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率分析
2024-01-02王淑军
王淑军
(沂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临沂 276300)
脑肿瘤是临床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即颅内肿瘤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传统开颅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较大,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依靠高精度三维重建技术实现精准定位和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脑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1]。目前,立体定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单发脑肿瘤、多发脑肿瘤、脑深部肿瘤、脑干肿瘤及颅咽管瘤等脑肿瘤疾病。近年来,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技术与医用影像技术、电生理监测技术、新型材料及新兴药物等交叉融合,从而推进了神经外科学、放射学、放射影像学的发展,这为临床治疗脑肿瘤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可促进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和生活质量[2]。因此,本研究探讨脑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复发率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沂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中有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0.32±4.95)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4.26±1.33)个月;肿瘤类型:胶质瘤10例,脑膜瘤10例,转移瘤15例,淋巴瘤15例;病灶区域:额叶15例,顶叶16例,颞叶14例,丘脑5例。对照组中有27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50.11±4.58)岁;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4.32±1.25)个月;肿瘤类型:胶质瘤10例,脑膜瘤10例,转移瘤16例,淋巴瘤14例;病灶区域:额叶16例,顶叶15例,颞叶14例,丘脑5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沂南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MRI检查均诊断为脑肿瘤,均符合临床手术指征[3];②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器官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意识障碍者。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患者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术前开展MRI、CT及融合成像等检查,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后,分析可能的手术入路及手术路径,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和计算机模拟,选择最优入路和手术路径,并进行方案讨论。常规消毒、铺巾,予患者全身麻醉,监测呼吸和心率等生命体征。术中使用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瑞典医科达有限公司,型号:G-frame型),将手术器械放入脑内,精确定位至肿瘤处。经切开和下钻骨窗后,操作仪沿预定的路径到达肿瘤部位,借助显微镜(徕卡,型号:Leica M525 F40),切除或灭活肿瘤组织,术中行CT检查以确保手术效果。术后关闭切口,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照组患者行开颅切除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予患者全身麻醉,监测呼吸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切开头皮,通过电钻或锯子将头骨切开,暴露脑组织,完成颅骨开窗后,对肿瘤的大小、位置、类型进一步诊断,随后分离、切除肿瘤,确认切除情况之后恢复颅骨,最后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显效:肿瘤被完全切除,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生活能自理且无头晕、耳鸣等症状;有效:肿瘤被部分切除,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头晕、耳鸣等症状得到缓解;无效:肿瘤未被切除或只被少量切除,神经功能未见改善,头晕、耳鸣等症状未见好转或出现并发症[4]。②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术后1个月,采用CSS评分评估脑血管疾病后脑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包括肢体活动、感觉功能、肌力、反射等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范围为0~5分,总分最高50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5]。术后1个月,采用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自理能力、进食能力、穿衣能力、洗漱能力、排便能力等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范围为0~5分,总分最高6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6]。③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采集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5 mL(采集时间点为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离心处理(转速2 000 r/min,时间15 min,半径10 cm)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④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统计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各项并发症例数之和/总例数×100%。复发标准:术后随访出现与原发肿瘤类似的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认知障碍等或症状加重,MRI 检查发现新病灶或原发肿瘤残留或弥漫性浸润或异常增强区域或病灶增大,确认肿瘤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CSS和ADL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CSS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C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SS和AD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CSS和ADL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C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组别例数CSS评分ADL评分术前术后术前术后实验组5036.58±3.8715.26±3.24*37.29±5.4250.72±4.25*对照组5036.59±3.8623.75±3.82*37.32±5.4341.36±3.12*t值0.01311.9850.02820.601 P值>0.05<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TNF-α、IL-6及hs-CRP水平低于术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hs-CRP:超敏C反应蛋白。
组别例数TNF-α(mg/mL)IL-6(μg/mL)hs-CRP(μg/mL)术前术后术前术后术前术后实验组50126.36±15.4589.36±8.06*348.32±32.14201.36±15.42*7.46±0.525.46±0.51*对照组50126.38±16.4694.12±8.12*346.33±32.15229.37±15.43*7.38±0.645.76±0.32*t值0.0062.9420.3099.0790.6863.523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脑肿瘤是一种脑部疾病,其患病率较高,特点为颅内压升高,导致脑组织被压迫,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及癫痫等[7]。手术是临床治疗脑肿瘤的首选方案,能将病灶彻底清除,疗效显著。传统开颅手术是治疗脑肿瘤患者的主要方式,但开颅手术创伤性较大,不能彻底清除病灶,复发率较高[8]。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可清楚观察患者的颅内肿瘤,准确掌握组织结构和病灶的关系,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减少患者脑部神经损伤,改善其神经功能,提升生存与生活质量[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CSS评分低于术前,ADL评分高于术前,且实验组患者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为一种高精度和低创伤的手术方式,可通过CT、MRI等图像技术实现对脑肿瘤病灶的精确定位,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创伤[10-11]。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可保留相邻正常组织结构,术中只需在头皮上钻一个小孔,使术中进入脑内的路径更短、更平直,对脑组织的侵袭更小,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相关研究表明,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高于传统手术治疗[12-13]。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术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创伤更小,而且能更准确地定位手术目标区域,可避免误伤周围正常组织和减少术中出血量,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14-1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传统开颅手术无法彻底切除肿瘤,残留病灶会造成各种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和脑水肿等,且复发率较高,疗效欠佳;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因定位准确,更能精准地将肿瘤完全切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好,与高海锋等[16]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脑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积极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炎症因子指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