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立西北图书馆原藏汉简源流与简目

2024-01-02杜鹏姣王江东乔文

华夏文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居延汉简西北

杜鹏姣 王江东 乔文

1 考镜其源流,梳理其流传历史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为了响应民国政府“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1943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始筹建国立西北图书馆,聘请文化界知名人士组成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委员会,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任主任。1943 年 4 月开始筹办,次年 6 月国立西北图书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国立西北图书馆建馆之初,除了馆藏图书一万余册外,另广泛搜集地方文献二百余种,金石拓片约百种,汉简三十件,这是国立西北图书馆建馆之初的所有家当(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馆史》,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第23也)。关于这三十件汉简的来源,刘国钧先生在《馆藏汉简初释》和《跋裘元善旧藏汉简》一文中,对馆藏汉简的来源做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汉简为原北平历史博物馆馆长裘善元家藏,购归国有后拨交国立西北图书馆。

1.1 裘善元生平 裘善元字子元,1890 年生于浙江绍兴,十六岁进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求学, 先后供职于北洋政府教育部和北平历史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碑拓学家、金石学家。1925 年曾参与清宫接收清理工作,于 1936 年调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抗战时期,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不顾个人安危主持中央博物院西迁工作。但因受下属盗窃公款案牵连离职,于 1944 年秋在重庆谢世。裘善元所藏诸简为其弟裘子亨宦游西北之地所得,并把这批汉

简留给了裘善元,成了他的家藏。因为十分珍贵且不轻易示人,所以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 一直到裘善元离世,教育部恐文物散落遗失,和商承祚、卫聚贤两位商量之后,决定购归国有。(参见 刘国钧:《跋裘元善旧藏汉简》载《书学》1944年第3期)于1944年自裘氏女婿处购得。考虑到这批简牍为西北所出,又正值国立西北图书馆建馆,亟需充实馆藏,尤其是西北地方资料。为此拨归国立西北图书馆保藏,10 月运抵兰州。11 月图书馆为配合兰州市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举办善本图书展览会,展出善本图书、杂志、碑帖、西北方志、地图、乡贤著述、汉简及有关西北问题的书籍 1000 余种。其中的汉简就是拨归国立西北图书馆的 30 件汉简。1945 年 7月因为战争的原因,教育部下令停办国立西北图书馆,图书馆距创立也仅一年,当即遵令将图书连同目录交给省立兰州图书馆,器物设备交给西北师范学院,30 件汉简还归教育部。后经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蒋慰堂呈请,遂由教育部拨存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参见 苏莹辉:《中央图书馆所藏汉简中的新史料》载《大陆杂志》1950第3期)。直到 1949 年国民党战败前,将中央图书馆内珍贵书籍连同文物一起运往台湾,故原藏于国立西北图书馆的这批汉简现存藏于臺北“国家图书馆”。

1.2 裘氏原藏汉简来源及其余诸简归属关于裘善元所藏汉简的来源,根据简上记载的内容和地点来看,很可能是 1930 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成果的一部分。因被盗而流散四方, 虽历经半个多世纪,字迹却清晰如故。这批汉简在简背抑或简端并无中央研究院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居延汉简所见朱砂数字编号,在早期的《居延汉简》中也未见著录,所以推断这批简牍应是在编号之前被盗出。据傅振伦回忆,1931 年 7 月他受任协助马衡、刘复进行居延汉简整理工作,由他负责开箱编号,傅明德以朱砂笔写在简上,登记工作花费四个月完成。所以马先醒根据居延汉简发掘时间和整理时间推断其盗出时间早不过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二十日,晚不过民国二十三年(1934)。(马先醒:《裘善元归藏汉简之形制、内容及其有关诸问题》载《简牍学报》1975年第3期)那裘氏这批汉简又是从何处得到,刘国钧在文中仅言及为其弟宦游西北所得,并不具体。从鲁迅日记中可得知,裘善元为裘子亨,是时在新疆迪化筹备新疆公署,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刘国钧所说。

原藏于国立西北图书馆的三十件汉简仅是裘善元家藏汉简的一部分,其余归属如下。商承祚藏五件;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北京历史博物馆)藏5件;南京博物院藏1件;上海博物馆藏1件;中国国家图书馆藏4件;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4件。以上共计48件均出自于裘善元家藏,皆系裘氏处售出。以上除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件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四件,其余皆收入1957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居延汉简甲编》之中,著录号为附 1 至 41。在《居延汉简》(肆)中(中研院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編:《居延汉简》(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台北“国家图书馆”的 30 件、国家博物馆的 5 件、国家图书馆的 4 件、上海博物馆的 1 件,南京博物院的 1 件、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 4 件。以上计 45 件皆收录其中并附照片和释文。

2 国立西北图书馆原藏汉简简目

拨交国立西北图书馆的这 30 件汉简因其历史久远,简牍大多断烂,总 30 枚,其一无字,

其一内容漫漶不清,完好者仅 19 枚。分装为八匣,为了便于稽考,刘国钧当时以原匣编号结合简牍内容上的年号、人名或者地名定为简名。无年号、人名、地名之一者,以简端或较清晰二字定为简名。从字体来看,或作草书,或作隶书,字体古朴。因为这批汉简在运往台湾的过程中,八匣汉简有所颠倒,所以马先醒的编号与刘国钧的初始编号有所不同。即原第三匣被视为第八匣,原第四匣被视为第三匣、第六匣被视为第四匣、第八匣被视为第六匣。本文以刘国钧的最初编号和简名,以《居延汉简》(肆)的释文为底本,对照梳理 30 件汉简在《居延汉简甲编》和《居延汉简》(肆)中的著录号变化,同时著录其长、宽、厚、重等文献信息。结合苏莹辉和马先醒的研究,并采用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的分类对30件汉简进行初步分类。

2.1 第一匣 第一匣内有汉简五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匣号、顺序未有变化,匣内有明确纪年的纪年简两件。

(一,一)绥和元年十二月十三日用钱万一千三百卅(正) □□□□□□□

□□ 月廿九日□□□□ 月十八日出八百贷余二百□数用 月廿七日出(反)

按:即第一匣右起第一简,初名为“绥和简”,马先醒作一匣右一。《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10A”和“甲附10B”,《居延汉简》著录为 C10。此简形状较完整,两面有字,长 23.2 厘米,宽 1.4 厘米,厚 0.3 厘米,重 3.33 公克。大意是对本月收支的记录,属于钱出入簿,为簿籍类文书。

(一,二)元康元年八月癸卯朔壬申博要隧长则敢言之谨移卒病死爰书一编敢言之

按:即第一匣右起第二简,初名为“元寿简”,马先醒作一匣右二。前两字刘国钧作“元寿”、马先醒作“永寿”,《甲编》中作“元康”。《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   附 19”,《居延汉简》著录为 C19。此简碎为四块,元字仅存下半。长 23.5 厘米,宽 2.5厘米,厚0.3厘米,重3.32公克,为卒病死爰书,属于报告类文书。

(一,三)士吏□ 二百君取又百五十九

按:即第一匣右起第三简,刘国钧将前两字释读为不足,故名“不足简”,马先醒作一匣右三,未释读出前两字。《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34”,《居延汉简》著录为C34。此简简端字不可辨识,简中段字不清晰,长13.6厘米,宽1.0厘米,厚0.3厘米,重 1.31 公克,为簿籍类文书。

(一,四)居延甲渠候官

按:即第一匣右起第四简,初名为“居延简”,马先醒作一匣右四,因此简字迹清晰,各家释文一致。《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0”,《居延汉简》(肆)著录为 C20。此简广阔,上半部分残破,大体较完整,字迹清晰,居延二字皆缺一半,书体为隶书。长16.1厘米,宽2.7厘米,厚0.4厘米,重2.87公克[7],为函封,属于信函类文书。

(一,五)魏轲

按:即第一匣右起第五简,初名为“夷门简”,重新释读后为魏轲,刘国钧将简释读为“夷門 公车”,自述字不可识姑以夷门二字释之。马先醒作一匣右五,释读为“魏轲”。《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4”,《居延汉简》(肆)著录为 C24。简体断为两截, 其形尚完,长22.8厘米,宽1.2厘米,厚0.3厘米,重3.16公克,为符传类文书。

2.2 第二匣 第二匣内有汉简六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匣号、顺序未有变化,匣内有明确纪年的纪年简两件,无字简一件。

(二,一)第十部永光三年五月候长候史日迹簿

按:即第二匣第一简,初名为“永光三年简”,马作二匣右一,《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 35”,《居延漢简》著录为 C35。此简断为两截,其形尚完,下半字迹多半破损, 长22.5厘米,宽1.0厘米,厚0.4厘米,重1.22公克,是日迹簿,属于簿籍类文书。

(二,二)长褒敢言之謹移部吏受祿

按:即第二匣右起第二简,刘国钧自言“丧敢”二字不清恐系误释,故名为“丧敢简”,马先醒作二匣右二,《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8”,《居延汉简》著录为 C28。长22.5 厘米,宽 1.1 厘米,厚 0.4 厘米,重 2.69 公克[7]。此简上半段字迹全无,为簿籍类文书。

(二,三)元延三年四月丙戌朔庚戌鉼庭侯史恽敢言之官移殄北書曰□□隧卒子章  自言責第卅八隧长赵护官袍一领直千四百五十验问收

按:即第二匣右起第三简,“延”字不甚明显,所以刘国钧释读为“始”,名为“元始二年简”,马先醒作二匣右三,《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2”,《居延汉简》著录为C22。此简广阔,断为两段,腐烂较严重,原简文中“元延三年”被涂改成“元始三年”,“燧卒”二字有近人涂改痕迹。长22.7厘米,宽2.7厘米,厚0.3厘米,重7.25公克,为债书,属于契约类文书。

(二,四)赵护服负护居官毋它财务唯官令殄北

按:即第二匣右起第四简,初名为“护脉简”,马先醒作二匣右四,《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31”《居延汉简》著录为 C31。此简只残存下端,字迹尚好,长 13.6 厘米, 宽0.9厘米,厚0.3厘米,重1.22公克,为案录类文书。

(二,五)□□□□□□□□ □

按:即第二匣第五简,此简无字,其形尚完好,系竹简,本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损所致,马先醒作二匣右五,简长23 厘米,宽 1.2 厘米。因为无字《甲编》《合校》并未著录,《居延汉简》著录为 C38。在居延汉简中,简牍大多就地取材,竹简比较少见,所以推测是外来文书之类。

(二,六)黄门宦者段彭

按:即第二匣右起第六简,初名“黄门简”,马先醒作二匣右六,各家释读一致,《甲  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3”,《居延汉简》著录为 C23。此简系竹简,全形完好,形制规整,长23.3厘米,宽0.8厘米,厚0.2厘米,重1.70公克,系竹简,为符传类文书。

2.3 第三匣 第三匣内有汉简四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刘国钧、苏莹辉匣号未有变化,马先醒把原第三匣当成第八匣,匣内有明确纪年的纪年简三件。

(三,一)晏伏地言□□第第第第第□第承当死? ?记伏地再拜 伏地再 伏

再拜拜 任惠幼

按:即第三匣右起第一简,初名为“冉拜简”,马先醒作八匣右一,《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13A”和“甲附13B”,《居延汉简》著录为 C13A 和 C13B。全形尚完,两面有字,但漫漶不可释读,刘国钧怀疑是剖符。长 23.3 厘米,宽 1.2 厘米,厚 0.3 厘米,重 2.26 公克。伏地再拜为当时官文书用语,“第”重复数遍,故此简应为习字简。

(三,二)初元三年九月壬子朔辛巳令史充敢言之爰书□□丈埻道皆应令即射行候事塞尉□

按:即第三匣右起第二简,名为“初元三年简”,马作八匣右二,《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16”,《居延汉简》著录为 C16。此简残存前部部分,薄如纸片,字迹清晰, 长11.1厘米,宽2.1厘米,重0.52公克,为削衣,属报告类文书。

(三,三) 甘露二年十月尽 三年九月吞 远食过客出入薄

按:即第三匣右起第三简,名为“甘露二年简”,马先醒作八匣右三,《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9A”和“甲附9B”,《居延漢简》著录为 C9A 和 C9B。此简简端有网格纹,

可能为符牌一类,两面有字皆清晰,左下角微缺,全形尚完,簿字《甲编》并未释读出来, 刘国钧和马先醒均释读为出入簿。长6.7厘米,宽2.7厘米,厚0.2厘米,重1.87公克。有穿孔,概为文书楬。

(三,四)建平二年七月丙戌朔甲寅鉼庭名籍一编敢言之

按:即第三匣右起第四简,名为“建平二年简”,马先醒作八匣右三。《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15”,《居延汉简》著录为 C15。此简腐烂,断为三块,长 11.6 厘米,宽1.8厘米,厚0.3厘米,重1.31公克,为名籍,属簿籍类文书。

2.4 第四匣 第四匣内有汉简四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刘国钧、苏莹辉匣号未有变化,马先醒把原第四匣当成第三匣,其中一件为无字简。

(四,一)第九隧长孙猛不在署 验问猛九月癸卯官遣猛取□□环到隧

按:即第四匣右起第一简,初名为“孙旋简”、马先醒作三匣右一。《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32”,《居延汉简》著录为 C32。此简上半为大字,下段变双行为小字,长16.0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重1.86公克,为举书,属司法类文书。

(四,二)张

按:即第四匣第二简,此简为无字简,马先醒作三匣右二。上下均失,仅存一小段。《甲编》《合校》均未见著录,《居延汉简》著录为 C37。背面有“三”字划痕,简长6.3 厘米,宽1.2厘米,厚0.4厘米,重0.34公克,马先醒推测其为符传之类。

(四,三)起居得毋有它钦□少为幸多谢愿 (正)

□者王钦叩头□□董自少坐前(反)

按:即第四匣右起第三简,名为“毋乐简”,马先醒作三匣右三。《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11A”和“甲附11B”,《居延汉简》著录为 C11A 和 C11B。此简残存中段,字体为章草,长8.2厘米,宽2.3厘米,厚0.2厘米,重0.68公克,此简应为私人信件,属于信函类文书。

(四,四)第卅一隧长谊报皇掾前部遣第卅二隧长贤迎四月奉不得谊奉钱贤言掾令谊家谊家不取钱今不知奉所在唯掾谁谊奉所在(反) 奏伏地再拜皇掾 次君足下(正)

按:即第四匣右起第四简,初名为“皇掾”简,马先醒作三匣右四。《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12A”和“甲附12B”,《居延汉简》著录为 C12A 和 C12B。此简广阔,其形尚完,两面有字,长22.5厘米,宽3.0厘米,厚0.4厘米,重7.57公克,有穿孔痕

迹,应为信函类文书。

2.5 第五匣 第五匣内有汉简三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匣号未有变化。

(五,一)诣作所如章程日时在检中到

按:即第五匣右起第一简,初名为“治作简”,马先醒作五匣右一。《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33”,《居延汉简》著录为 C33。此简残存上段,字迹暗淡,字体为章草, 长16.9厘米,宽1.2厘米。厚0.4厘米,重1.93公克,为遣书,属于政令类文书。

(五,二)肩水金关印曰氐池右尉 平利里吕充等五人(正) 日食时贾车出日东中时归过(反)

按:即第五匣右起第二简,初名为“肩水简”,马先醒作五匣右二。《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14A”和“甲附14B”,《居延汉简》著录为 C14A 和 C14B。此简两面有字, 其形完好,背面字迹较潦草。长18.5厘米,宽3.2厘米,厚0.5厘米,重9.53公克,属符传类文书。

(五,三)校甲渠正月尽三月四时出折伤牛车二两吏失亡以赦令除

按:即第五匣右起第三简,初名为“甲渠简”,马先醒作五匣右三。《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30”,《居延汉简》著录为 C30。此简只残存上段,长 15.1 厘米,宽 1.2厘米,厚0.3厘米,重1.07公克,是折伤牛车出入簿,属簿籍类文书。

2.6 第六匣 第六匣内有汉简三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刘国钧、苏莹辉匣号未有变化,马先醒把原第六匣当成第四匣,其中有一件纪年简。

(六,一)度用铜四千八百廿三石一钧廿三斤已入八百六十三石三钧十二两少三千九百

按:即第六匣右起第一简,初名为“度用简”,马先醒作四匣右一。《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7”,《居延汉简》著录为 C27。此简断为三段,长 22.8 厘米,宽 1.5 厘米,厚0.4厘米,重2.99公克,属簿籍类文书中的铜出入簿。

(六,二)元始二年正月(正)□ 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四月大 五月(反) 按:即第六匣右起第二简,初名为“正月简”,马先醒作四匣右二。《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17A”和“甲附17B”,《居延汉简》著录为 C17A 和 C17B。此简两面有字, 正面有些字不清晰,长15.2厘米,宽1.3厘米,厚0.3厘米,重1.03公克,下段剥蚀断损,刘国钧推测为年历书之坠简。

(六,三) 延寿从者居延长乐里吴多年十三·九月己巳出

按:即第六匣右起第三简,初名为“吴多简”,马先醒作四匣右三。《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29”,《居延汉简》著录为 C29。此简下段有火烧的痕迹,字体漫漶严重, 长22.7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重2.57公克,为符传类文书。

2.7 第七匣 第七匣内有汉简两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匣号未有变化,其中纪年简一件。

(七,一)甲渠官 郭□印十二月甲寅门卒同以來

按:即第七匣右起第一简,初名为“甲渠简”,马先醒作七匣右一。《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6”,《居延汉简》著录为 C26。此简完好,中书甲渠官三字,下面有两行小字,不可尽识,长22.8厘米,宽2.4厘米,厚0.3厘米,重3.86公克,属于信函类文书,为邮书封检上的签收记录。

(七,二)永始五年二月戊戌朔己亥御史大夫光下丞相下当用者

按:即第七匣第二简,初名为“永始五年简”,马先醒作七匣右二。《甲编》《合校》  著录号为“甲附18”,《居延汉简》著录为 C18。此简断为两半,下半字不清晰,长 22.5 厘米,宽 2.1 厘米,厚 0.3 厘米,重 2.63 公克。此為诏书,属政令类文书。

2.8 第八匣 第八匣内有汉简三件,以右起为计数顺序,经过比对刘国钧、苏莹辉、马先醒的研究,刘国钧、苏莹辉匣号未有变化,马先醒把原第八匣当成第六匣,其中一件为无字简。

(八,一)□彭·第十三隧

按:即第八匣右起第一简,初名为“第十三隧简”,马先醒作六匣右一。《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5”,《居延汉简》著录为 C25。此简残存上段,长 17.9 厘米,宽 1.2厘米,厚0.2厘米,重1.51公克[7],为名籍,属簿籍类文书。

(八,二)?临之隧长许弘从竟贷交钱百七十五竟负故取

按:即第八匣右起第二简,初名为“许弘简”,马先醒作六匣右二。《甲编》《合校》著录号为“甲附21”,《居延汉简》著录为 C21。此简残存两段,上半字剥落严重,长 12.2 厘米,宽1.0厘米。厚0.3厘米,重0.55公克,属于案录类文书。

(八,三)? 六年正有 ?鎧鍉□

按:即第八匣右起第三简,初名为年正月简,马先醒作六匣右三。此简破损严重,微黑,字不可全识,在《甲编》《合校》未见著录,《居延汉简》著录为 C36。简长19.2 厘米,宽 1.1 厘米。厚 0.5 厘米,重 1.22 公克。

3.结语

原藏国立西北图书馆三十件汉简,从一千多年前刀笔吏手下写就,埋藏千年,历经一千多年风霜,直至被中瑞西北考察团发掘现世,辗转为裘善元所收。随着主人的谢世,所藏之简牍,或转化为公藏,或流为私藏,原藏国立西北图书馆的 30 件汉简在前人的努力及殷殷护持之下转为公藏。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变化就能窥得这批汉简流传的历史脉络。因缘际会先后庋藏于国立西北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最后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这批汉简时间跨度上至元康元年,下至元始五年,有精确黄帝纪年的就达 9 件,补充了居延汉简的编年,便于今后的纪年以及改元研究。内容涉及出入关津的符券、邮传的邮书封检、又有上报上级官府的簿籍类文书、爰书,买卖官服的债书等,全景展现了边关军事原貌,为研究汉代的官制、屯戍制度提供了原始资料。也为历史学、文献学、书法学、文字学、军事学、法律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30 件汉简至今已有一千年多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世,颠沛流离,辗转各处。从居延出发,到达京师,期间重回西北故土,南下重庆,转至南京,最后,漂洋过海,归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书简聚散,或有定数,而对这批汉简的持续研究和关注应是我们原藏单位的应尽之责和使命所在,尤其这批汉简的研究始于国立西北图书馆的创立者刘国钧先生,不论何时何地,始终牢记国立西北图书馆曾经作为西北中心图书馆的使命和任务。不断发掘馆藏特色资源,将地方文化发扬光大。

说明:2022 年度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号为 22-B84),甘肃省图书馆 2021 年馆立科研项目(立项号为 GT2021-03)

猜你喜欢

居延汉简西北
一座西北小城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西北不惑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敦煌、居延简牍中的丝路汉代戍边医学
黔西北行吟
汉代居延甲渠塞遗址群保护展示探讨
居延新简所见的一条律令目录
居延汉简所见“公乘”的年龄和役龄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