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脾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4-01-02陈土文陈晓传罗庆波

大医生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脾耳穴证候

陈土文,陈晓传,罗庆波

(1.东莞市谢岗医院内科;2.东莞市谢岗医院康复针灸科,广东 东莞 523590)

失眠患者长时间持续性的睡眠质量不佳,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一般采用苯二氮䓬类或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上述药物可通过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减少焦虑情绪和促进睡眠,延长睡眠时间,但长期服用极易致使患者产生依赖,且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如可造成患者记忆衰退等并发症的发生[1]。失眠在中医学中属“不寐”范畴,辨证分型以心脾两虚型多见[2]。近年来,中医治疗失眠备受推崇,其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不仅能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耳穴埋针可通过皮内针刺入耳穴产生持久的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能够平衡人体机能,调节睡眠-觉醒周期[3]。而归脾汤作为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具备镇静安神、补脾养心等功效[4]。本研究探讨归脾汤联合耳穴埋针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东莞市谢岗医院收治的72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45±10.11)岁;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6.89±1.31)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6.11±9.79)岁;病程4~10个月,平均病程(6.95±1.2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东莞市谢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①西医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障碍分类)》[5]中失眠的诊断标准。a.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睡眠障碍临床症状:过早醒觉;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规律。b.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与睡眠相关的现象:疲惫、精神不佳、情绪易激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日间易困倦;社会功能减退;过度关注睡眠问题,对睡眠质量要求严苛。c.病程标准:睡眠障碍症状及日间症状最少每周3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②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不寐”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心脾两虚型。主症:神疲体倦、失眠多梦、心悸健忘;次症:大便稀溏、面色少华、食纳减少;舌脉象:舌质红、苔薄白、舌体胖,脉细弱。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病程>3个月;③无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史者;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评分>7分。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认知障碍者;②其他原因导致失眠,如器质性疾病等;③存在药物依赖或酗酒者;④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⑥不可耐受耳针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阿普唑仑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215,规格:0.4 mg/片)0.4 mg/次,1次/d,睡前1 h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归脾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归脾汤组方:白术15 g,茯神15 g,黄芪15 g,龙眼肉15 g,酸枣仁15 g,木香10 g,党参10 g,当归6 g,炙甘草6 g,远志6 g,生姜5片,大枣1枚。随症加减:食少纳呆者加神曲10 g、枳壳10 g及麦芽15 g,健脾消食;面色苍白者加熟地黄10 g、阿胶10 g,滋养心血;胸痛者加延胡索10 g、丹参10 g,活血止痛;痰热内扰者加黄连5 g、竹茹15 g,清热化痰、泻火解毒;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 g、酸枣仁15 g,补肝宁心、清热泻火;肝郁化火者加栀子15 g、龙胆草5 g,清热燥湿、泻火除烦;气滞血瘀者加丹参15 g、益母草15 g,清心除烦、利尿消肿。汤方中每种药材单独制成标准化颗粒制剂(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具体服用要求为:1剂/d,用400 mL开水将颗粒溶解,200 mL/次,2次/d,于早饭、晩饭后半小时温服。耳穴埋针取穴:皮质下、脾、心、神门穴。操作方法: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揿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25 mm×2.0 mm)刺皮质下、脾、心、神门穴,并按压粘牢,留针48 h,且留针期间至少按压3次,每次以顺时针方向揉压1 min,感胀、酸、痛为度,隔天埋针1次,两耳交替。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评判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失眠症状消失,95%≤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100%;显效:失眠症状明显缓解,70%≤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95%;有效:失眠症状部分缓解,30%≤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无效:失眠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失眠多梦、神疲体倦、食纳减少、面色少华、苔薄白及脉细弱六项证候进行评估,每项分为无、轻、中、重度,依次对应0、2、4、6分,评分越高提示症状越重[6]。③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采用PSQI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睡眠质量。PSQI量表共分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7项,各项分为0~3分,总分为0~21分,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评分>7分则判定为睡眠障碍[7]。④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昏睡、头晕、乏力及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失眠多梦、神疲体倦、食纳减少、面色少华、苔薄白及脉细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失眠多梦、神疲体倦、食纳减少、面色少华、苔薄白及脉细弱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失眠多梦神疲体倦食纳减少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63.56±0.561.56±0.34*4.13±0.462.13±0.16*3.49±0.461.16±0.78*对照组363.46±0.462.56±0.78*4.16±0.423.16±0.19*3.48±0.472.19±0.46*t值0.8285.0700.28924.87924.87924.879 P值>0.05<0.05>0.05<0.05>0.05<0.05组别例数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64.19±0.462.13±0.78*3.89±0.561.46±0.16*4.59±0.452.15±0.46*对照组364.23±0.263.26±0.56*3.98±0.462.16±0.46*4.56±0.463.14±0.25*t值0.4547.0610.7458.6240.28011.346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61.77±0.870.64±0.19*2.26±0.610.91±0.12*1.48±0.460.61±0.13*1.52±0.490.87±0.11*对照组361.76±0.841.01±0.23*2.21±0.621.41±0.46*1.43±0.491.03±0.26*1.53±0.481.19±0.13*t值0.0507.4410.3456.3110.4468.8000.08711.274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组别例数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总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61.59±0.230.85±0.12*1.59±0.450.98±0.15*2.19±0.260.84±0.26*12.49±3.125.71±1.71*对照组361.61±0.431.15±0.11*1.61±0.561.23±0.24*2.18±0.311.23±0.29*12.51±3.238.21±1.12*t值0.24611.0570.1675.3000.1486.0080.0277.338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组别例数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属于“不寐”范畴,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眠。中医认为,“不寐”与人体阴阳失交、阳盛阴衰、阳不入阴相关。耳作为人体宗脉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全身各器官皆系于耳,故选择耳穴埋针治疗“不寐”,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皮质下、心、交感等反应点,调节脏腑阴阳,调和气血顺畅[9]。而归脾汤由白术、茯神、黄芪等药物组成,具有补益心脾、调和气血等功效[10]。因此,本研究探讨归脾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以期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失眠多梦、神疲体倦、食纳减少、面色少华、苔薄白及脉细弱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归脾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较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睡眠质量。本研究选用的阿普唑仑片为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物,可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进而改善睡眠质量,但存在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且长期使用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依赖与耐受现象[11]。归脾汤方中龙眼肉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党参补中益气,合为君药;黄芪利气固表、利尿托毒,白术健脾益气,当归补血活血,为臣药;茯神宁心安神、利水消肿,酸枣仁敛汗生津、补肝宁心,远志安神益智,木香行气止痛,为佐药;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酌情加大枣补中益气,生姜温中止呕,上述药物共凑疏肝解郁、补血益气、镇静安神、益气健脾之效[12]。归脾汤中的党参、龙眼肉、白术、黄芪、当归、大枣等补气健脾类药物,可滋养患者心、脾,增加气血供应;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等镇静安神类药物,可调节肝气,舒缓患者神经系统,减轻其紧张情绪;炙甘草具有养血安神、调和药性等作用,可滋养心血,调节心火。生姜可发散寒湿、活血化瘀,促进患者气血流通,清理毒素,以改善失眠[13-14]。同时联合耳穴埋针,针刺穴位为皮质下、心、脾、神门穴,其中皮质下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之功效,与神门穴相似;心穴具有补心气、扶心阳之功效;脾穴具有交通心脾、益气补虚之功效;上述穴位共凑补益心脾、镇痉安神之功效[15-16]。相关研究显示,刺激患者耳穴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促使其睡眠恢复至正常的生理状态[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归脾汤联合耳穴埋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安全性良好,与黄菊礼等[19]研究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归脾汤联合耳穴埋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心脾耳穴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