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民办高职学生管理
2024-01-02戴明月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民办高职学生性格优势研究”(项目编号:2022 SJSZ0386);金肯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项目编号:JKKY202203)。
作者简介:戴明月(1983—)女,硕士,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心理健康、学生管理、心理咨询等。
摘 要:文章從自身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多年经验和感悟出发,在充分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特殊学情和校情的基础上,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去探索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期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理念中得到关于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启示,以期能给同类型院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注册入学;积极心理学;民办高职;学生管理;“嫌弃型”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046-04
江苏省部分高校从2011年开始进行注册招生,这种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对于不少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不论在生源数量还是生源质量上都是一种更艰难的挑战。近几年各高校生源的争夺使民办院校的生存雪上加霜。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呈现出基础差,底子薄弱,行为习惯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等现状,如何教育管理好这种类型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索的重要课题[1]。
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建设性力量,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非弱点,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防患,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等。针对当前民办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积极心理学值得学生借鉴。文章尝试从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具体做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理念
(一)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我们的“学生”以及“学生的问题”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看待学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生是什么?学生管理者(高校学生管理者主体是辅导员以及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教师,下文更多地以辅导员工作为例进行表述)如何看待他们?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日常的工作。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把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看似也不无道理,但是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对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从而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否和效果好坏。对于当前注册入学条件下生源“双差”的特殊学情,学生工作管理者如何看待学生以及学生的问题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工作态度、方法和状态,是否坚信他们可以发展,可以被塑造?是否相信每个人都有可以改变的内在潜能?双差型的学生大多在初高中时就已经属于班级里的“嫌弃型”学生,“嫌弃型”学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通过问卷调查提出。初高中对学生优劣的衡量标准还是按照学生成绩划分等级,所以这部分学生也是因为成绩而被划分为此类学生。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们,应该以学生为本,秉承积极、客观的理念去看待我们的学生以及他们的问题。积极的能力和人格的培养才是当代高等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如果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甚至是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会发现他们有很多闪光点,比如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帮助同学,思维活跃,适应力能力强,肯动手吃苦等。客观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人无完人,也不存在没有优点的人,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重视人的优点和优秀心理品质,这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值得借鉴的。
(二)从“积极”的视角看待辅导员的工作
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工作时间长、范围广、压力大、待遇低[3]。“工作强度大高风险压力大身心疲惫;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多重角色冲突;高付出与低回报的落差及自我价值感低;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前景迷茫;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声望和职业地位低;工作的人文环境不理想及缺乏工作对象的尊重和理解;对辅导员测评考核的重重大山”[4]等现状是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状态,极易产生枯燥和倦怠,辅导员每天都处于紧张忙碌甚至疲惫的状态,由于学生自觉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辅导员需要24小时随时应对学生的各种突发紧急状况,长此以往,身心俱疲自然是常态,长此以往,对自我价值也会产生疑惑。面对这样的情况,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看待工作,努力找到工作给人们的“幸福感”,也许能够帮助人们厘清自身价值的疑惑。辅导员或学生管理者的工作也许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更是一项育人工程,每位老师都是手持工具的雕刻师,在雕琢着每位学生的灵魂。辅导员不仅要能积极地看待自身的工作,还要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内心状态、学会自己去寻找价值感和幸福感,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管理者不仅仅在教育管理着我们的学生,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就是“以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优势,强调预防大于治疗,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启示:强调养成塑造,强化正能量传播。实现这些教育管理理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阳性强化,提高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阳性强化要求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优秀的闪光点,给学生赞扬、奖励,给予积极强化,以增加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也叫正性强化。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和好的心理品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善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对他们进行正性的赞扬和强化,不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民办高职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可以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但更多的学生会让自己继续活在过去。面对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刺激、鼓励、强化学生自身,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大学里翻开新的一页,走向另一种人生。经常受到阳性强化的学生会逐渐找回自信,对自我开始有要求、有目标和努力的意愿,久而久之,在班级中传播一种积极满满的正能量,让大家力争上游,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发展出更好的自我。
(二)树立正性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向典型看齐
树立正性典型就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在班级多树立积极典型的学生榜样,为班级其他同学发挥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榜样有更好的说服力和信服力,辅导员可以在学习、生活方面发掘优秀典型,在班级中发挥它的正性作用,这也是强化的一种方式。根据班级不同情况,进行优秀标兵、优秀宿舍、优秀班干或者其他能力方面优秀者的评选等。当然,正性典型应该具有先进性和可学习性,选举过程应该公平、公开、公正,这样才能有班级公信力。在树立典型后,辅导员还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来激励学生,防止典型成为空摆设或走形式。
(三)利用教师的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教育作用
教师同样也是一面学生的镜子。镜面效应是指教师本身就具有教育示范意义,具有自发性的教育功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更需要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辅导员几乎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接触辅导员的时间是最多最频繁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很容易,所以辅导员自身的言行示范学生,是最有说服力的。辅导员日常行为的一举一动其实都被学生看在眼里甚至模仿、效法,如果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首先从自身行为做起,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充满无力感,毫无说服力,并且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两面派”行为感到厌恶,辅导员的教育功效也只能事倍功半。
(四)促进学校、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
学生个体行为的管理如果脱离班级群体氛围可能会事倍功半,团体对个体的影响不管是潜移默化还是显而易见,都无法影响学校、班级良好班风、学风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和教育管理作用。学校班级的班风、学风是宏观层面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个体赖以生存的集体大环境和背景。辅导员若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妨在班风、学风上多考虑如何塑形、如何引导。
(五)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能动作用
教师可培养、善用学生干部,发挥学生干部积极主观能动作用,学生干部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能极大提高教育管理的成效。辅导员多与学生干部沟通就能及时知道班级大部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状态,而辅导员的80%的精力就可以用于班级少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班级80%的学生可以通过学生干部达到有力的督促管理。这样不仅能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减少倦怠心理,而且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民办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一)教师放弃说教,加强引导
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大多需要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说教,因为学生会呈现出各种问题。现在“00后”的大学生,呈现出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的趋势,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如果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一味地说教,基本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和管理效果。所以辅导员不妨放弃或减少说教,更多地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比如在平时对学生的管理中,辅导员很少会把行为的对错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对错判断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考虑清楚行为的后果以及自己能否承担即可,也许有些老师会担心,如果学生知道事情的后果并且愿意承担,难道就看着他们走错路或者遭受伤害而放任不管吗?其实学生一旦下定决心去做,老师是很难改变,而且有些“弯路”正是学生成长中一种必要的经历和磨炼。
(二)辅导员应学会换位思考
因为教师的身份,很多辅导员在平时管理学生时,容易给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特别是“命令式”的辅导员。尊重是换位思考的前提,老师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就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尊重他们的想法……避免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1]。换位思考,找到行为或者问题背后的原因,也许对于解决问题才更有价值。但在现实工作中,换位思考往往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教师的身份,因为管理者的身份……其实,辅导员如果真的做到了与学生之间进行换位思考,管理工作往往也是见效最快的,因为学生感到了被理解、被尊重,为接下来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
(三)摒弃对“嫌弃型”学生先入为主的偏见,客观积极地对待
学生具有多样性和多面性,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就是在了解学生不同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方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比爱学习的学生有耀眼之处。面对成绩与行为问题双差的学生,老师首先需要摒弃内心先入为主的偏见,特别是负性偏见,如果我们本能的觉得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过人之处,只要方法得当,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心理会贯穿日常的管理工作,学生也能感受得到,不仅给了学生应有的自信,也会对管理的成效有信心。
(四)减少“师源性伤害”,真正关爱、理解和包容
老师一旦处理不好个人情绪,将情绪带入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特别是在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频繁出问题,老师的情绪就很容易爆发出来,学生不可能莫名地成了“出气筒”。如果辅导员能对学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有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在高校中,学生行为偏差、心理问题也不少见,学生有心或無心伤害老师的行为会更加常见,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首先需要调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了解伤害背后的原因,对待学生多包容和理解[4]。
四、积极心理学的再阐释
“积极”不等于盲目或绝对,积极心理学视角并不等于心灵鸡汤,也不等同于自我欺骗。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反思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要我们去寻求盲目或一味地积极去自欺欺人,积极也不是一个绝对化的概念。积极心理学需要辅导员秉持积极的态度和观点对看待所管理的学生,但这并不是说摒除客观性,学生的弱点并不应该视而不见,而是可以利用积极的正性点去引导改变,从而趋向完善。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内在可以变好的潜能和意愿,在于使用何种方法加以正确地引导[5]。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学生管理工作是动态、发展性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性、发展性的,需要与当前的学生发展实际情况和学校发展情况相结合,甚至与时代、社会相结合,而非独立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所以与时俱进地结合当前理论和实际进行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明月. 论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及其意义[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2.
[2] Alan Carr. 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 周红霞. 浅谈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J]. 教育管理,2014(12):181.
[4] 戴明月. 探析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枯竭的根源与成因[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116-118.
[5] 黄晓星. 民办高职院校师源性心理伤害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2.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