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脑府“以藏为本,以通为用”
2024-01-02郭文利刘文平任荔刘静曾玲刘福友
郭文利,刘文平,任荔,刘静,曾玲,刘福友
(1.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中医藏象学说中将 “脑”归属于 “奇恒之府”,主统精神意识、思维情感和感觉运动等诸多机能。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脑的基本生理功能特点和病理演变规律,提出脑府“以藏为本,以通为用”的学术观点。
1 脑的生理特点
脑属于“奇恒之府”,无五行配属,无在体、在志、在窍、在液,无相表里之脏腑。脑为清窍忌满塞不似脏,脑为髓海忌空虚不似腑[1]。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括语言、思维、精神、意识、情感、运动等都是在脑的支配下,协同全身各系统完成的。 《华洋脏象约纂》指出:“夫居元首之内,贯腰脊之中,统领官骸,联络关节,为魂魄之穴宅,性命之枢机者,脑髓也。”脑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统精神意识、思维情感和感觉运动等。其一,脑是生命活动的中枢,主统精神意识。如《云笈七签·太上老君内观经》云:“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泥丸即指脑,有总领众神的作用。凡人之认识、觉察、思考、分析、判断皆由脑神所统领。其二,脑主灵性记忆、思维情感等。如《本草备要》记载:“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凡人对外一物,必有一形影留于脑中。”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虽然五脏有专属所藏之神,但是神魂魄志意实乃脑神(元神)在各脏腑的具体表现形式,受脑神的统领。其三,脑主感觉运动,人的视、听、言、动,皆受脑支配。如《医林改错》载:“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人之感觉和知觉受脑神的调控。耳、目、口、鼻等各器官所接受的信息必须反应于脑,才能产生相应的感知。《锦囊秘录》记载:“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说明肢体的各种运动也是脑神调控的结果。
1.1 脑藏元神、精髓,以藏为本
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记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如《尔雅·释话》云: “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元神专指脑藏之神,此神与生俱来,为诸神之源,为诸神之中最大、最尊贵者,主宰着生命[2]。所谓“府”者,乃府舍,居处之意。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曰: “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指出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神汇注之处[3]。脑藏元神,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情感、记忆等生命活动都受脑神的调控。张景岳《类经》载:“脑为髓海,乃元阳精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脑。脑所藏之元神为脑之精气所化,而脑之精气的生成则依赖肾精的转化和水谷精微的滋养。脑藏精气,与肾气相通,能化元阴元阳,滋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四肢百骸。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精明之舍。髓宜养不宜伤,神宜静不宜燥,精宜藏不宜泄。脑髓充盈,脑神安藏,脑精充足,才能协调五脏六腑,统领四肢百骸,故脑“以藏为本”。
1.2 脑为奇恒之府,以通为用
《素问·五藏别论》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脑属奇恒之府,既有类似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的性质,又有类似六腑“以通为用”的特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脑窍气血流通,阴阳平调,才能发挥司元神,主持四肢百骸正常活动的功能。《灵枢·决气》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脑髓靠津液的濡养润泽,若脑府不通,津液不能流布脑窍,则脑髓空虚而灵机呆钝。张仲景《金匮要略》载:“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脑依赖于五脏精气的灌注濡养,若脑府不通,五脏精气不能渗注,则脑精失养而神明不安。头为清阳之府,清阳当升,浊阴宜降,若脑之气化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则脑气厥逆或气乱于头,发为脑病。如《灵枢·五乱》载: “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脑为清灵空窍,脑府清灵通利,才能使髓海充盈,神有所归,气有所序,故脑“以通为用”。
2 脑病的基本病机
基于病理形成机制可将中医脑病划分成两种:其一为外感性脑病;此类脑病具有显著的传染性与时节性,带有发热、眩晕等症状,比如暑温、暑厥及春温等。这些疾病皆被划分于现代医学感染科领域或者中医温病学科范畴;其二为内伤性脑病,主要包括失眠、中风、健忘、晕厥、癫狂和头痛等诸多病症,是中医脑病学科研究的重点。中医脑病虽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类似的病因病机特征。
2.1 痰瘀阻窍,清浊相干,脑府不通
脑为元神之府,协调五脏六腑,统领四肢百骸。若外邪侵袭、风阳上扰,痰随火升,扰乱清空,可见头晕耳鸣、谵妄、头痛等;跌打损伤、气滞血结、脑络受损,可见头痛、眩晕、昏迷等;情志内伤、肝火旺盛、损伤清空,可见郁证、脏躁、不寐等;饮食不当、脾气受伤、痰湿凝聚、蒙蔽清空,滞堵清窍,可见癫证、痫病、眩晕等。无论外邪侵袭,或七情内伤,或饮食劳逸,都可影响脏腑功能,使脏腑功能失和,诱发脑病。但无论何种原因诱发的脑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皆易影响气血津液运行,津凝为痰,血滞为瘀,气血失和,清浊相干,变生痰瘀,留著脑窍[4]。古人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5]之说,瘀血和浊痰虽各有所源,但往往相互影响,互相转化,以致痰夹瘀血,胶结难解。瘀血和痰浊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与脑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预后关系密切,特别是脑病中、晚期,痰瘀化火生毒,损伤脑神,致使病程缠绵,酿成顽疾。
2.2 髓精失养,元神不藏,灵机失用
脑为元神之府,独居身之高巅,处至尊之位,乃元神之掌控者。脑喜盈而恶亏,存精气且不泄,喜静而恶燥,贮精髓藏元神。脑藏元神是脑的一切其它功能得以体现、发挥的根本。若脑不藏神、神明逆乱、气血痰火郁结,可见急躁易怒,头痛失眠,甚至骂詈不避亲疏,毁物伤人等症;脑气不足,元神失养,神明失用,可见精神衰疲,头晕健忘,神魂不定,表情呆滞,语言不利等症;脑不藏神、风阳内动,神机受累,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症;脑不藏神、气机逆乱、血郁于上、神机失用,可见中风急性发作。凡此元神失藏之病,与痰、湿、火、瘀、虚等因素有关,终致神明不安、灵机失用。“元神不藏”是脑病病理机转的关键,也是脑病恶化的重要原因。
3 脑病治疗法则
脑病病理变化复杂,表现各异,但异中有同,基于脑病“脑府不通”和“元神不藏”的共性特征,可以确立脑病的基本治则治法为 “以通为补”,病理机转的关键在于“寓通于藏”,提高治疗效果关键在于“体用兼顾”。
3.1 “以通为补”是脑病基本治疗方法
头为清阳之府,邪不能客,犯之则病。脑为元神之府,必通补兼施,以通为用。脑病的病理过程离不开痰瘀互结这一基本致病因素。痰瘀可窜经扰络,上犯脑窍。痰瘀互结、久病入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脑病的治疗及转归。在临床上常采用祛除痰浊、瘀血的方法,使脏腑气血调和,恢复脑窍通畅。因此,在脑病治疗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以通为补”,运用得当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6],试举例说明之:
譬如癫痫的发生总不离惊恐、积痰、蓄血等诸因素。其基本病机为风阳痰浊、蒙蔽神窍。然久病入络、因痰致瘀、痰瘀互结而成顽疾,导致癫痫反复发作。癫痫大体归于痰浊、风痰、痰瘀几类,痰浊又有寒与热之别。若见癫痫发作时,喉间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则辨寒痰;若见发作时,喉间痰鸣声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辨痰热;若见发时抽搐剧烈,平素目眩、震颤,时有皮肤瘙痒、蚁行感,则辨风痰;若见发时猝然昏仆,或口角或眼角或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者沉弦,则辨痰瘀。癫痫治疗大法以治痰为先,灵活应用破血通络、平肝熄风等,以通脑窍、复脑窍之用。常用的方剂包括半夏白术天麻汤、定痫丸、涤痰汤、顺气导痰汤、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等。
中医脑病虽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类似的病因病机特征。“化痰行瘀、以通为补”法在脑病的治疗中有重要地位,运用得当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实践治疗中,活血行瘀药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活血和血药,如赤芍、丹参、益母草、当归等;其二,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没药、蒲黄等;其三,破血逐瘀药,如三棱、水蛭、牤虫等。对于瘀血不甚患者,常用活血和血药,久用亦不损伤正气。若瘀血阻滞较甚,则用三棱、红花、水蛭等化瘀力强的药物。化痰药也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清热祛痰药,如天竺黄、胆南星、竹茹等;其二,健脾化痰药,如半夏、茯苓、陈皮等;其三,通窍化痰药,如远志、郁金、石菖蒲等。
3.2 “寓通于藏”是脑病病理机转的关键
精生髓、髓生脑。脑为髓海,精气流转,荣养脑窍,藏中寓通、静中有动。《素问·通评虚实论》云: “精气夺则虚”。脑中精气的充盛与否,关系到人的寿命及精神状态。只有脑精充足,才能化气调神。张介宾《类经》曰: “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7]只有脑神安藏,才能驭气统精。因此在治疗脑病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寓通于藏”,合理择药,直击病机可获良好治疗效果,试举例说明之:
譬如眩晕与肾不藏精,髓海空虚有关。陈修园说:“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 《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8]眩晕病变源于肾,发于脑。古有“无虚不作眩”之称。老年人多肾虚血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精亏虚、气化无源,湿聚生痰,蒙蔽清窍,又可加重眩晕,所以又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因此治疗眩晕不能只关注平肝潜阳、化痰息风,还需注重补肾填精、安神益脑。常用熟地、山萸肉、沙苑子、炙龟板、枸杞子、天麻等药。
3.3 “体用兼顾”是提高脑病治疗效果的抓手
脑喜宁静恶躁扰,性属娇脏,易虚易实。虚多责之于精气不足或脑髓空虚或元神失养。实多属痰湿蒙蔽、瘀血内阻或邪毒壅滞。治疗脑病当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体用兼顾。如“益气通络、化痰活血”治疗中风;“补髓益智、化痰行瘀”治疗痴呆;“健脾安神、豁痰行瘀”治疗癫痫;“填精补髓、活血通窍”治疗顽固性耳鸣等,无不是兼顾脑之体用,以通脑窍、复脑神为宗旨。“体用兼顾”的具体含义有三:一是气血同调。脑赖真气以为用,赖血以为养。脑病常表现为气血逆乱为病,故治疗脑病当兼顾气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滞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互结在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治疗脑病当兼顾痰瘀。治痰瘀即是治气血,兼顾痰瘀即是兼顾气血。二是形神并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脑病常见形神俱病,故治疗当形神并治。如精髓失养、脑神不藏,可见耳鸣耳聋、四肢无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呆钝、神魂荡动等。中风气血逆乱,可见神明失用、猝然昏仆、口呙僻不遂等。治疗方面都应当兼顾形神,调神为先,调形为要。三是精气兼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张景岳云: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9]脑病髓少精亏则真气不藏。脑气不足也可导致元神失养、脑府不荣。治疗脑病应当兼顾精气,使神有所养,气血调顺,脑府安和。
4 病案举隅
杨某某,女,38岁。就诊日期:2020-02-20。患者反复失眠伴自言自语、幻觉1+a。刻下有入睡困难,精神欠佳,表情淡漠,伴幻视幻听。舌质瘀暗,舌体胖大,脉细滑。西医曾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治疗后目前情绪及精神状态稳定。本病属中医“癫病”范畴,病位在脑,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相关。气滞痰结、肝气不舒,故见表情淡漠、精神欠佳。痰瘀阻滞脑窍、蒙蔽神机,故见幻听幻视。心脾耗伤、气血不足,故见入睡困难。元神不藏、灵机失用,故见自言自语。治拟化痰解郁、行气活血、镇心安神。药用:川木香10 g,五味子10 g,佛手15 g,合欢皮20 g,石菖蒲15 g,淡豆豉10 g,珍珠母20 g,制远志10 g,茯神木20 g,琥珀10 g,煅磁石20 g(先煎),煅龙骨20 g(先煎),煅牡蛎20 g(先煎),炒枣仁20 g,水煎服。共14剂。另予心脑静片口服,3片/次,3次/d。该患者以本方出入,加减调治两年多,期间还用过柏子仁、淡竹叶、瓜蒌皮、金礞石、首乌藤、炒栀子、柴胡、黄连、郁金、钩藤、丹参、胆南星等药,总之以化痰行瘀、镇心安神、通补结合为大法,患者妄想、幻视及幻觉消失,睡眠改善,症状稳定。
5 小结
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神明之舍。脑神安藏,才能发挥诸功能,故脑“以藏为本”。脑为奇恒之府,清灵空窍,脑府通灵,则神有所归,故脑“以通为用”。中医脑病虽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类似的病因病机特征—— “痰瘀阻窍、清浊相干、脑府不通”和“髓精失养、元神不藏、灵机失用”。其中, “痰瘀互结”是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一直伴随脑病形成、恶化的进程,特别是脑病中、晚期,瘀血和痰浊更加明显。 “元神不藏”是脑病病理机转的关键,也是脑病恶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脑的基本生理功能特点和病理演变规律,脑病的基本治疗大法为“化痰行瘀,以通为补”,病理机转的关键在于“藏精安神,寓通于藏”。治疗脑病应重视痰、瘀,兼顾正虚,以通脑窍、复脑神为宗旨。