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文化工作站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4-01-02姚岚岳芸竹朱念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姚岚 岳芸竹 朱念

[摘要]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院校发展的必行路径,对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文化工作站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综合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为一体的重要媒介,能够稳固校企合作关系网、促进“产”与“教”良性互动、孵化目标技术技能人才。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校企合作关系单一、利益诉求不同、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建议以在地文化工作站为抓手,打造国际技术共享平台、建设校企多方共融联合体、建设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提供路径指引。

[关键词]在地文化工作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姚岚(1978- ),女,江西南昌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岳芸竹(1996- ),女,山东威海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硕士;朱念(1987- ),男,重庆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师。(上海  2018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4-0057-0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职业教育发展也提出明确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行路径。目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虽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合作关系单一、利益诉求不同、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因此,如何突破各方瓶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地文化工作站以地方文化为焦点,聚集学校、政府和行业企业多方主体的优势与资源,开展文化育人、文创开发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活动,不仅能够推动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推动当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地文化工作站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综合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为一体的重要媒介,能够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重要的实体载体,能够稳固校企合作关系网、促进“产”与“教”的良性互动、孵化目标技术技能人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剖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在地文化工作站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内涵,探究在地文化工作站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助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也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展,探索多种方式深化产教融合,但从目前产教融合现状来看并不理想。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主要涉及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利益诉求、人才供需三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关系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深度是指产教融合过程中专门化程度,其是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职业教育大多数的产教融合项目停留于浅层合作,参与企业和高职院校数量并未出现跨越式增长,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产教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即校企双方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线设立在学校,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企业主导教学模式,即校企双方将实训基地设立在企业,然后企业指派行业专家参与、主导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授课;顶岗实习合作模式,校企双方签订就业意向书,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就业。虽然合作方式多样,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关系较为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一是合作关系单一。通常表现为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点对点合作,很难做到行业之间互相带动,难以实现合作共赢。学校与单个企业之间签订合约,未能推动学校与该地区内所有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难以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及带领行业共同发展。因此,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形式由传统的点对点式合作改成点到面式合作,向业内扩散,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网络。二是合作层次不够深入。通常表现为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趋于形式化,合作模式集中于学校引进企业生产线、企业主导教学、顶岗实习签约就业等比较浅显的层面,未真正进行深度融合,未能精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大多数学校与企业之间未能深入进行文化交流,忽视挖掘利用学校文化、行业企业文化、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纽带,导致产教融合目标短浅,未能充分利用文化纽带建立校企之间稳固的合作关系。

(二)利益诉求不同,行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校企“双主体”,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发挥作用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前提。同时,保障双方利益共享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动力。学校和企业是不同性质的组织。对于学校而言,育人是学校的首要职责。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满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于企业而言,其根本动机是为了自身发展,目标是获取经济利益。企业期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和收益。校企双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致使两个组织的目标并不一致,处理问题的方式有着显著差别,直接导致“产”与“教”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同时,校企合作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对经济效益的预期,企业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企业参与办学、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校热企冷”现象较普遍。因此,如何在充分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是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人才供需失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失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市场、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这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促进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校企共赢。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的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践培育等方面相应的合作机制。但由于受到时间、环境、市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才。目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较少,更侧重于拓展学生思维和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对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培养有着明显不足。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所传授的技能与生产岗位的现实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進入企业后不能胜任岗位需求。可见,当前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机制还不够成熟,还需进一步探究多主体协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

二、在地文化工作站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内涵

在地文化是中华大地特定区域内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并且类型丰富。其既涵括物质性的城市风貌、乡村聚落、饮食服饰、各类工艺产品、特产资源等,又包括非物质性的地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与道德风尚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当充分利用校企的属性特征和区域禀赋的特色文化建立在地文化工作站,为链接校企各领域合作创新发展提供新平台。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在地文化工作站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对产教深度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稳固校企合作关系网、促进“产”“教”良性互动及孵化目标技术技能人才三个方面。

(一)作为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稳固校企合作关系网

在地文化工作站建設能够支持校企双方建立当地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交流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地文化工作站最鲜明的特征是学校、企业、政府以独特和多样的地方文化为焦点,多方主体通过在地文化工作站产生联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也就是说,在地文化工作站可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稳固校企合作关系网。一是对于学校主体而言,基于在地文化工作站学校能够充分发挥科研性、前瞻性的优势,服务企业、联合企业。例如,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业联合成立文化学术中心,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专业展览;结合实际案例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同时辐射、联动更多的在地企业,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二是对于企业主体而言,基于在地文化工作站企业能够聚集高校及其他领域专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如企业可以通过在地文化工作站对接高校及其他领域专家,向专家咨询,解决生产经营过程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可见,在地文化工作站可推动校企合作从原来的点对点形式升级为由点到面的形式,从科研的角度为企业、为社会解决重大领域问题,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校企合作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二)作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载体,促进“产”“教”良性互动

在地文化工作站是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建立在地文化工作站,可使校企合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促进“产”与“教”的良性互动。一是在地文化工作站能够推动学校与企业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再设计。传统的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为产教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科研事业中,增强对地方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而企业结合自身拥有的生产设备以及对行业发展动态的掌握,将地方文化的理论研究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互动。二是在地文化工作站能够推动科研与实际案例的联合开发,巩固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在地文化工作站不仅能够支持企业聚焦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发出比较优质的产品,树立民族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也能够支持学校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并达到精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形成“产”与“教”的良性互动,这是校企合作共赢的结果。三是在地文化工作站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文化是抽象的文化符号,有着强烈、直接、独特的视觉文化刺激效果。通过独特的建筑符号、艺术符号、文化符号等在地文化元素,可让人们对企业品牌形成更积极的认知、联想和记忆点,对企业核心品牌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不仅是企业形成自己特色、打造品牌价值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可见,在地文化工作站是沟通校企合作的重要桥梁,其以产教融合为切入口,可促进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合作体系,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有效解决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作为人才联合培养的基地,孵化目标技术技能人才

在地文化工作站是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科研联合开发、人才联合培养的实践基地,可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养料。在地文化工作站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案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学生可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联合培养。一是学校与企业基于在地文化工作站开展实践项目研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衔接的场地。二是学校与企业通过在地文化工作站更加了解彼此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供需的匹配度,改善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企业可以根据学校的育人模式,对其进行实践性的指导和干预,使人才培养朝着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向发展。三是在地文化工作站汇集了独特和多样的地方文化,学校可将地方文化融入学校育人资源,创新文化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技能的培养形式,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在地文化工作站作为人才联合培养的基地,学校借助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蕴含地方文化的育人实践模式,同时联合企业发展动态,将专业发展、地方产业发展与地方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传承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共同发展。

三、在地文化工作站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在地文化工作站以地方文化为抓手,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融相通,从内容上赋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校与企业基于在地文化工作站大力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构建新型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创设传统文化多维育人的实践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新形态的形成,具体可从打造技术共享平台、形成多方共融联合体以及建设人才培养联合基地三个方面着手。

(一)发扬在地文化,打造以国际创作营为中心的技术共享平台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在地文化为基础,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相互应用的有机整体,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地文化工作站打造以国际创作营为中心的技术共享平台,使其成为汇集互学互鉴、交流创作、共同提高的平台,能够以地方文化为突破口,构建新型的文化形态。即通过技术的交流与探究,挖掘传统文化与学校育人、产业发展的联系,如开展系列文化创意大赛、展览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这不仅能为发扬当地文化搭建对外交流传播的平台,促进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还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技术共享平台。

以在地文化工作站作为特定区域内的文化阵地,充分利用校方学术平台以及在地企业资源,搭建以国际创作营为中心的在地文化工作站。一是以国际创作营为中心,扩大合作关系网。充分发挥在地文化工作站的在地特色、产业资源,推动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科研机构等加入合作建设,吸引行业领域内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邀请全球高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共同参加学科交流,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搭建创作交流平台,为未来准备落脚在地企业的学生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二是以国际创作营为中心,促进国内职业院校与国外职业院校进行深度学术往来,搭建常态化的、国际化的教学课堂,为学校教学、企业生产提供了解世界前沿技术的渠道。集聚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企业领军人物进行阶段性的共同创作,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更开阔的视野,为在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参与国际创作营的教师及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了解在地文化的机会。同时,使教师与行业企业领军人才通过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及作品宣讲会分享创作心得,并且现场为学生们答疑专业难题。在地文化工作站国际创作营的立足点是要让学校与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合作空间和拓宽合作渠道,推动学校与企业着眼于共同建设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开放的科研创新平台,做到校企共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二)凝聚校企合力,形成以在地文化为中心的多方共融联合体

基于在地文化工作站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凝聚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深化校政行企多主体联动,形成以在地文化为中心的多方共融联合体,促使校企双方成为相互支撑的共生体、资源共享的协同体、对外服务的联合体,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互动,以科研开发转化产品为动能,提升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行业经济迈向新高端。一方面,以在地文化为中心,发挥资源规模集聚效应。通过在地文化工作站,学校与企业结合在地文化联合开发富有时代语言、地域文化的文创产品,建立当地文化传承、传播、发展的开放性工作平台。通过在地文化工作站紧密对接区域各个文化创意产业,以“职业教育+文创产品”联合开发为脉络,基于非遗技艺传承细分领域高级定制式“设计—制作—体验—培训—销售”全流程产业链需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传播在地文化、服务企业品牌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基于在地文化工作站,校企开展系列科研合作,不仅要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还要让其落地,成为产品并应用于市场。这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还可以助力企业达成经济盈利目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在传播地方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产、学、研、商”互补互助的新局面。

(三)推动定向育才,建设以赛促学产学结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在地文化独具魅力。且随着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中国在地文化给予了关注与尊重。在文化育人的导向下,在地文化工作站集聚教育、培训、科研、生产于一体,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推动学校为企业定向育人。在地文化工作站联合当地政府、企业,基于在地文化举办相关科创大赛,促进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追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实现定向培养人才。科创大赛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以“在地文化”为主题,在原有当地特色在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创意创新设计提升作品的实用性和附加值。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评审,挑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打样制作,作为在地文创礼品生产销售。基于传统文化进行面向大众的现代设计,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推动了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文化工作站以赛促学的形式推动科创项目和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比赛主题进行实践设计,将专业技能应用于多种情境中,快速掌握新技能。通过比赛的历练,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累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职业素质也逐步得到培养。在大赛过程中,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具体情境结合,逐步了解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促使学生不断适应、学习和成长,在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地文化工作站以赛促学为企业定向培育人才提供基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在科创比赛过程中,企业与政府方面作为评委,对参与大赛的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观察与指导,将产业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前沿信息传递给学生,挖掘学生个性和激发学生潜能。对于有潜力的人才,可进一步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在地文化工作站为基地,为其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定向人才,提高人才与社会岗位的匹配度。同时,挖掘科创大赛产出的成果,将具有产业价值的作品进行转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产教深度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地文化工作站作为新时代的新型合作实体,能够为产教融合提供实体化载体。以地方文化为抓手,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基于在地文化工作站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在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霍丽娟.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8-44.

[2]徐红勤.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5):45-49.

[3]杨梅,王瑛,周正柱.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困境与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26-32.

[4]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40(7):102-110.

[5]趙朝辉.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因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5):41-45.

[6]徐佩玉.PPP模式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维度、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23):13-20.

[7]朱涛,吉智.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现代学徒制育人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0):90-92.

[8]白逸仙,王华,王珺.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9):88-94.

[9]陆宇正,汤霓.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21-27.

[10]钱沉,王瑞敏.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和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43-47.

[11]王建林,周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84-88.

[12]肖优,王洪亮.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20(20):228-233.

[13]刘芳,马志民.促进地方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3):49-53.

[14]谷娟.地域文化助推地方高职院校专创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52(5):225-227.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