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2017-05-12张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高中

张颖

〔关键词〕人生规划教育;高中;心理辅导课;共通性

随着课程改革和上海、浙江等地高考改革试点的开展,为努力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高中人生规划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

高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学生在这一时期生理上快速成熟,尚未成年的少年产生了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于人生容易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困扰,负面情绪会相应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人生规划教育课程正当其时。

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的限制,目前很多学校会选择由专职心理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研发和开设。作为一名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我有幸承担了学校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研发。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首先对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的共通性做了探索,以便更好地统筹资源,将两门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能节约课时和师资,又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下我结合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研究和体会,谈谈对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从课程定位看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学生调整认知并增进因应能力,是以预防或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课程。

人生规划课程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要密切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心理辅导课与人生规划教育肩负着同样的使命,都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激发学生潜能,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从目标培养看

當前高中心理辅导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通过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当前高中人生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注重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了解个人特质与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人生选择的能力,选择、探索自己的出路,追寻、体验生活的过程与意义。

两者均侧重于促进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完全有条件整合在一起的两门课程。

三、从课程形式看

从实践探索来看,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将课堂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感悟,逐步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

而心理辅导课也是一门活动课,特点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体现学生对课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因此,从课堂主要载体来看,两者都重视活动体验和感悟,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从课程整合看

整合高中心理辅导课与人生规划课程是一项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创新,是对现有心理辅导课的一项探索和改革。这样既节约课时,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又合理利用了师资,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同时还可以变革原有的心理辅导课模式。原有的模式是抛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起到预防、矫治作用,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主,从他人个案到激发内需的过程会比较艰辛,对案例的普遍性、通用性要求会比较高,对团体动力的依赖性更强;而人生规划教育虽然是面向学生个体,但其导向性和针对性比较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启动团队动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助其获益。人生规划教育的这些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心理辅导课的不足,而心理辅导课的团体性辅导恰好可以作为人生规划教育的个体性指导的补充。

五、从生涯测试看

在人生规划教育过程中离不开相关的生涯规划测试,而这些测试和相关理论很多是基于心理学、社会学背景开发出来的,因此,由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开发和指导,有利于正确运用和解读这些生涯规划测试,这也是对师资的合理利用。

六、从适应高考改革看

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改革作了部署,上海、浙江等地将开展高考改革试点,2014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将不分文理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大学想学的专业及职业规划确定高考选考科目。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时本身就要面对环境和学习的适应问题,现在加上高考改革的冲击,由不适应引起的心理困扰和负面情绪相对会更多,此时在人生规划教育课程中讲解心理调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新生事物的出现,会让人们感到安全感丧失。改革是对原有既定模式的一种变革,当原有的一种既定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时,对于未知的环境和不确定的未来,人们会感受到不安、焦虑或恐惧等消极情绪,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

心理学上的“心理舒适区-恐慌区-发展区”理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变化、开发潜能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在三种状态下交替:心理舒适区、心理恐慌区和心理发展区。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已经习惯的一种心理模式和固有状态,是在人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包含了人们所熟悉的一切事物。当处于舒适区,人们往往会感觉放松,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都有着比较清晰的预期,对事物的掌控感较强,压力感较小。

心理恐慌区是指当周围的事物、环境发生变化,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人的安全感和控制力受到威胁,个体可能会变得敏感、消极、脆弱的状态。处于这一状态时,人们对当前局面感到失控,压力倍增,在调控压力时要么顽强抵抗,要么消极回避。

在经历最初的烦躁、焦虑和恐慌,并尝试进行抵抗或逃避后,当人们发现变革已经发生,自己无法改变,只能主动或被动适应的时候,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心理发展区”。即通过调动自身潜能,探索和学习适应变革的方式和技能,理解变革的意义。当然,受个人因素等的影响,人们进入发展区所需要的时间不一定相同。

了解了这些心理发展规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遭遇改革时,为什么人们内心会经历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抱怨,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从“心理舒适区”过渡到了“心理恐慌区”,只有积极主动地做好心理调适,减少因高考改革而产生的抵触,正视改革,调动自身潜能,主动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心理发展区。

解决好对高考改革的心理困扰,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在人生规划教育中开展高中升学辅导。

七、小结

从以上方面看,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且能够相辅相成。因此,如果能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弥补双方不足,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团体动力优势,逐步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主动规划,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中学,嵊州,312400)

编辑/张 帆 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课高中
心理辅导课的内容设计要融入心理核心素养
团队分享成长
巧借角色,进行心理投射
浅谈小学学习心理辅导课的设置与设计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