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价值链视域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

2024-01-02方晓霞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

[摘要]创新价值链理论重视价值创造和增值,符合成果转化的需求,可以为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指导。从创新价值链视域出发,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简单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個环节发现,各个环节之间联系松散,上游科技成果价值内涵不足、中游中试环节缺失、下游服务配套机构发展不成熟,各创新要素流动受阻,整体创新效益难以发挥。因此,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可通过科教融汇、建立专利池、政府主导、机构助力、引育结合,优化科技成果适应性、提升科技成果承接能力、加强中试基地建设、赋能下游产业化、打造高职科技人才队伍,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创新价值链;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简介]方晓霞(1983- ),女,广东东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基金项目“创新价值链视域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a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4-0077-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校积压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真正转化进而发挥作用的科技成果很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研究表明,我国的转化效率在10%上下浮动,而发达国这项数据是40%,差距较大。”①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转化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科技成果没法转、不敢转,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分离等现象。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及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应当是一个需要多要素环节相互配合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通过梳理创新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创新价值链的概念多用于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园区等相关研究中,大多关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创新绩效和技术产品研发及销售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度契合。第一,创新价值链强调分工。从组织形式看,创新价值链是由不同的环节组成的链式结构,创新过程可被分解成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第二,创新价值链强调要素整合。创新价值链是要素流动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各司其职,同时又息息相关,各环节之间通过要素流动、协同配合,从而达到整体效益目标。第三,创新价值链强调价值实现。只有出现新的价值创造,才能被认为是完整的创新过程。第四,创新价值链强调修正。创新价值链不是单方向的线性结构,注重每个环节都有反馈和修正的节点,以此促进不断更新迭代。可见,该理论重视价值创造和增值,符合成果转化的需求,可为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指导。因此,本文从创新价值链视域出发,剖析创新链上各创新要素及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探究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助力科技成果生成及转化效率提升,赋能学校内涵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创新价值链”视域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从创新价值链的视域出发,可以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简单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会涉及多个主体,每个环节之间的充分沟通和有效衔接对成果转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各个环节联系松散,各创新要素流动受阻,整体创新效益难以发挥。

(一)上游:高职院校科技成果价值内涵不足

在上游的开发阶段,高职院校是科技成果的产出主体,是关系到科技成果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技成果的价值内涵主要应从两方面理解:科技成果本身的市场应用价值和教师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工作的教学育人价值,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关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考虑甚少,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科研与教学相冲突,阻碍了科技成果顺利流向中下游。一是教师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增长欠缺考虑。教师开发科技成果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以评职称、发表论文为主导,对于市场前景、企业需求及后续价值增长欠缺考虑,更缺乏系统的行业调查分析,容易导致技术对接市场定位不精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增加了后续转化链条中断的风险。二是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相冲突。由于科研与教学相分离,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如在科研上投入过多时间精力,必然导致教学时间的下降。科研工作与教学育人相互脱离,教师容易顾此失彼,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成长。三是高职院校成果管理不够专业。由于缺乏成果转化方面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管理多是以统计和流程管理为主,对技术成果的行业分布和技术成果的水平高度、质量高低及相关领域市场前景等情况掌握甚少。同时,学校在全面布局、培育转化项目方面的做法也不多,造成学校整体的技术导航能力不足,教师在进行科技成果开发时缺乏导向。

(二)中游:中试环节普遍缺失

教师在实验室开发出来的样品,要带到生产线上、要成为可以推向市场的产品,当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实验、更新和迭代。为尽量降低试错成本,最好的办法是在大批量生产之前,先进行小批量试验,也就是通常讲的中试阶段。相关数据显示,“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成功率可以达到80%,而未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成功率只有30%”②。可见,中试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但是,目前中试环节经常被弱化。一是将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相混淆。“技术转移是指技术拥有者通过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将技术知识和相关的隐含知识及其所有权转让给技术需求者的过程。”③技术转移只是将技术知识的物理形态进行了位移,主要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但是在技术知识形态上是没有变化的。而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要把理念转化为技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把产品转化为商品。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了知识和技术所有权的改变。可是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研发人员常常将技术转移等同于成果转化,认为专利卖给企业就是实现了成果转化,因此也直接扼杀了后续的中试环节。二是缺乏资金投入。一方面,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不愿意投入成本。“相关数据显示,正常的技术研究和中试之间的资金比例应该是1∶10,而我国这一数字仅仅为1∶0.7。” ④面对中试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反复试验以及一系列生产设施作为保障,并且还存在试验失败的风险这一现实情况,中小微企业往往不愿意投入中间试验阶段的成本,中试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没有中试条件。高职院校资金条件有限,很少自主建立中试基地,很难提供给教师接近生产环境的试验平台,导致一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无法依靠学校资源独立完成试验环节,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论证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下游:转化服务配套机构发展不成熟

在这一阶段,高职院校往往由于经验不足、市场反馈信息缺位,致使科技成果商业化能力有限,出现市场定位偏差,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缺乏竞争力。该阶段更多需要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的介入,构建配套支持体系,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配套机构发展并不成熟。一是科技服务业没有形成规模,服务能力较弱。我国科技服务业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市场定位不清晰,竞争意识差。二是投资融资服务没有形成。由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象企业一般为中小微企业,在转化的下游阶段,成果要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需要更大力度的投资,中小微企业自有资金规模小,融资能力很弱,这就需要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支持。但是,目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来源仍然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工具缺位。

三、创新价值链视域下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创新价值链视域下,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举措应以创新链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为着眼点,以各个创新要素为出发点,结合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和教学育人的两大功能,密切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的关系,构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促进机制。

(一)科教融汇,优化科技成果适应性

高职院校践行科教融汇,是以科技研发为抓手,将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着眼于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实际问题,既有助于科教相长,又可大大增强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一是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结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需求,组织学校优秀科技骨干到企业深入学习调研、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掌握企业行业真实需求。积极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横向项目的研究,开展技术服务,借助学校实训室、实验室等进行技术开发和样品开发,让教师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突破技术攻关,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为科技成果走向中下游转化阶段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将科技创新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环节,系统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将成果转化项目与学生培养计划有机结合。同时,由企业技能大师传授学校师生技艺技能,通过“传帮带”培养学生专业学科实际应用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市场前瞻技术感知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三是将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引入教学活动评价指标中。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教融汇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从技术成果开发的源头就以满足企业实际生产运营需求为出发点,借助学校创新平台资源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第一,立足市场需求,探索科教融合机制。引导教师顺利对接企业资源、打通企业需求与学校科技项目之间的连接,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开展项目研究,乃至后续成果转化各环节制定好完善机制。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纳入职称考核和评聘体系,正确引导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选取科学的评价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质量、贡献和价值,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对成果创新水平和解决重大问题效能的评价。

(二)建立专利池,提升科技成果承接能力

中小微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主要对接主体。单项科技成果对企业发展往往只能起到很微小的作用,专利池是比较适合中小微企业的模式,可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最后投入市场,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相关研究表明,“参与专利池的时间长度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成积极正比关系,参与专利池时间越长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大”⑤。建立专利池,将有关技术标准的多个专利纳入一个专利集合体中,由第三方管理。专利池里面的专利需是经专利权人同意后得到专利许可的有效专利。专利池成员可以使用专利池里面的全部专利从事研究和商业活动,专利池内的成员企业之间不需要再额外支付许可费用,而专利池以外的企业则需要通过支付费用才可以使用专利池中的全部或部分专利。专利池模式有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升企业的科技成果承接能力。一方面,专利池中的专利一般是行業标准必要专利,如果专利权人拥有大量优质专利,就能拥有更多话语权。由于加入专利池的企业可以免费或者低价使用专利池内的技术,这无形中就会帮助企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专利池模式有利于推动投资资本流向高价值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主体,促使科技成果质量的提升,进而降低孵化和中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提升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承接能力,让在高职院校产生的成果或样品顺利进入企业生产活动中。

(三)政府主导,加强中试基地建设

由政府主导,通过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金融机构多方联动,打造开放式的中试基地。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统筹作用,将基地建设纳入高新区建设规划当中,通过政策精准扶持,充分调动中试基地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吸收上游的科技成果在中试基地进行中试熟化,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中试服务,通过“政产学研金”协同模式,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中下游道路。一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评促优。考核评价是促进中试基地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指挥棒,政府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从基本建设、管理规范、运营能力、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社会信誉、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设定指标,通过评价考核、评级评优等形式促进中试基地发展,不断加大中试基地管理,提升政府日常监督及扶持力度,提高中试熟化水平。二是培养消化科技成果的硬实力,实现“自我造血”。明晰中试基地的产权归属关系和利益分配模式,培养基地具备科技成果消化的硬实力。允许基地面向重点领域、地方企业需求提供中试熟化与技术验证等专业化的有偿服务,提供包括成果筛选与前景评估、集成开发与工程熟化、批量试制与测试验证、技术示范推广与交易等完整的中试验证环节,保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投资质量。中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相比实验室阶段有大幅度增长,这是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的关键,应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将中试阶段具体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根据不同阶段的投入风险和收益特征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投资质量。

(四) 机构助力,赋能下游产业化

通过强化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业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下游阶段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效益,解决市场需求。一是制定服务标准,优化创业孵化服务。构建科技服务标准体系,通过开展第三方科技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升科技服务业质量,促进和规范科技服务机构健康持续发展。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工作,加强评估规范建设,明确评估资质、专业水平要求和行业标准。联合相关机构做好评估管理制度、规范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挖掘和咨询服务,提升自身信息搜集和供给能力。科技服务机构既要了解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资源的具体情况,又要清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真实需求,通过掌握足够信息提高校企双方供需匹配成功率,优化创业孵化服务能力。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多元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线上构建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线下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如银行通过推出专属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三是支持跨领域探索,创新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推动和鼓励各种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信息与咨询服务机构及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提升新型科技服务机构的创新能力。支持跨界探索新领域,创新科技服务新模式,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提升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科技服务业还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指挥棒之作用,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收益分配、科技服务业人才培育、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通过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引育结合,打造高职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成果转化下游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阶段,这一阶段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是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也是衡量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标准。此阶段需要更多地借助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将产品从学校完全转移到企业。如通过市场调查、行业评价等一系列手段,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推广,再次扩大生产,促使其形成产业化。此时,市场需起主导作用,高职院校的地位弱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建立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对接市场需求,整合校内资源,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帮助科技成果顺利完成产业化。一是校企整合,培育高职院校科研共同体。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团队作战。随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推进和成熟,将逐步建立有清晰的愿景、对环境和团队需求敏感的技术研发团队,形成相关领域专业技能互补、研发与市场互补以及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互补的团队资源,培育学校与企业、科研与产品、生产与教学、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一体化的科研共同体。二是引育结合,打造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队伍。突破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主要侧重科研管理工作的限制,打造具有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高职院校对科技成果的运营管理能力,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协议定价、中试服务、投资融资服务等;通过引育结合方式,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为高职院校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政策解读等服务,另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探索符合高职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立专门转化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建立符合高职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中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前沿技术研判、科技成果评价、市场调研分析、法律协议谈判等全过程一体化服务。专业团队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梳理分析学校科研成果现状,进行价值评估,匹配市场需求;帮助校企组建科研团队,寻找投资融资资金,保障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利益;通过市场调查、行业评价等一系列手段,再次扩大生产,促使科技成果形成产业化,将产品从学校完全转移到企业中;通过提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产业化与工程化开发、创业孵化、科技管理咨询、拓展融资渠道和营销渠道等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全程跟踪,形成反馈迭代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应全程参与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运营的各个阶段,对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监管,及时给予反馈,让转化链形成良性闭环,促使相关配套措施制度不断修正完善。依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资源,在“双师型”教师下企业过程中,实现技术开发及孵化,并将应用技术带入课堂,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应用技术的迭代创新,促使新的市场需求点继续被挖掘,进而回到科技成果转化链上游,开展研发工作。如此往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就可以很好地形成完整闭环,整个系统也将在反馈和修正中不断增强升级,实现良性发展。

[注释]

①周旺,徐天祥.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21(4):45.

②④侯小星,曾乐民,罗军,等.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机制、路径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1):113,114.

③霍国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两种基本模式[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5):74.

⑤崔世朋.参与专利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OL].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21[2021-05-01].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LD-wYsOa3DhvzlTbTlZzxjSSjxbbsrImY_TS5lj9c_ORln-iquLRfcgR0-jqnaptmf1Ic2ySVjoIe3CqQ

xryfj_tJdKvigim_qaeN_3eBoeWtsO1q0WoNyu0X5uTtQ2ZxC2Hr

hTiNs3wGPX77g9LTg = =&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34.

[參考文献]

[1]李润宜.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OL].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9[2019-04-15].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LD-wYsOa3DilTF4i2

RtRYvPlv6XcDvCfoIgLuELqy5c5VwPpMJC39enqVNJApWuVFfHyzvRovGX5QitmBNSJ7LkrBUeVdCicvwYDH_T6Q6fO1CiPKZ

l8OnWO5Yh0WNIHTyjvW6nxFE6zcE8Cb4CFd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张静,徐海龙,王宏伟.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需求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2(9):25-33.

[3]李丽红,郭珍旭,李智军.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21(8):26-29.

[4]赵旖旎,陈学彬,刘芳.高职院校立地式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81-87.

[5]谢伟胜,许晓安,卢洪,等.广东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态势及提升方向[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2,6(2):20-27.

[6]王斌,赵香芹,王志华.价值体系三维视阈下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0,20(12):68-71.

[7]方曦,梁天娇,尤宇,等.专利池对池内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影响机制:系统动力学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161-167.

[8]李智军.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辽宁省“十四五”科技成果转化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8(4):427-432.

[9]游遨,刘彦宁,肖吉.专利视角下我国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3,20(5):73-80.

[10]吴玺玫,宋志敏.科教融汇新方向下高职院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路径研究[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3,31(4):55-60.

[11]李夏.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况与思考[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3):182-183.

[12]邵珉,陈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务平台优化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3,5(5):51-53.

[13]何声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位研究——创新价值链理论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5):104-114.

[14]陈涛,杨诗琴.影响IT 企业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3(10):89-96.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