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慢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2024-01-02王艺蓉

互联网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慢就业就业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和家庭,更关乎社会的安全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各大高校实施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大学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到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但近年来高校就业问题愈发突出,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悄然兴起,逐渐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成因,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为基础,结合西安石油大学现有毕业生情况,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的心态及成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慢就业;就业心理

1. 就业大环境严峻与大学生慢就业心态的矛盾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我国经济虽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但由于外贸市场减弱,部分行业进入寒冬,致使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从数据上看,青年的失业率不容忽视,2023年一季度的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9.6%[1],而在就业机会紧缺、青年失业率走高的情况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下,其择业理想信念、就业价值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新变化,很多大学生选择“慢就业”[2]。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我国青年就业规模呈小幅下降趋势,年轻人的就业意愿总体趋势下降,部分大学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意将就进入就业市场[3]。从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对于毕业的选择上来看,选择考研和考公学生占到了半数左右,也就是说毕业生在面临毕业的节点时,首选是继续深造或者进入体制内,而不是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机会。这种矛盾的现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紧密相连,也与高校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

2. 影响大学生慢就业心态因素分析

2.1 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大学生慢就业的社会因素可分为两点。

一是劳动力市场岗位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目前空缺较大的岗位分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和高级技术型岗位。劳动密集型工作具有低端重复性的特点,就业门槛低但整体工资待遇不高,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青年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低质量的工作无法匹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高级技术型岗位就业门槛高、专业性强,我国1.7亿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员只有0.48亿,这对于针对性专业的大学生利好,但剩余一部分技术性不强的专业学生就业环境就变得困难。

二是大行业萎缩,岗位缺口和薪资待遇降低。近年来,由于国际大环境影响,国内就业岗位萎缩。实体经济能够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较为有限,但与之相对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规模逐年快速增长[4]。除此之外,海外留学生回流逐年增加,也导致就业市场人才供应旺盛但所匹配岗位空缺不足。

2.2 网络生态因素

当代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该年龄段的学生处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接受渠道和体量众多,一方面互联网时代能够更快的让学生接触到一手的求职信息,网络课程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方便快捷的掌握专业系统的求职技巧,大量的社交软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在校学生跟已就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基本工作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不够,自身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在网上进行学习和社交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变得更加多元,一些外来的网络亚文化冲击着我国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比如: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文化等”。[5]许多自媒体不断“唱衰”大学生就业前景,不断强调就业困难环境,这种氛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就业压力。当下很多移动端APP为了抓住流量,会采取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对不同用户精准投放内容。因此,如果学生对升学和就业产生迷茫和焦虑,利用新媒体进行搜索和了解,很容易就会被互联网刻意推送相关高强度和同质化内容,进而对整个就业环境和升学前景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催化焦虑恐慌情绪的滋生。加之互联网的沉浸性容易让学生过于沉溺于互联网上虚拟的信息,影响了现实的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有的甚至为了逃避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将交际重心转移至虚拟的网络世界,丧失了现实中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这些学生一旦面对现实问题,会产生一些厌烦心理,从而消极地面对生活,与现实脱轨[6]”。这种逃避心理也会让大学生消极面对就业困境,失去竞争优势,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慢就业心态。

2.3 家庭观念因素

“00后”的父母群体主要以“70后”为主,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期正好赶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普遍受教育程度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拥有较高的竞争力,大部分人认为越高的学历就代表着越优越的工资待遇,因此,受固有认知影响的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前景一直抱有较高期望。在他们传统的认知里,上了大学就等同于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峰期,“‘00后群体在父母的庇护下,拥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与保障[7]” 。从教育投入的角度来看,“00后”的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子女的关注度比上一代父母高很多,但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和情感投射,容易过度干涉大学生择业过程,使大学生丧失就业话语权。

2.4 个人认知因素

导致大学生产生慢就业心态的个人认知因素主要来自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环境的认知偏差和就業心态的失衡。对于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来说,为了获得较为优秀的成绩或者能力,他们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较高,对就业前景抱有较高的预期。但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加和经济下行造成的行业萎缩,劳动力人才市场中,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但薪资待遇普遍降低,这些学生投入的精力大,但获得的就业优势较小,即沉没成本较高,沉没成本过高就会带来滞后效应,而这种滞后伴随着不可逆的特征,也就意味着学习越好或者学历越高的毕业生更难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心态上无法接受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也更容易陷入一种失衡心态,陷入“下一份工作才是最好的”怪圈,选择延长找工作的时间来筛选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从而导致慢就业增加。对于一些成绩排名较后的学生来说,长期在就业市场受挫,没有找到理想的岗位,又不愿迁就,一时也无法快速提升自身条件,导致其自信心减弱产生逃避心理,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产生“滚雪球”效应,同时又无法靠自身解决现有就业问题,就会产生慢就业心理。

3. 多措并举,解决大学生慢就业心态问题

3.1 加强就业育人,引领大学生就业观念

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就业育人的过程中,普遍“偏重于对学生自身价值和需求的探索与引导,对服务国家需要与社会需求的意义讲得不透,对青年学生职业选择的价值引导站位不高,导致学生职业选择的功利化倾向突出[8]。”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延长育人时间线,打造“全程化”的“就业育人”体系。

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就业育人手段。一方面,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个观念的形成并不是短期就能速成的,因此在学生还未面对就业市场时就应该打下坚实的地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宣讲会等多重手段帮助大学生对所处的就业环境有较为理性的认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鼓励其投身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另一方面,跟踪辅导高年级学生就业过程,及时疏导学生就业压力和不良就业心态。目前互联网与大学生的深度绑定导致教师的话语权减弱,学生易受到互联网未经证实信息的干扰,特别是在就业受挫后会对自己和学校就业育人内容产生一定的怀疑,师生之间的信任减弱。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跟踪学生就业过程,收集学生和劳动力市场的一手就业信息,与学生谈话时摒弃一些无用的说教,用具体的数据和现实的案例反驳网络的流言蜚语,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打破因互联网垃圾信息带来的信息误读和就业环境误判,从而改变慢就业的心态。

3.2 抓好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优势

能力是行动的关键,学校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学生的就业困惑和就业问题,开展“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开展多种促就业活动,如“简历门诊”和“模拟面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情况为毕业生修改简历,提升面试技巧,提高学生与意向岗位的匹配度,增加学生求职成功率。其次,精准施策,对就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了解造成其慢就业的根本原因,及时、精准向学生进行个性化推送,做好政策落实、就业签约、毕业生离校等各项服务。最后,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加强重点关注学生的社会化适应;掌握低收入群体、少数民族、残疾学生等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普遍对外界敏感、缺乏自信,身心残障学生容易遭遇就业歧视[9]。”可以“宏志助航”计划为抓手,对重点群体展开帮扶行动,通过补助和岗位推荐,做到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应帮尽帮”,确保他们充分就业,缓解学生慢就业现象。

3.3 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就业空间

学生消息闭塞,对企业了解程度不够也是造成其慢就业的成因之一。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联动推进大学生就业进展,为用人单位招聘和学生求职提供有效对接平台,提升校园招聘的精准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提高校园招聘有效性是迫切课题”。[10]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节省时间成本,更快筛选到优质的生源,解决企业用人需求。例如,通过和学校建立岗前实训和生产实习等深度合作,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匹配程度,减少学生入职后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素养提升计划,如课程讲授、企业HR线下就业指导、参观企业等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环境和岗位工作内容等,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对所学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真正實现从学校到企业上岗“无缝衔接”,打通校企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对于学校来说,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践平台,校企双方共同推进一流人才培养,推动学术领域创新性研究,让大学课堂内容更好地和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培养学生真知灼见,使其在劳动力市场更具竞争力。

3.4 巧用网络平台,增加大学生就业路径

针对身处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群体,首先,应该深入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聚集地,了解当下大学生真正关心的就业话题,深入挖掘大学生慢就业心态的真实成因,例如可以开展一些线上的就业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私密性的优势,为一些自尊心较强、不愿意线下吐露真实想法的学生服务,此类方法能够多渠道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升就业积极性,也可以更加广泛的收集到学生的真实求职状态和求职心理,便于更有针对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其次,针对网络素养能力不够的学生,我们要主动为学生推荐真实可靠的就业类公众号、APP、网页等,帮助甄别力较弱的学生规避错误无用信息,更加高效的了解真实就业环境和有用的求职咨询,打破学生的“信息茧房”;最后,学校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快、效率高的优势,积极开展对于官方互联网平台的运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访企类节目,让学生沉浸式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利用微博、抖音等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社群,推送“就业榜样”事迹,引导学生去基层、西部建功立业。

结语

“慢就业”心态反映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诉求和特点,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回避就业岗位质量下滑、就业难等现实问题,不能一味地指责毕业生“慢就业”心态就是“等靠要”懒惰心理的显化,而要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和困局,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移开高校学生找工作过程中的“大山”,增加大学生就业积极性,引导他们走出“慢就业”的困局。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EB/OL].(2023-04-18)[2023-10-14].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4/t20230418_1938706.html.

[2]黎开谊,赵磊.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引领的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基于长安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5):8-14.

[3]孙妍.青年就业特征及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1):4-10.

[4]俞锋,韦娜.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心态问题及应对方式探究[J].大众文艺,2021(24):203-205.

[5]秦星,赵洪远.大学生“慢就业”解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24):84-85.

[6]傅蕾,谈江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辅助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2(5):23-25.

[7]燕君,王晟.“消极慢就业”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J].活力, 2022(21):175-177.

[8]田力,董薇.就业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5):58-63.

[9]屈的鹏.大学生精准就业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28):20-21.

[10]方雅静.精准校园招聘模式探索——以同济大学“访企拓岗”系列活动为例[J].成才与就业,2022(S1):129-131.

作者简介:王艺蓉,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慢就业就业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