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给予调强放疗对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影响

2024-01-02钟声学李素芳袁晓佳

大医生 2023年23期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肿瘤

钟声学,李素芳,袁晓佳

(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二病区,广西 柳州 545006)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且有年轻化发展趋势[1]。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直肠癌的首选方案,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改善病情,延长生存时间,但因直肠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部分患者术后仍存在复发或癌细胞转移的风险,故术后选择合适的放化疗手段对缓解病情进展及延长患者生存期限具有重要意义[2]。有研究指出,术后配合调强放疗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3],但是否适用于直肠癌患者仍需进一步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记物均为临床判断恶性肿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预后的主要生物学指标,以上指标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4]。故本研究将调强放疗用于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并分析其对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45±9.36)岁;病变部位:低位23例,中高位27例;肿瘤分期标准(TNM)分期[5]:Ⅰ期16例,Ⅱ期22例,Ⅲ期12例;肿瘤最大直径2~7 cm,平均肿瘤最大直径(4.38±1.12)cm。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2.17±9.08)岁;病变部位:低位26例,中高位24例;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19例,Ⅲ期13例;肿瘤最大直径2~8 cm,平均肿瘤最大直径(4.83±1.25)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5]中直肠癌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③无其他恶性肿瘤。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放射治疗,使用放射治疗模拟机(江苏海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MMD-I)进行定位,对穿照射野为全盆腔的前、后野,上界及下界射野分别为L5下缘、闭孔下缘,骨盆外约1.5 cm为两侧界射野。使用高能电磁波射线进行照射,总剂量40 Gy,2 Gy/次,每周5次。后改用两后斜野成角或两水平野进行常规放疗,推量至60~70 Gy。观察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排空直肠,充分充盈膀胱后采用锥形束CT机(德国西门子,型号:Sensation Open)对患者L3椎体至坐骨结节下缘5 cm处进行全方位无间断扫描,将所获取的CT图像传到计划室,重建三维图像后进行放射治疗。总剂量54 Gy,2 Gy/次,每周5次。两组患者均至少治疗8周,放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放疗过程中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改善情况。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5周后的疾病改善情况,疾病改善情况分为改善、稳定及降低。改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上升≥10分;稳定:卡氏功能状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上升<10分或降低<10分;降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10分[6]。②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肘静脉血5 mL,采用离心机(广州吉迪仪器有限公司,型号:JIDI-20D)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0 cm),取血清并置于-70 ℃环境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EA、CA125及CA199水平,试剂盒来自广州奥瑞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③比较两组患者瘦素(LEP)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血方式、检测方法及试剂盒来源同②。④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胃肠道反应及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改善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CA125及CA199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肿瘤标记物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CEA:癌胚抗原;CA125:糖类抗原125;CA199:糖类抗原199。

组别例数CEA(μg/L)CA125(U/mL)CA199(U/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36.45±4.5218.47±3.21*55.32±9.8125.37±3.65*85.24±13.6824.33±6.45*对照组5036.94±5.0726.33±4.38*54.68±9.1530.84±4.93*84.72±13.2932.57±7.81*t值0.51010.2350.3386.3060.1935.753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LEP及VEGF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EP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EP水平高于治疗前,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EP水平高于对照组,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LEP及VEGF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LEP及VEGF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LEP:瘦素;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别例数LEP(ng/mL)VEGF(μ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5.21±1.439.45±2.18*294.13±35.47159.22±23.54*对照组505.26±1.277.36±1.95*292.25±35.11206.47±24.12*t值0.1855.0530.2669.913 P值>0.05<0.05>0.05<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占比增加,食物纤维量摄入不足导致消化道疾病发生率持续上升,其中直肠癌作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7]。手术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及放化疗等均为临床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其中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已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但既往研究证实,仅依靠腹腔镜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及周围淋巴组织,术后仍具有一定复发风险,因此,术后配合规范化放疗具有重要作用[8]。张超[9]研究发现,调强放疗通过在不同方向设置一系列不同的照射野,可有效提高放疗精确度,但将其用于腹腔镜术后直肠癌患者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将探讨调强放疗对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这提示直肠癌术后进行调强放疗可改善患者病情,与崔秀兰等[10]研究结果相互印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CEA、CA125、CA199及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LEP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EA、CA125、CA199及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LEP水平高于对照组,这提示调强放疗可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调节LEP、VEGF水平,进一步清除残存的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远处转移。CEA、CA125、CA199均为临床筛查并监测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的主要肿瘤标记物,在多种癌症中呈高表达状态,且在胃肠道癌症中的敏感度更高,常作为临床诊断直肠癌的特异性标记物[11]。刘冰等[12]研究发现肥胖是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LEP与其受体结合在调节机体代谢、加强机体消耗的同时,也会影响癌细胞增殖。VEGF为活性较高的一种功能性糖蛋白,主要发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加速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VEGF为肿瘤细胞供氧及提供相应营养物质,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及转移[13]。腹腔镜根治术后,被破坏的病灶生成大量乏氧细胞,该区域血供下降,进而影响放疗敏感度,故传统放疗多通过高剂量、全方位照射盆腔,以达到灭杀癌细胞的目的,但此方法极易对癌旁正常组织造成损伤[14]。而调强放疗通过CT图像重建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结构的三维形状,依据病灶形状,采用与其一致的适形挡铅,将放射剂量最大程度集中于肿瘤靶区,以此提高放疗精确度,同时更利于控制照射剂量,进而减少不良反应[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调强放疗治疗腹腔镜术后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良好,与钱水等[16]研究结果一致。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仅纳入单中心的样本,且研究时间较短,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今后可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探讨调强放疗对腹腔镜手术后直肠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调强放疗可显著提高腹腔镜手术后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调节LEP及VEGF,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直肠癌腹腔镜肿瘤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ceRNA与肿瘤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