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探析

2024-01-02李晓莉

大众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劳动教育

李晓莉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探析

李晓莉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劳动创造幸福”与积极教育提倡的对学生品格与幸福能力的培育目标一致。积极教育视角能为劳动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提供心理学依据。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系统的调节、促进学生积极个人特质的形成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当前的劳动教育中存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动力不足,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积极个人特质培育不足以及劳动教育评价陈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设计好典型劳动教育任务,并将劳动教育评价融入其中。

积极教育;劳动教育;典型劳动教育任务

引言

劳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培养人格,只要对人格发展有积极作用,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实现了[1]。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正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因而劳动教育有其心理学依据。积极教育是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在教育领域实践的结果,强调在教育中学生的积极品格以及幸福能力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2]。随着时代发展,劳动改变了曾经的模样,“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从未改变[1]。本文将从积极教育视角对劳动教育进行探讨,为理解与践行劳动教育提供积极的思路。

1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在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中处于关键性地位,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基本价值进行的分析主要表现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赋予人美好生活的能力。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成为德智体美教育的土壤,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价值教育的属性,以及更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

劳动教育强烈的时代特征需要劳动教育随劳动形态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人类劳动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工作岗位将会被机器人替代,同时也会产生需要人与机器人合作的新工作。不难看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工作优势应该体现在有温度、有关怀的工作领域,而这些工作领域更需要一个人具备同理心、沟通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机器人不具备的。这些特征促使劳动教育变革,需要构建“为了人”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而这些与积极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2 积极教育的内涵

积极教育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结果,其基本理念是:对一个学生而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品格、幸福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积极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正向、积极、阳光的心理能量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

清华大学心理系总结了中国积极教育的实践经验,研发出了“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积极教育模型。六大模块包括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和积极成就。两大系统包含身心健康调节系统以及品格优势培育系统[2]。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有力的支持和补充,教育者可以将积极教育与传统教育工作进行良好的融合。积极教育的理念无论是融合于传统教学科目、德育工作,还是贯穿于师生交流的日程,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优势与美德,这与我国“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一致。德、智、体、美四种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劳动素养是德、智、体、美素养的综合[1]。同时,劳动本身就包含了人的积极天性,劳动教育是为了追求幸福的创造[3]。由此可见,在积极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劳动教育背后的积极教育色彩。

积极教育,顾名思义是围绕“积极性”而展开的教育。崔景贵把积极育人的主题分成积极育人、育积极之人以及更积极育人[4]。积极育人指的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的积极性;育积极之人是指教育目标与对象的积极性。教育者用积极教育理念,更理解学生,更包容学生,积极促进学生品格优势、积极心态以及积极素养等的养成。也有学者认为,积极教育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的教育过程[5]。因此,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积极育人,育积极之人。

3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意义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回归其“劳动创造幸福”的本质,具体体现在能营造积极的劳动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系统的调节、积极个人特质的形成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系统的调节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参与性,而学生积极参与的劳动教育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系统的调节。首先,身心一体理论认为,由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之间紧密的联动效应,身体和心理应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2]。人在适当的锻炼过程中会分泌缓解压力的激素,释放愉悦情绪的激素,如多巴胺等。其次,积极教育服务和针对的群体是所有学生群体,包括心理脆弱、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杰出的学生群体。那么,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所有的学生群体,并通过增强学生正向、积极、阳光的心理能量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促使心理疾病自然疗愈。最后,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美作用。劳动者在辛苦的劳动之后,可以展示并回味劳动之美,而且通过劳动对生活产生一定的掌控感,而掌控感对心理健康具有巨大的作用。

3.2 促进学生积极个人特质的形成

积极教育视角下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育积极之人。育积极之人是指培育学生的积极品格、积极素养、积极心态等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积极个人特质的形成。首先,劳动教育本身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虽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但劳动的存在性功能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劳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培养人格,只要对人格发展有积极作用,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实现了[1]。其次,在积极教育视角下,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个人特质,只是不同的个人在每项品格上的强度不同。教育者要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品格优势,而不是过度关注学生的劣势。最后,在积极教育视角下,优势以及积极的个人特质可以培养。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将这种认为“优势可以通过练习不断加强”的思维方式称为“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指一个人相信他的基本特质,如品格、才能等能通过毅力、决心和辛勤努力而不断发展,而劳动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积极个人特质的有力载体。

3.3 营造积极环境,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教育者最明显的特征是“积极”,具体表现在他们具有成长型思维,对教育对象更加接纳与包容,可以营造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提升教育对象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师的积极人格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工作中的一切内容都在教师的人格这个焦点上聚集起来。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本身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劳动的态度。最后,拥有积极教育视角的教育者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会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激励和奖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我能做到”的信念,通过劳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 积极教育视角下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完成了大中小学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之后,相关部委、群团组织陆续印发关于参与推动劳动教育相关工作举措的文件,动员全社会助推劳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积极教育视角来看,当前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4.1 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动力不足

随着国家劳动教育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动力不足的问题。认知科学规律说明了,一个活动有意思、有意义和有可能才能对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就是说,人在决定是否参与一个活动时,会在心里确认三个问题:我喜不喜欢这件事、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从这三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动力不足的原因。首先,劳动教育活动本身没有吸引力。当前学校的大部分劳动教育缺少精心设计,例如缺少明确的目标、意义及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自然体会不到“有意思”。其次,教育者的劳动教育示范不到位。教育者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劳动示范过程。教育者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不上心”也会让学生“心知肚明”“心领神会”,从而产生劳动教育不重要的错觉,更不会进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做的问题。最后,学生认识不到劳动教育的意义。这与长期的应试教育有关,劳动素养的提升并不能反馈到学生的成绩中,即劳动教育的成绩与升学无关,部分家长和学生从功利的角度主观认为劳动教育没有意义。

4.2 对学生积极个人特质的培育不足

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品格优势的重要载体,在积极教育视角下目前劳动教育中还存在着对学生品格优势培育不足的情况。首先,如上文提到,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动力不足,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效率和频度不够,自然体会不到劳动教育带来的积极因素。其次,教育者缺乏“积极的学生观”。积极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教师虽然在口头上承认积极的学生观,但是在行动中仍然把学生当成填充知识的容器,对劳动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对学生品格优势的培育不重视[6]。最后,教育者缺乏“学生知识”。“积极的学生观”是一个观念,而“学生知识”体现的则是一个教师的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精准识别不一样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节奏和认知特点,从而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顺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最适切的支持,这就是教师的“学生知识”[7]。在劳动教育中也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学生知识”,否则就不可能培养好学生独特的个人优势。

4.3 劳动教育评价比较陈旧

评价对引导劳动教育的实施走向、促进劳动教育的目标实现、辨析劳动教育实施的经验和问题、保障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激励劳动教育的实践创造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8]。但在目前的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评价比较陈旧。评价的核心是反馈,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如果能够获得及时反馈,就可以保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动力。上文提到当前劳动教育中还存在着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动力不足等问题,其原因也与当前劳动教育的评价有关。评价很重要,也是难题。对结果进行评价,就会导致出现“分数至上”的情况。对过程进行评价,又不符合考试的要求。而对过程和结果同时进行评价,则会导致反馈时间长,错过激励的最佳时机。所以,当前的劳动教育评价大都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面临的难题。

5 积极教育视下的劳动教育策略

让劳动教育真实地发生是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策略。劳动创造美好,而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幸福的过程,并使人在体验幸福的过程中领悟幸福的真谛[9]。让劳动教育真实地发生,学生才有动力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培养优势,磨练意志,增强自我效能感。根据教育“七灯”模型,让教育真实地发生,需要点亮教育“七灯”:教育目标、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评价。

5.1 以“激发学生动力”为原则,设计好劳动教育任务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知,一个活动要“激发学生动力”必须要有意思、有意义及有可能。要做到这些,“任务”是生活的基本形态,必须要设计好学习任务。设计好学习任务需要遵循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半径开始;具有适度的挑战性;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解决方案;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学习成果作品化;高度承载学习目标等六个法则。

劳动教育任务的设计也要遵循以上六个法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半径开始,因地制宜,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让学生体会到“有意思”。劳动教育任务的设计要高度承载学习目标,有适度的挑战性。“适度”体现的是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挑战性”指劳动教育任务的设计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防止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让学生体会到“有可能”。劳动教育任务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解决方案,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成就感,而且劳动作品成果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有意义”。

5.2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触发教育者自身改变

任何教育变革都是从教育内部开始的,都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的改变。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人文情怀决定了教育的色彩和温度,决定了教育的生态以及一代人的生存环境[10]。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更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情感体验、人际和谐、性格优势的发现与发挥以及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5]。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积极教育视角下的教育者需要在劳动教育中做好示范,展现教师的劳动之美,具备“积极的学生观”以及丰富的“学生知识”。教育者精心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在展示教育者的劳动之美,其劳动成果更多体现在动态方面。例如,师生合作创造出和谐热烈的劳动教育活动气氛不仅可以激发教育者的劳动热情,更是对学生如何劳动的示范引领。教育者的劳动就像园丁在养花,如果只关注除草(补短),而忽略了施肥养护(扬长),就很难看到鲜花盛开的样子。“积极的学生观”让教育者明白施肥养护(扬长)比除草(补短)重要得多,丰富的“学生知识”让教育者在培育鲜花的过程中应付自如,知道什么时候除草(补短),什么时候施肥养护(扬长),以及如何施肥养护(扬长)。

5.3 以“反馈”为核心,促进学生成长

评价的核心是反馈,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必须以“反馈”为核心,而且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获得,促进学生成长。

积极教育视角下,劳动教育评价可以设计到劳动教育任务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反馈。劳动教育任务的设计要遵循“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解决方案”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教育者负责目标和规则的制订,整个典型任务的完成则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劳动体验,收获不同的经历,获得适应终身成长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的同时获得反馈,即使是碰壁和失败,也是一种及时反馈。

6 结束语

积极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需要教育者自身的改变,教育者要设计好典型劳动教育任务。典型劳动教育任务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动力为原则,遵循“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解决方案”的开放性,让学生在深度的劳动体验中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的神奇力量;让学生在深度的劳动体验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培育积极的个人特质。

[1] 檀传宝. 劳动教育论要[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曾光,赵昱鲲. 幸福的科学[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3] 陈斯琪. 劳动教育: 一场基于身体的幸福创造[J]. 当代教育科学,2020(11): 17.

[4] 崔景贵. 育积极之人更积极育人[J]. 当代职业教育,2021(5): 4-5.

[5] 刘洪翔,祝铨云.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积极教育”探索[J]. 广东教育,2022(9): 41-42.

[6] 陈振华. 积极教育论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 34.

[7] 沈祖芸. 让教育真实地发生[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8] 顾建军. 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 人民教育,2020(8): 19-22.

[9] 孟建伟. 教育与幸福: 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 教育研究,2010(2): 31.

[10] 李建平. 嫁接十一学校[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Exploration on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Education

"Labor creates happines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haracter and happiness ability advocated by 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education perspective can provide a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regulat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ystem,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ir sense of self-efficacy.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labor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labor education, insufficien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outdated eval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principle, design typical labor education tasks, and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to them.

positive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typical labor education tasks

G40-012

A

1008-1151(2023)09-0113-03

2022-11-25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积极教育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2021SJB0436)。

李晓莉(1977-),女,河南郑州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者劳动教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