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东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2024-01-02孙爱军国营东港市种畜场辽宁丹东1183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核菌菌核抗病性

●孙爱军 (国营东港市种畜场 辽宁 丹东 118300)

丹东地区位于辽宁省,受季风影响,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这里具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量及光照,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同时,这里湿润的气候也适宜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因此丹东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较为普遍。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时间早,危害时间长,危害重,损失大等[1]。其侵染源是立枯丝核菌,该菌能够长期生存在土壤中,在15~34℃生长较快,并可形成菌核,25~30℃最有利于形成菌核,且数量较多,繁殖速度较快,蔓延速度较快。从近几年丹东地区水稻纹枯病的监测情况来看,纹枯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本文通过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控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思路,促进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1.1 危害症状

从苗期至穗期的水稻均易患纹枯病。春灌后从近水面叶鞘开始出现水渍状小斑,随着病原菌的生长繁殖,逐渐从水渍状变为椭圆形或云纹形。叶片中间部位的颜色以灰褐色或灰绿色为主,中间组织破环呈现透明色,边缘位置以暗褐色为主。穗期叶片和穗茎部易被侵染,穗茎部感染时,初期以污绿色为主,后期变为灰褐色,导致不能正常抽穗。若湿度大,患病部位会出现白色网状菌丝,后期形成菌团;若遇高温,病斑形成白色粉霉层。

1.2 传播途径

菌核可以在土壤中越冬,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杂草等寄主中越冬。春灌时,由于水量的增加,菌核随着水流黏附到稻株临近水面的叶鞘处,产生大量的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不断地向周围植株进行蔓延。水稻纹枯病高发于拔节期,可横向扩散,也可纵向扩散,影响水稻的抽穗。抽穗以前主要侵染植株的叶鞘,抽穗以后叶片和穗茎都是侵染部位。

1.3 发生条件

1.3.1 菌核数量菌核是立枯丝核菌繁殖的基础。菌核的生存能力极强,适应于多种极端环境。菌核的数量达到每亩(约667 m2,下同)6万粒,合适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即可发病。越冬田间菌核数量越多,发病越严重。

1.3.2 高温高湿条件有研究显示,立枯丝核菌在25~35℃﹑湿度90%以上繁殖速度最快,稻田发病率最高[2]。连续阴雨﹑高温天气,病原菌扩散速度最快。如果温度低于20℃﹑湿度低于80%,纹枯病的扩散速度有所减缓。

1.3.3 种植条件土壤情况﹑水稻品种的选择﹑肥料的使用﹑栽培时间等都是影响纹枯病发病的因素[3]。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水肥管理等措施改善水稻的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 水稻纹枯病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水稻植株外壁有一层硅化的蜡质,可以有效防止病原菌的入侵,起到保护植株的作用。不同的水稻品种,外壁保护层的厚度不一致,这也是衡量水稻抗病性的一项标准[4]。有研究表明,籼稻植株外壁的保护层较厚,硅化蜡质较多,抗病性较好,其次是粳稻,糯稻是最易感染病原菌的水稻。窄叶高秆水稻的抗病性高于阔叶矮秆,晚熟水稻品种的抗病性高于早熟品种。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种植时间﹑气候变化﹑品种的抗性,从而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2.1.2 打捞菌核菌核是立枯丝核菌繁殖的关键,可在田地里越冬,减少菌核数量有利于减少纹枯病致病菌的基数[5]。一般菌核会漂浮在水面,并混在浪渣中,因此可在下风口位置,捞出水面浪渣,并及时进行灭菌,可有效减少稻田内菌核的数量。这个过程中需注意田间杂草的影响,及时清理杂草,可减少菌核的附着位点,同时有利于清除菌核。

2.1.3 合理密植纹枯病的发生与湿度及温度有很大的关系。水稻的种植密度较密,导致稻田内整体的湿度较大﹑通风透光性差,为立枯丝核菌的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加快了病原菌的入侵速度,导致水稻田内发病植株越来越多[6]。因此,在种植水稻时,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密植。同时可选择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形较窄的水稻品种,可增加田间的整体通风透光度,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2.1.4 科学水肥管理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既可以降低纹枯病发生,达到节水﹑节肥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可以促进水稻良好的生长发育,实现增产增收。水肥管理需结合水稻的生长周期及稻苗的长势情况。分蘖早期浅灌,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晒田,孕穗期浅水勤灌,灌浆期灌跑马水。跑马水即先灌1次水,然后放掉,待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1次水,再放掉的灌水方式。跑马水作业有利于保持田间干湿平衡,既可以为晚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又可以为根系的生长提供氧气。

施肥遵循的原则是施足底肥,早追氮肥,增施磷钾肥。随着“绿色﹑低碳”环保观念的提出,生物菌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生物菌肥是将有益微生物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制造成的生物肥料,是含有活体微生物的特定肥料[8]。与化学肥料相比,具有无毒害﹑肥效时间长﹑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生物菌肥的使用可以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还可促进土壤生物的多样性,达到以菌抑菌的目的,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发生的概率[7]。

2.2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的使用应以作物及环境的安全性为前提。把握立枯丝核菌感染水稻的时期也至关重要。在病原菌未大面积增殖之前进行防治,可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多项研究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30%噻呋·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8%以上,同时不会对水稻产生矮化﹑畸形﹑萎缩等危害[8]。使用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30%噻呋·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用量分别控制在10 g/亩和30 mL/亩,可有效增加水稻的产量。在使用化学药剂时,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药剂,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种防治药剂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纹枯病在水稻的整个发育期都有可能发生,一般在分蘖盛期进行喷施。喷施时应在水稻地下部进行喷施,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可阻止纹枯病的蔓延;喷雾需均匀,保证每一株水稻都喷到;选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

2.3 生物防治

2.3.1 拮抗微生物拮抗微生物可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细菌﹑真菌﹑放线菌均可作为拮抗微生物来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芽孢杆菌是研究较广﹑应用较多的拮抗微生物。拮抗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抗菌化合物,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或抑制菌丝的生长,控制病害的发生。拮抗微生物可在病害发病初期使用,能有效遏制纹枯病的发生,一旦大面积发生,使用拮抗微生物的防治效果较慢。

2.3.2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利用生物活体或次级代谢产物针对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针对水稻纹枯病的生物制剂多采用次级代谢物质,可抑制菌丝生长,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井冈霉素或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生物制剂可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既可以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2.3.3 稻鸭共养“稻鸭共养”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生态防病的效果。稻鸭共养是一种立体种养殖的复合生态系统,水稻为鸭子提供食物来源,鸭子的田间活动,改善了水稻的生长环境,可刺激水稻的生长发育。鸭子在田间会啄食水稻及水体内的部分菌丝和菌核,减少了稻田内的菌源;鸭子的频繁活动具有中耕的作用,能够疏松表土,促进土壤的气体交换,增加土壤的通透性,破坏了纹枯病病原菌的生存环境;鸭子在水中游动,可促进水体的含氧量上升,改善水体内浮游生物的生态结构,刺激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强水稻的抗病性。稻鸭共养从多个角度能够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核菌菌核抗病性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城市绿地中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qPCR快速检测方法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玉米淀粉及黄浆发酵产小核菌多糖抗氧化活性
齐整小核菌SCL2010产小核菌多糖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一株小核菌多糖高产菌及其发酵特征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