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课上的安全课堂氛围营造策略探析

2024-01-02苏琳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氛围教学策略

【摘 要】教师在心理课上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积极深入地进行分享,发挥朋辈互动的积极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聚焦共同经验、构筑团体信任、把握心理距离和善用反馈技巧四个策略有助于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氛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7-0073-02

【作者简介】苏琳,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西亭学校(福建厦门,361021)教师,一级教师。

课堂氛围指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出的一种整体气氛,对课堂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心理课本质上是一种团体辅导活动,成员间的言语互动决定了团体动力的生成与发展。[1]36安全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自我的意愿,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有深度的课堂交流。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聚焦共同经验、构筑团体信任、把握心理距离和善用反馈技巧四个策略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

一、聚焦共同经验

安全课堂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基于学生的共同经验选择课堂主题,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共同经验指学生因年龄特点而产生的心理需要,或班级团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习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将其作为授课主题。另一方面,可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交流,通过课前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关心的内容,将其作为课堂主题。只有课堂探讨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才能够有体验、有感受,愿意表达。

心理健康教师基于学生的共同经验设计课堂主题时,既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以“人际交往”模块教学为例,应关注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共同经验有差异。对于七年级学生,应关注学生的人际适应问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集体;对于八年级学生,可以针对具体的社交情境,如亲子冲突、异性交往、人际矛盾等,开设人际技能训练课程;对于九年级学生,需要关注他们在学业压力下渴望获得支持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发掘人际资源,感受人际支持。

二、构筑团体信任

团体信任指团体成员在互动中产生的信任,以及成员对团体的信任。团体信任水平高,意味着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团体中表达真实的自己。团体信任是团体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而团体安全感又能够增强成员间的信任和凝聚力。[1]38构筑团体信任离不开团体规则的制定和落实,这需要团体带领者,即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明确并维护课堂规则。

课前,心理健康教师要确定课堂规则,如专注投入、真诚分享、积极鼓励、承诺保密等。这是学生进行真实分享的前提。课上,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发现并及时制止学生破坏规则的行为,肯定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以维持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后,总结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的情况,重申课堂规则的重要性。当课堂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团体信任便由此产生。

三、把握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个体对当下发生的,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刺激会感到心理距离近,并产生情感反应。对心理距离远的刺激,个体会倾向于用抽象理性的方式去认识。[2]心理距离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进而影响课堂氛围。心理健康教师应根据教学主题调整教学活动形式,处理教学素材,在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维护课堂的安全氛围。

第一,不同教学活动带来的心理距离不同。心理距离近、情感体验性强的活动,如身体雕塑、角色扮演等,而问题辨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有助于拉开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理性思考。

第二,教学素材对心理距离的影响取决于内容和呈现方式。在内容上,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能够拉近学生与课堂的心理距離;在呈现方式上,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教学素材,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而用文字或音视频呈现教学素材,则会拉远学生与课堂的心理距离。

四、善用反馈技巧

团体互动是否有效取决于互动过程中反馈的质量[1]35。在课堂互动中,师生及生生间的积极反馈能激活团体动力,维持并强化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课的反馈有以下分类:按反馈类型分为言语反馈和非言语反馈,按反馈内容分为过程反馈和评价反馈,按反馈主体分为教师反馈和学生反馈。

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到四点:第一,反馈要及时。在学生分享时,应通过非言语信息,如微笑、点头、眼神注视等对学生进行积极反馈。学生分享后,教师可通过澄清、具体化、赞美、重述等方式进行积极回应。第二,反馈要具体。在反馈时应指出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具体行为,对学生展现出的能力、品质进行积极反馈。第三,重过程反馈,轻评价反馈。应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真实表达,允许学生讲错话,不轻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是非判断。第四,反馈主体多元。教师应有意识地促进学生间的积极反馈,如提醒其他学生安静倾听,注视发言学生,鼓励学生彼此欣赏等。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课. 操作指南与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2]陈海贤,何贵兵.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4,46(5):14.

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意义疗法干预研究”(210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课课堂氛围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