原主教练郎平曾指出,“女排精神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这正是在目前的形势下,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局面时应该努力的方向。当然应该清晰认识到的是:我们的伟大发展和伟大创造绝不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霸权,而是要堅持中国一贯的主张,爱好和平,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这也将成为高校思政课程在意识形态方面资源的有益补充。
三、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创新思考
女排精神与思政课程内容有很多耦合的部分,这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研究深入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如何通过高校思政课程传承和发扬女排精神?最终又如何通过女排精神的融入实现思政课程“育人铸魂”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为此,高校需要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找到二者的耦合点。
(一)用实践行动打破藩篱,重新规定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边界
体育和其他艺术一样没有国界;它是一种不需要语言相通就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各种人为或天然障碍的交往方式;换言之,尽管体育运动本身也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而体育精神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但依然可以通过特有的方式和影响力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可以通过特有的方式和影响力传递出政治性的和意识形态的能量,对于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女排队员在国际赛场的表现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比赛中的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闪光点。这些都将成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也为广大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定了边界,让广大青年学生始终能够以祖国至上作为界限,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络战争愈演愈烈,影响着国民的判断,尤其对年轻人的影响尤为突出。如果不加以干涉,思想上就很容易被带偏节奏,行动上就会误入歧途。因此,祖国至上作为一份刻在基因里的信念,每时每刻都要铭记。这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作出边界性的规定,任何教学都要以爱国为前提,不能背离这个要求。
(二)用“三全育人”代替各司其职,重新确定高校思政课程的组织形式
2017年2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了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女排精神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这不仅指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合作,也指整个社会系统都要建立起育人的意识,实现对学生从课上到课下、从“象牙塔”到“大社会”的无缝连接式指导和教育。总体来说,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的素质也随之提升,但这并不能掩盖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很多问题。因此还需要全国人民携起手来,团结协作,继续发扬女排精神,建立一个从上到下,从学校到社会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的实践模式,让青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磨炼意志、学习本领。为此,学校在设计教学组织方案的时候应该更加全面、多层次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调动社会各层面的资源,尤其应该将有价值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自主探索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课程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成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5]。
(三)用过程教育取代应试教育,重新制订高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
思政课教师要引领思政课堂,真正实现育人铸魂的目标,必须要制订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体系,帮助学生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用女排精神中的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创新精神激励青年学生为自己的未来人生路打好基础,扎扎实实推进思政课程学习。在思政课程中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督,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尤其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过程参与的比重,将学习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平时分,对教学过程严格管理,让青年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有“获得感”,助力青年学生成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中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2020-08-3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008/ t20200831_483752.html.
[2]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2008-09-25).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809/t20080925_80380.html.
[4] 天眼新闻. 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EB/OL]. (2019-09-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109446305310250&wfr =spider&for=pc.
[5] 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EB/OL]. (2020-11-11). http://wap.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 11/t20201111_499442.html.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