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欺负行为勇敢说“不”
2024-01-02黎春平
【关键词】欺负行为;亲社会行为;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7-0075-04
【作者简介】黎春平,南宁市南湖小学(南宁,53002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校园欺负行为指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被个人或群体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包括语言上的辱骂、威胁、嘲笑、戏弄等,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但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比较片面,情绪上易冲动,容易发生攻击行为,需要得到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校园欺负行为,初步掌握应对校园欺负行为及控制自己欺负行为的方法,增加亲社会行为,改善同伴关系。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热身阶段:一幅画诉欺负
教师展示学生荔荔(化名)的一幅画。图画内容:一个女生蹲在地上哭泣,她的书包被丢在地上,文具散落一地。一个男生在一旁撕她的书。
学生观察图画,交流看到的内容及荔荔可能遇到的事情。教师顺势询问学生是否有过被欺负或看到他人被欺负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共情学生的心情和感受,引出“欺负”话题。
教师:当我们被欺负或看到别人被欺负的时候,心里会不好受。面对欺负行为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这节课就一起来聊聊“欺负”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荔荔的一幅画引发学生的共鸣与讨论,自然引入“欺负”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转换阶段:感受欺负
1.觉察欺负者的心理
教师:你觉得欺负别人的同学心里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嫉妒、好玩、无聊、挑衅、取乐、报复、拿别人出气、冲动、情绪失控。
教师:那些被欺负的同学有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微电影走近荔荔,看看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
2.体会被欺负者的感受
教师播放心理微电影《同桌》,引导学生体会荔荔的感受。
微电影剧情简介:荔荔和成城是同桌。成城总欺负荔荔:丢她的课本、嘲笑她是小花猫、冤枉她偷钱、乱翻她的书包。荔荔不敢告诉老师,一个人蹲在地上哭……(画面定格)
教师:画面定格在这个瞬间,你看到荔荔正在干什么?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相机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扮演“荔荔”。
教师:假如你是荔荔,想起自己一次又一次被欺负,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如果有,请你站到“荔荔”身边,用肢体动作把体会到的心情用“心声雕塑”的形式表演出来。
“心声雕塑”1:悲伤、难过且无助,被同学欺负却没有人帮助我。
“心声雕塑”2:我觉得伤心和委屈,因为我没有告状,也没有偷成城的钱。
“心声雕塑”3:我会害怕和困惑,想告诉老师,又怕被欺负得更厉害,不知道该怎么办。
教师:同学们,此时荔荔是多么的伤心、无助、愤怒、害怕,如果你是荔荔的同学,你是否愿意为她做点什么或对她说点什么?如果愿意,请举手。
学生1:荔荔,成城欺负你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你不需要自责,我们也会帮你。
教师(面对“心声雕塑”1):你听到这么说,心情如何?
“心声雕塑”1:有同学愿意帮助我,我很高兴!
教师(面对学生1):看,你的挺身而出让她非常高兴。
学生2:荔荔,你不要难过。我们一直陪在你身边,你有什么事情可以跟我们说,我们和你一起想办法解决。
教师(面对“心声雕塑”2):身边出现这样的同学,你此时有什么想法?
“心声雕塑”2:我觉得有这样的同学很开心、很温暖,没有那么难受了。
教师(面对学生2):你的出现给她带来了温暖。
学生3:荔荔,成城的行为不是勇敢的行为,我们不要怕,我和你一起报告老师!
教师(面对“心声雕塑”3):看到他和你一起想办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心声雕塑”3:有人愿意陪着我,我并不孤单,也有了更多勇气面对欺负行为。
教师(面对学生3):你的安慰、关心、鼓励给了荔荔面对欺负行为的力量。
3.理解旁观者的心理
教师:刚才不少同学愿意站出来给予荔荔安慰、关心、鼓励、陪伴和帮助。同时,也有些同学似乎在纠结什么,他们是在担心和顾虑什么?
学生:怕被牵连、怕自己帮不上忙。
教师:这些同学也想提供帮助,但是担心自己力量不够或方法不够好,怕帮不到荔荔,怕自己也被欺负。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他们可能也愿意尝试。
设计意图:通过微电影让学生感受欺负行为对人的心理伤害,觉察被欺负者、欺负者、旁观者的不同想法、行为以及带来的影响,充分表达面对欺负行为时的感受,激发积极应对欺负行为的意识,增强共同应对欺负行为的信心。
三、工作階段:寻找应对欺负行为的方法
1.合作学习
教师:如果时光倒流,再次面对欺负,你会如何更机智、更勇敢地应对?请8个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卡上的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为5分钟。
任务卡的内容分别是:如果你是被欺负者,你如何机智应对欺负行为?如果你是欺负者,你如何机智应对欺负行为?如果你是旁观者,你如何机智应对欺负行为?情景表演——小组成员分别扮演荔荔、成城、旁观者,演一演如何机智应对欺负行为。
各组随机领取一张任务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堂给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分享。
学生1:如果我们是欺负者,换位思考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向对方真诚道歉,也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又遇到想欺负人的情况,可以试试闭眼或深呼吸让自己冷静。
教师:你们的方法是换位思考、反思行为、控制情绪。
学生2:如果我们被欺负了,不要害怕,要机智反抗。
教师:对“机智反抗”这个方法可以说得具体一点吗?
学生2:就是要分不同情况,如果自己处于不安全的情况,首先要确保自己人身安全,可以暂时妥协或离开,如果相对比较安全,就要敢于说“不”,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
教师:你们总结的方法是不要害怕、勇敢说“不”、寻求帮助、暂时妥协、保护自己、积极沟通。
学生3:如果我们是旁观者,会制止欺负者的行为,陪伴被欺负的同学,安慰、鼓励他,如果怕欺负者报复,可以悄悄寻求信任的大人去制止欺负者。
教师:你们想到了安慰、鼓励、关心、陪伴、出面制止、报告老师家长、保护好自己。
教师小结:我们找到这么多应对欺负的好方法,要勇敢对欺负行为说“不”!勇敢是面对欺负不害怕,勇敢是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勇敢是敢于正视自己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欺负者、被欺负者、旁观者应对欺负行为的方法,学会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积极应对校园欺负行为的信心。
2.情景表演
教师:我们邀请表演小组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运用这些好方法。
两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微电影《同桌》中荔荔的经历,进行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表演结束,教师采访学生运用了哪些方法,再次强化对方法的体会与运用。
教师:刚才你们再次面对欺负,是怎么做的?
学生1:我扮演的是成城,刚刚我又想丢她的课本、嘲笑她,当看到她惊恐、委屈的眼神,我意识到这样做伤害了她。我做了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真诚地跟她道歉。
教师:你运用了换位思考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克制欺负行为。
学生2:我扮演的是旁观的同学,看到成城嘲笑荔荔成绩差、让其他同学不跟她玩,还撕她的卷子,我站出来制止他。
学生3:在情境中我扮演的是荔荔,一开始我敢怒不敢言,后来旁边的同学挺身而出制止成城,我也勇敢地表达我的感受。
教师:同学们真诚的分享让我看到了你们的善良、勇敢、智慧、温暖。这节课我们通过心理剧走近荔荔,体会和理解荔荔、成城和荔荔的同学的心情和感受,为解决问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着这节课进入尾声,让我们跳出所扮演的角色,回到自己的生活,请跟我说——我不是荔荔,我不是成城,我不是荔荔的同学,我是某某某。
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将机智应对欺负行为表演出来,加深对方法的掌握和迁移,完成心理剧中的“去角色化”,积极赋能,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四、结束阶段:积极赋能,温暖回归
教师:同学们,学校准备拍一部关于应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宣传片,如果采访到你,你在镜头面前最想说的一句是什么?
学生1:不要害怕,身边会有人帮助你的。
学生2:要勇敢表达内心想法。
学生3:让我们一起努力,勇敢面对校园欺负行为!
教师:这节课我们收获了面对欺负行为的勇气和力量,也收获了面对欺负行为的方法和智慧,相信在未来面对欺负行为时,你能勇敢说“不”!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采访”完成积极的自我对话,促进学生内化收获,增加应对欺负行为的勇气。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心理学上的投射技术,从帮助“荔荔”的角度入手,巧妙地避开了学生的心理防御,利用案例分析、情景体验、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成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上,笔者带领学生体会被欺负者、欺负者、旁观者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小组合作、情景体验掌握勇敢机智地应对欺负行为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点评】
本节课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面对欺负行为时的感受,在困境中探究来自自身和他人的资源,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和方法,并寻找可供援助的途径。本节课有以下3点可借鉴。
1.以学生为主体。本节课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从旁引导、点拨,没有太多的说教,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体验、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整节心理课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悟较为深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来自同伴的支持力量,也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培养了积极心理品质。
2.教學环节较紧凑。教学思路比较清晰,环节层层递进,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前后联系紧密,紧扣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循序渐进地设计和开展各项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在精心地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自然。
3.关注学生心理。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也容易唤起被欺负学生的创伤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注意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的情绪得到缓冲和适应,再通过“去角色化”环节引导学生跳出角色、回归自身,恢复到理性的思考中。
(点评嘉宾:杨斌勇,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