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类关键词?深度品味诗词的“意境域”
2024-01-02孙正磊
孙正磊
摘 要 以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教学为例,聚焦意象关键词、炼字关键词和典故关键词,揣摩意象的深刻含义,推敲、辨析意旨的深义,剖析品味典故的隐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领悟诗歌的特美意境。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意象关键词 意旨关键词 典故关键词 意境域
有了准确理解诗词意义这一基础,深度品味诗词的意境才成为可能。而在品味诗词的过程中,必须聚焦意象关键词、炼字关键词和典故关键词这三类关键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领悟诗词的意境。以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教学为例,我们通过品析三类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度品味诗词的意境。
一、揣摩意象关键词,品味诗词的意境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有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通常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在古诗词里。它们是我们深入理解、探究诗词意旨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入领悟诗词内蕴的重要视角。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对意象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揣摩其中的深刻含义,才能充分理解或体会诗词的意境。另外,还有必要通过语文课程的整体设计,将相关意象拓展为一个专题甚至一种课程,融入到诗词的教学中,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准确理解《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意象,加深对诗词主旨及意境的把握与体会。上阕写荒凉的秋景,词人出示了以下几个意象:“南飞的大雁”、“边声”夹着“角声”、直直的“长烟”、西沉的“落日”、紧闭的“孤城”。边塞秋天已经极其寒冷,大雁已然南飞,毫无逗留之意,更何况守边的将士呢?黄昏时分,令人窒息的号角声忽然吹起,周围的风声、马嘶叫声、羌笛声等边塞特有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似乎边城周围都是胡人的队伍,军情非常紧张,军事态势异常严重。循声向远处望去,层峦叠嶂里,只见长烟直直地升起,夕阳渐渐西沉,空旷的荒漠之上一座孤城早早地关闭,戒备森严。这些意象渲染出边塞环境的荒凉、戍边生活的艰辛,读者自然地进到一个紧张又高亢、孤独又悲凉的意境之中。
下阕侧重抒情,仍然借助以下几个意象:一杯“浊酒”、发出悠扬声的“羌管”、浓重的“霜”。饮一杯浑浊的酒,自然地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这时悠扬的羌笛也应景地响起,满地霜雪。夜里难以入眠,思乡之情越发浓重,不仅将军如此,普通的士兵也同样因为长年驻守边陲,不能还家而深深思念家乡,意境已然在“悲凉”上再添一点“悲壮”。蒋勋在《蒋勋说宋词》里将这首词下阕里的“将军”“白发”“征夫”三个意象与上阕中的“长烟”“落日”“孤城”三个意象进行并举,表达词人在极大孤独感里的一种忧伤,此说法也很有道理。这样,在寻找、品析诗词的意象关键词中,学生能慢慢理解诗词的主旨,进而深入领悟词人所营造的紧张、高亢、孤独而又悲凉、悲哀、悲壮的意境域。
另外,从时间安排上考虑,我们还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品析诗词中的意象:一方面,在学习诗词之前,将古诗词中的意象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梳理与拓展,即将这些意象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对景物、事物、人物、活动、精神等各类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探究。如黄叶、竹、柳等可以归到树木类;梅、兰、菊、牡丹、杨花、莲花等归到花草类;子规、猿猴、乌鸦等可归到动物类;钓鱼、采薇、采菊、折柳等可归到活动类;东风、金风、浮云等可归到气象类;汗青、轩辕、巾帼、丝竹等可归到器物类;梦、仙境、幻境等可归到精神类,如此根据象征意义进行分类,方便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在学习诗词之后,将意象作为课程任务或综合性学习来开展或推进,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印章——意象”“多识诗词中的意象”等课程活动,联系教材诗词所涉及的意象(关键词),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为准确理解、深入品味诗词意境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敲意旨关键词,品味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里往往都有一两个体现主旨、意趣或情思的核心关键词,这几个关键词倾注了作者炼字的功力,成为理解诗词的“诗眼”或“词眼”,而且经过推敲、斟酌之后,最终敲定的那个字往往成为经典,流传千古。贾岛炼“敲”、王安石炼“绿”、郑谷“一字师”等皆传为佳话。引导学生也来推敲诗词中的某个关键字词,对品味诗词意境很有意义。
这首词上阕炼的字是“异”。这一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让人自然地产生联想:与何地“异”?塞下秋景“异”在何处?为什么产生“风景异”这种反差?学生通过推敲“异”字,体会其中妙处:不用“好”“坏”,也不用“奇”,而另辟蹊径用了个“异”字,令读者自然地想到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在边塞抵御西夏的进攻,说“异”应该是与自己的家乡吴县(今苏州)进行比较。边塞的风光非常奇特,但为了表达主题,只说风景不同,而且这里风景“异”在边地特有的景物,如边声、角声、长烟、落日、孤城等。范仲淹没有明说自己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这种“风景异”的反差感,是对边塞秋景及生活感受的总括,为下文描写与抒情张本,突出悲凉苍茫之意境。
下阕炼的字是“泪”。围绕这个关键词,可以生发出这样几个问题:谁流泪?为什么流泪?为了什么流泪?学生在反复推敲中思考、品味。流泪的有“将军”,即词人自己,也有广大的戍边的“征夫”,他们在夜深时分仍不能寐,暗自流泪;将军承担着守卫边关的重任,头发已经花白,跟他一起来的士兵也老了,将军、士卒同甘共苦,都在为思念故乡、亲人而悲,为国家军事衰落而悲,为久戍边关不能归家而悲,在悲怆中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在品味这两个关键词时,整首词的意境也渐渐明晰,不仅有悲凉苍茫,有凄苦苍凉,还有悲怆悲壮。正如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所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又如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说:“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仲淹久任边帅,防御西夏元昊。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而不名,范時官龙图阁学士也。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
另外,我们在品析炼字关键词时,有时还需要借助另外一些关键词,如“泪”要与“酒”对举。联系范仲淹的其他词,仍能找到“酒”与“泪”这些关键词,如他在《苏幕遮·怀旧》里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御街行·秋日怀旧》里又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经愁得寸断,却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流下了辛酸的眼泪。相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更沉重,情更凄切。让学生将其与《渔家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三、剖析典故关键词,品味诗词的意境
用典,亦称“用事”,是古诗词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往往通过引用过去的人、事、物、地等史实(或语言文字),增加作者隐晦表达的含蓄或典雅。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这些典故关键词是诗人阐发个人抱负、政治理想、人生感悟的重要依据,也是读者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载体。
这首词共用了两处典故:一是“衡阳雁去”,二是“燕然未勒”。“衡阳雁去”用的是“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湖南衡阳有座回雁峰,其外形如回旋的雁,因此而得名。古代传说里,秋季北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适逢塞下“秋来”,满目萧瑟;“风景”异常不同,越发寒冷,大雁自然不眷恋这极寒边地。这里表面写的是大雁,实则写人。大雁都不愿在这里逗留,更何况人呢?但是,边塞将士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必须坚守在边关。衡阳是在湖南,而作者当时却在西北边陲,便借雁去衡阳“无留意”表明义无反顾、毅然决然。这一句紧承上句,表达了词人的真实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更何况离乡戍边的将士们呢?不如归去,早該归去。这里用典非常自然,与苍凉凄苦的意境正好契合。
“燕然未勒”用的是“勒石燕然”的典故,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如今,战争未曾获胜,军事不利,将军还没有在燕然山的石头上刻字记功,自然没有计划还乡归家,成就功业也无从谈起。这种矛盾心理在将军和士兵们的心中涌动,或者正是因为“燕然未勒”,所以才有了前句的“浊酒一杯家万里”,酌上一杯浑浊的酒,寄托对远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这里用典非常妥贴,与悲壮慷慨的意境正好相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叶嘉莹.古诗词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滨河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